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热灭菌效果化学指示物测试指南
干热灭菌利用高温干热空气(通常160℃-190℃)杀灭微生物,适用于金属器械、玻璃器皿、油剂、粉末等不耐湿热或需除热原的物品。为确保灭菌过程有效,化学指示物(Chemical Indicator, CI)是关键的物理过程监测工具之一。
一、 化学指示物的原理与作用
化学指示物包含对温度(或兼顾时间)敏感的化学物质。这些物质在暴露于特定干热灭菌参数(主要是设定的温度并持续足够时间)时,发生不可逆的物理形态变化(如熔化)或化学变化(如分解、氧化),导致直观的、预设的颜色改变(如由浅色变为深色,或由有色变为无色)。其核心作用是:
- 过程监测: 直观显示物品是否暴露于预设的灭菌温度(或温度/时间组合)。
- 区分已处理与未处理: 通过明显的颜色变化,快速区分经过灭菌循环和未经灭菌循环的物品包。
- 识别程序失误: 若指示物未达预期变化,提示该灭菌批次可能存在灭菌温度不足、时间不够、设备故障或装载问题(如物品阻挡热空气流通)。
- 追溯依据: 作为灭菌过程物理参数达标的书面证据。
- 辅助放行: 通常作为与物理监测(温度/时间记录图)配合使用的快速放行依据(在生物监测周期内或按规范要求)。
二、 化学指示物的主要类型(应用于干热灭菌)
-
单一参数指示物(温度指示物):
- 原理: 仅对特定温度敏感(如160℃、170℃、180℃等)。当达到或超过此设定温度时,指示剂熔化流动或发生化学变化导致颜色改变。
- 用途: 主要用于验证物品实际达到了预设的最低灭菌温度。注意: 它无法监测在该温度下保持了足够长的时间。常见于灭菌器腔体内部温度分布的验证测试(如空载、满载热分布测试),或作为物品包内部的辅助指示。
-
多参数指示物(综合指示物 / 过程挑战装置):
- 原理: 包含更复杂的化学体系,其颜色变化需要同时满足特定的温度 并维持 特定的时间阈值(例如,设计为在≥160℃下暴露≥120分钟后才达标变色)。其变色要求更接近实际的灭菌条件要求。
- 用途: 是日常灭菌效果监测的更常用和推荐类型。 它能提供更强的过程保证,表明物品不仅达到了目标温度,而且在该温度下维持了接近所需灭菌时长的时间(尽管是物理模拟,非生物挑战)。通常放置于最难灭菌的位置(如物品包中心、器械管腔内、装载最密集处或靠近进风口/低温点)。
三、 测试操作流程(日常灭菌批次监测)
-
准备工作:
- 确保待灭菌物品彻底清洁、干燥。
- 根据待灭菌物品性质、包装方式及灭菌器厂商/规范要求,选择合适的多参数化学指示物(通常标明适用于干热灭菌及对应温度范围)。
- 仔细阅读所选化学指示物的使用说明书,了解其变色要求(预期达标颜色、未达标颜色)、有效期等关键信息。
-
指示物放置:
- 位置关键: 将指示物放置在最难被灭菌因子(热空气)穿透或达到的部位。这是测试的核心。
- 对于物品包内部:放置于包的中心位置或器械的管腔内(如适用)。
- 对于灭菌装载监测:
- 放置在灭菌车/架的上层、中层、下层。
- 放置在靠近灭菌器腔体进风口(可能温度偏低)、出风口(可能温度偏高,但用于验证整体均匀性)、以及装载的中心和最密集区域。
- 放置在金属容器的内部(如果使用)。
- 避免接触: 指示物不应直接接触腔体金属内壁或加热元件,以免造成局部过热导致假阳性结果。通常放在物品包内或模拟物品包内。
- 数量: 根据灭菌器大小、装载复杂度和规范要求(如每车/每层/每个关键点)放置足够数量的指示物。
- 位置关键: 将指示物放置在最难被灭菌因子(热空气)穿透或达到的部位。这是测试的核心。
-
灭菌程序运行:
- 按照经过验证的灭菌程序(包括预热、灭菌、冷却阶段)装载物品并启动灭菌器。
- 监控并记录灭菌过程中的物理参数(温度、时间),确保程序按设定完成。
-
结果判读:
- 冷却: 灭菌程序结束后,待物品包完全冷却至室温(避免高温烫伤和误判)。
- 取出观察: 小心取出化学指示物。
- 颜色对比:
- 将指示物变色区域的颜色与标准色板(通常印在指示物标签或说明书上)进行仔细比对。
- 判定标准:
- 达标: 指示物的实际变色(无论是色块还是线条)达到或深于标准色板上标示的“达标”颜色区域。表明该位置的物理灭菌参数(温度和时间)满足了该特定指示物的预设要求。
- 未达标: 指示物的变色浅于标准色板上标示的“达标”颜色区域,或未发生任何变化。表明该位置未达到预设的物理灭菌参数要求。
-
记录与处理:
- 记录: 详细记录灭菌日期、灭菌器编号、程序号、灭菌物品、化学指示物放置位置、每个指示物的判读结果(达标/未达标)、操作人等信息。
- 物品处置:
- 同一批次所有测试位置的指示物均显示达标,结合物理监测图表合格,通常可初步放行该批次物品使用(需遵循生物监测频率要求)。
- 任何位置的指示物显示未达标,则该批次物品必须视为灭菌不合格,不可放行使用。需立即停用灭菌器,查找原因(设备故障、程序错误、装载不当、指示物失效等),进行纠正措施,并通过后续验证(可能包括生物监测)确认设备合格后,才能重新启用。
四、 重要注意事项
- 非生物替代品: 化学指示物不能替代生物指示物进行灭菌效果的最终确认! 它检测的是物理参数(温度/时间),而非微生物的实际杀灭效果。生物指示物(含高度耐热的芽孢)是验证灭菌工艺无菌保证水平(SAL)的金标准。化学指示物主要用于日常、批次的过程监控和快速放行。
- 匹配性与验证: 必须使用明确标明适用于干热灭菌特定温度范围的化学指示物。其预设的变色参数(温度和时间)应经过验证,能代表该灭菌程序的关键灭菌条件。
- 位置代表性: 指示物放置位置必须真实反映“最冷点”或最难灭菌点。放置不当可能导致监测无效。
- 避免干扰: 确保指示物不被包装材料、油脂、水分或其他化学物质污染,以免影响变色反应。
- 规范操作: 严格遵循灭菌器操作规程、物品包装规范、装载规范以及化学指示物制造商的使用说明。
- 定期验证: 定期(如首次使用、灭菌器重大维修后、年度验证)使用生物指示物对灭菌程序进行验证,确保其能有效达到无菌要求。化学指示物的性能和灭菌器性能(如温度分布)也应定期验证。
五、 质量控制要点
- 正确选择: 根据灭菌程序和监测需求(日常包内、装载验证)选用合适的指示物类型(多参数为主)。
- 规范放置: 严格执行最难灭菌点放置原则。
- 准确判读: 在良好光线下,由经过培训的人员仔细比对标准色板。
- 完整记录: 所有监测数据(物理参数图表、化学指示物结果)需清晰、准确、可追溯地记录并保存。
- 失效管理: 建立规程处理指示物未达标情况(不合格批次隔离、原因调查、纠正措施)。
- 定期审计: 定期回顾化学指示物监测程序的有效性。
总结:
干热灭菌化学指示物是监控灭菌过程物理参数(温度和时间)必不可少的工具。通过正确选择多参数指示物、将其精确放置在灭菌物品的最难灭菌点、规范执行灭菌操作、并严格按照标准进行冷却后颜色判读,可以有效识别灭菌过程的异常,为物品的安全使用提供重要的过程保障。然而,必须时刻牢记其局限性——它是对物理条件的监测,最终效果的确认仍需依赖于定期且规范执行的生物监测。规范的操作、精确的放置、准确的判读和完整的记录是确保化学指示物测试有效性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