一次性卫生用品致病性化脓菌检测:铜绿假单胞菌
摘要: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环境和人体的革兰氏阴性条件致病菌,具有极强的环境适应性和耐药性。在一次性卫生用品(如卫生巾、护垫、纸尿裤、湿巾、棉柔巾等)中检出该菌,可能对使用者,特别是婴幼儿、女性、术后患者及免疫力低下人群造成严重健康威胁。本文系统阐述铜绿假单胞菌的特性、危害、在一次性卫生用品中的潜在污染源、检测标准方法及预防控制措施。
一、 病原体特性与危害
-
生物学特性:
- 革兰氏阴性杆菌,需氧或兼性厌氧。
- 具有端生单鞭毛,运动活泼。
- 可产生特征性水溶性绿色素(绿脓菌素)和荧光色素(荧光素)。
- 营养要求不高,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
- 具有极强的环境适应性:能在营养贫瘠的水、土壤中存活;能在潮湿物体表面(如管道、设备、抹布)形成生物膜;对多种消毒剂(如季铵盐类、洗必泰)和抗生素具有天然或获得性耐药性。
- 最适生长温度范围较广(25-42°C),在4°C冷藏条件下仍能缓慢生长。
-
致病性:
- 化脓性感染: 是引起伤口感染、烧伤感染、褥疮感染、中耳炎、角膜炎等化脓性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之一。其产生的多种毒素(如外毒素A、胞外酶S)和酶(如蛋白酶、弹性蛋白酶、磷脂酶C)能破坏组织。
- 医院感染: 是医院内感染(尤其是重症监护病房、烧伤病房)的常见病原体,可引起肺炎、尿路感染、败血症等,病死率高。
- 对特殊人群的危害: 对婴幼儿(尤其是早产儿和低体重儿)、女性(经期生殖道环境改变)、术后患者、接受放化疗的肿瘤患者、老年人等免疫力低下人群威胁极大,易引发严重甚至致命的感染。
二、 在一次性卫生用品中的潜在污染源
一次性卫生用品在生产、储存、运输、使用过程中可能通过以下途径被铜绿假单胞菌污染:
- 原料污染: 天然纤维原料(如棉花、木浆)、高分子吸水树脂(SAP)、无纺布、包装材料、生产用水等若卫生控制不严,可能携带该菌。
- 生产过程污染:
- 生产环境(车间空气、地面、墙面)不洁净。
- 设备与工器具(尤其是接触产品的部位,如传送带、成型辊、裁切刀)清洁消毒不彻底,表面残留水分形成生物膜。
- 操作人员手部、工作服卫生状况不佳。
- 储存与运输污染: 仓库或运输工具环境潮湿、不洁,包装破损导致产品受潮或被污染。
- 使用过程污染(间接): 使用者手部卫生状况差、储存环境不当(如卫生间潮湿)可能导致产品在开封后使用过程中被污染。
三、 检测标准与方法
一次性卫生用品中铜绿假单胞菌的检测通常遵循国家强制性标准或推荐性标准(如GB 15979《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卫生标准》及其附录,或其他适用的国家/行业标准)。核心检测流程如下:
-
样品制备:
- 无菌操作剪取一定量的样品(通常≥10g或10cm²)。
- 加入适量无菌稀释液(如蛋白胨生理盐水、磷酸盐缓冲液)或含中和剂的稀释液(如使用含中和剂的缓冲液)。
- 充分振荡或均质,制成初始悬液。
-
增菌培养:
- 吸取一定量初始悬液,接种于选择性增菌培养基中(常用SCDLP液体培养基或乙酰氨基培养基)。
- 培养条件: (36±1)°C培养(18-24)小时。选择性培养基能抑制大部分杂菌生长,促进铜绿假单胞菌增殖。
-
分离培养:
- 取增菌液划线接种于选择性分离培养基上。
- 常用选择性分离培养基:
- CN琼脂(Cetrimide Agar): 含溴化十六烷基三甲铵(Cetrimide),能抑制非假单胞菌属细菌,铜绿假单胞菌可生长并常产生绿脓菌素和荧光素。
- 假单胞菌分离琼脂(Pseudomonas Isolation Agar, PIA): 含甘油、氯化镁、溴化十六烷基三甲铵等,选择性好,铜绿假单胞菌生长良好。
- 培养条件: (36±1)°C培养(18-72)小时。观察菌落形态(通常扁平、边缘不规则、表面湿润有金属光泽,可产生绿色、蓝色色素或荧光)。
-
可疑菌落鉴定:
- 挑取选择性平板上符合铜绿假单胞菌形态特征的可疑菌落(如产生绿色色素/荧光),进行纯培养。
- 主要鉴定依据(需结合多项试验):
- 革兰氏染色镜检: 革兰氏阴性细长杆菌。
- 氧化酶试验: 阳性(关键鉴别特征)。
- 42°C生长试验: 能在42°C生长(与部分其他假单胞菌区分)。
- 绿脓菌素试验: 检测其产生特征性绿色水溶性色素的能力(常用氯仿提取法观察)。
- 明胶液化试验: 阳性(产生蛋白酶)。
- 乙酰胺酶试验: 阳性(利用乙酰胺作为唯一碳氮源)。
- 精氨酸双水解酶试验: 阳性。
- 动力试验: 阳性(有鞭毛)。
- 可选分子生物学方法: 如PCR检测特异性基因(如oprL, ecfX等),或使用自动化微生物鉴定系统(如VITEK, MALDI-TOF MS)进行快速准确鉴定。
5. 结果报告:
* 若经鉴定确认为铜绿假单胞菌,则报告“检出铜绿假单胞菌”。
* 若未检出或鉴定不符合,则报告“未检出铜绿假单胞菌”。
* 报告应包含样品信息、检测方法依据、结果表述等。
四、 关键控制点与预防措施
为防止铜绿假单胞菌污染一次性卫生用品,需在以下环节加强控制:
- 原料控制:
- 建立严格的供应商审核和原料验收标准,尤其是对天然纤维、SAP、生产用水等进行微生物监控。
- 原料储存环境需干燥、清洁、通风良好。
- 生产过程控制:
- 环境卫生: 严格控制生产车间的洁净度(尤其是产品暴露区域)、温湿度、压差。定期进行环境微生物监测(空气沉降菌、设备表面涂抹)。
- 设备与器具: 制定并严格执行设备、工器具的清洁消毒规程(CIP/SIP),重点关注易积水部位。消毒剂应定期轮换,并验证其有效性(尤其对抗铜绿假单胞菌的效果)。
- 人员卫生: 严格人员进入车间的更衣、洗手消毒程序。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和手部卫生培训。限制非必要人员进入核心生产区。
- 工艺用水: 纯化水、注射用水等工艺用水系统需定期维护、消毒和监测微生物指标。
- 成品储存与运输:
- 成品仓库应保持干燥、清洁、通风、防虫防鼠。
- 避免与可能造成污染的货物混放。
- 运输工具应清洁、干燥,防止包装破损和雨淋受潮。
- 质量监控:
- 建立完善的原料、过程环境、半成品、成品的微生物监控计划,将铜绿假单胞菌作为重点监控对象之一。
- 定期对检测方法进行验证和确认。
- 对不合格结果进行彻底调查,采取有效的纠正和预防措施(CAPA)。
五、 安全警示
- 铜绿假单胞菌对消毒剂的抵抗力强于许多常见细菌,常规浓度的某些消毒剂可能无效。应选择对其有效的消毒剂(如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戊二醛等),并确保作用浓度和时间。
- 该菌极易在潮湿环境中定植并形成难以清除的生物膜,因此保持环境、设备、器具的干燥至关重要。
- 使用者应选择正规渠道购买、包装完好的产品,注意手部卫生,产品开封后应尽快使用并储存在干燥清洁的环境中。如使用产品后出现异常红肿、疼痛、分泌物异常等感染症状,应立即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情况。
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作为一种重要的条件致病菌,对一次性卫生用品的微生物安全构成严重威胁。通过理解其生物学特性和污染途径,严格执行基于标准的检测方法(包括选择性增菌、分离和多项生化/分子鉴定),并实施覆盖原料、生产、储存、运输全过程的关键控制点和预防措施(尤其是环境干燥和有效消毒),是保障产品安全、保护消费者健康,特别是脆弱人群免受该菌感染的关键所在。持续加强微生物监控和质量体系建设是相关企业应尽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