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卫生用品大肠杆菌群检测

发布时间:2025-07-01 17:26:22 阅读量:1 作者:生物检测中心

一次性卫生用品大肠杆菌群检测全流程指南

大肠杆菌群作为重要的卫生指示微生物,其存在于一次性卫生用品(如卫生巾、护垫、纸尿裤、湿巾、棉签等)中,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健康安全。规范、准确的检测是保障产品质量的关键环节。

一、检测原理与标准依据

检测基于大肠杆菌群在特定培养基和培养条件下生长、代谢产生酸性物质和/或β-葡萄糖醛酸酶分解显色底物产生特征性颜色变化或荧光反应的特性。主要依据国家标准 GB/T 27728-2020《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卫生要求》 附录B规定的大肠杆菌群检测方法(滤膜法/MPN法)。

二、检测前准备

  1. 环境要求: 检测须在符合要求的无菌室或超净工作台中进行,环境洁净度应达到万级,操作台局部百级。使用前需紫外灯照射消毒30分钟以上,并用75%酒精擦拭台面。
  2. 仪器设备:
    • 恒温培养箱((36±1)℃ 和 (44.5±0.5)℃)
    • 恒温水浴箱((44.5±0.5)℃)
    • 电子天平(精度0.1g)
    • 均质器或拍打式均质袋
    • 无菌吸管(1mL, 10mL)或移液器及无菌吸头
    • 无菌培养皿
    • 无菌锥形瓶(250mL, 500mL)
    • 无菌刻度试管(18mm×180mm)
    • 滤膜过滤装置(孔径0.45μm的滤膜)
    • 微生物限度检测仪(若使用滤膜法)
    • 紫外灯(波长365nm,用于MUG试验观察荧光)
  3. 培养基与试剂:
    • 无菌生理盐水(0.85-0.90% NaCl)或磷酸盐缓冲液(PBS)
    • 月桂基硫酸盐胰蛋白胨肉汤(LST)
    • 大肠菌群显色培养基(选择性显色培养基,如ChromID Coli Agar等,按说明书配制)
    • 营养琼脂培养基(NA)或平板计数琼脂(PCA)
    • 革兰氏染色试剂
    • 靛基质试剂(柯凡克试剂)
    • EC肉汤(含MUG,4-甲基伞形酮-β-D-葡萄糖醛酸苷)
    • 无菌稀释液(如蛋白胨水)
 

三、样品采集与处理

  1. 采样: 按GB 15979《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卫生标准》规定进行抽样。样品应在无菌条件下采集,置于无菌袋或容器中,标识清晰(样品名称、批号、采样日期等)。运输过程需保持冷藏(2-8℃),尽快送检(通常不超过24小时)。
  2. 样品处理(无菌操作):
    • 非液体样品(卫生巾、护垫、纸尿裤、棉签等): 无菌操作称取10g样品(精确至0.1g),剪碎后放入装有90mL无菌稀释液(如蛋白胨水或生理盐水)的均质袋或锥形瓶中。使用拍打式均质器剧烈振荡1-2分钟或均质器均质1-2分钟,制成1:10的样品匀液。
    • 液体样品(湿巾挤出液、护理液等): 无菌操作量取10mL样品,加入90mL无菌稀释液中,混匀,制成1:10的样品匀液。
    • 后续稀释: 根据需要,用无菌吸管吸取1:10匀液1mL,注入9mL无菌稀释液中,混匀成1:100匀液。同法制备1:1000、1:10000等稀释度。
 

四、检测方法(以GB/T 27728-2020 滤膜法为主,简述MPN法)

  • 滤膜法(推荐):

    1. 过滤: 选择适宜稀释度的样品匀液(通常为原液或1:10),充分混匀后,无菌操作吸取一定体积(通常1mL或10mL,具体依据预期污染程度和标准要求)注入已灭菌的滤器漏斗中。启动抽滤装置,通过孔径为0.45μm的无菌滤膜进行抽滤。
    2. 冲洗: 用适量(如20-30mL)无菌生理盐水或缓冲液冲洗滤器内壁,抽干。
    3. 转移与培养: 无菌操作将滤膜转移至已倾注并凝固的大肠菌群显色培养基平板上(有菌落生长面朝上),确保滤膜与培养基紧密贴合无气泡。或转移至已倾注并凝固的营养琼脂平板上,再覆盖一层约5mL的LST肉汤(或直接使用含吸收垫的滤膜培养系统)。
    4. 初发酵/培养: 将平板倒置放入(36±1)℃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2)小时。
    5. 结果观察:
      • 显色培养基: 观察滤膜上生长的菌落。典型大肠杆菌群菌落通常呈现特定的颜色(如蓝色、蓝绿色、紫红色等,具体取决于所用显色底物)。计数特征性菌落数。
      • 营养琼脂+LST覆盖法: 观察滤膜上生长的菌落,计数所有菌落总数。同时,观察LST肉汤是否产气(小倒管内收集有气泡)。
    6. 复发酵/验证试验(必要时): 挑取滤膜上5个(或按标准规定数量)特征性菌落或可疑菌落(若使用营养琼脂+LST法,则挑取产酸产气的菌落),分别转种于LST肉汤管和营养琼脂斜面上。(36±1)℃培养(24±2)小时。LST产气者,进行革兰氏染色和靛基质试验(I):
      • 革兰氏染色:镜检为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
      • 靛基质试验:挑取上述菌苔接种于蛋白胨水培养基,(36±1)℃培养(24±2)小时后,沿管壁缓慢加入柯凡克试剂0.3-0.5mL,液面交界处出现玫瑰红色环为阳性(+)。
      • 符合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LST产气、靛基质阳性者,判定为大肠杆菌群阳性。
    7. 计算报告: 统计滤膜上经确证的大肠杆菌群阳性菌落数。根据过滤的样品体积和稀释倍数,计算每克(或每毫升)样品中大肠杆菌群的数量,以CFU/g(或CFU/mL)报告。公式:大肠杆菌群数(CFU/g或mL) = (平均阳性菌落数 × 稀释倍数) / 过滤体积(mL) * 样品单位(g或mL)。
  • MPN法(最大可能数法):

    1. 接种与初发酵: 选择3个适宜稀释度(如1:10, 1:100, 1:1000),每个稀释度接种3管LST肉汤。每管接种量为1mL(液体样品)或1g(非液体样品需用匀液)。将接种管置于(36±1)℃培养箱中培养(48±2)小时,观察小倒管产气情况。产气者记录为初发酵阳性。
    2. 复发酵与验证: 将所有初发酵阳性的LST管,用接种环转种至EC-MUG肉汤管中。将EC-MUG管置于(44.5±0.5)℃水浴或培养箱中培养(24±2)小时。
    3. 结果观察:
      • 观察EC-MUG管小倒管产气
      • 在暗室中用365nm波长紫外灯照射EC-MUG管,观察蓝色荧光(MUG分解产生)。
    4. 判定: 同时满足 产气荧光阳性 的EC-MUG管,判定为大肠杆菌群阳性。
    5. 查表与报告: 根据3个稀释度9管中呈阳性的管数组合,查对GB/T 27728-2020附录B提供的MPN检索表,得出每克(或每毫升)样品中大肠杆菌群的最大可能数(MPN值),以MPN/g(或MPN/mL)报告。
 

五、结果报告与判定

  • 详细记录检测方法、样品信息、检测条件、各步骤观察结果、阳性管数/菌落数、计算过程。
  • 根据GB 15979《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卫生标准》规定:
    • 普通级产品: 大肠菌群不得检出。
    • 消毒级产品: 大肠菌群不得检出。
    • 报告结果为“检出”或“未检出大肠杆菌群”,或报告具体数值(CFU/g/mL 或 MPN/g/mL)。
 

六、质量控制要点

  1. 培养基质控: 使用前需进行无菌试验和灵敏度试验(用阳性/阴性标准菌株验证)。
  2. 环境监控: 定期进行无菌室沉降菌、表面微生物监测。
  3. 人员操作: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避免交叉污染。
  4. 方法验证: 对新方法或重要变更进行方法适用性验证。
  5. 加标回收: 定期进行阳性样品加标回收试验,监控检测系统准确性。
  6. 空白对照: 每次检测需同时进行稀释液、培养基、滤器/吸管等的无菌空白对照试验。
  7. 样品代表性: 确保样品充分混匀,取样具有代表性。
  8. 温度控制: 水浴箱和培养箱温度必须精确控制并记录,尤其是(44.5±0.5)℃对结果至关重要。
 

七、检测意义

对一次性卫生用品进行严格的大肠杆菌群检测,具有重大意义:

  • 保障消费者健康: 有效防止因产品微生物污染导致的感染或健康风险,尤其是女性经期及婴幼儿等敏感人群。
  • 监控生产卫生: 反映原料、生产环境、工艺流程、人员操作、仓储运输等环节的卫生控制水平,是企业质量管理的重要指标。
  • 符合法规要求: 满足国家强制性卫生标准(GB 15979)和推荐性检测方法标准(GB/T 27728)的要求,是产品合法上市销售的前提。
  • 提升企业信誉: 持续稳定的合格检测结果是产品质量可靠性的证明,增强消费者信心和品牌声誉。
  • 促进产业升级: 推动生产企业不断改进生产工艺、加强质量控制,提升行业整体卫生安全水平。
 

通过严格执行标准化的检测流程和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可确保一次性卫生用品中大肠杆菌群检测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为产品质量安全提供坚实保障,最终服务于公共健康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