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氧乙烷灭菌器/柜灭菌效果测试

发布时间:2025-07-01 14:25:04 阅读量:1 作者:生物检测中心

环氧乙烷灭菌器灭菌效果测试全面指南

环氧乙烷(EO)灭菌因其卓越的穿透能力、低温特性以及对热敏器械的良好适应性,在医疗、制药及特定工业产品的无菌保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确保每一次灭菌过程的可靠性与有效性至关重要,这依赖于科学、系统且严格的灭菌效果测试。以下为完整的测试流程与关键要素:

一、 灭菌原理与核心挑战

  • 作用机制: EO气体通过烷基化作用,破坏微生物(包括细菌芽孢、病毒、真菌)蛋白质、DNA/RNA等生命大分子的活性基团(如羧基、氨基、巯基、羟基),使其丧失繁殖能力甚至死亡。
  • 关键影响因素:
    • 气体浓度: 直接决定微生物单位时间内的灭活速率。
    • 温度: 影响气体分子的动能、穿透力和微生物的代谢状态(通常37°C - 55°C)。
    • 湿度: 为烷基化反应提供必要的水分子,过低或过高均不利(通常40% - 80% RH)。
    • 作用时间: 维持有效浓度和条件的时间长度。
    • 负载特性: 包装材料、器械结构复杂度、密度、摆放方式等影响气体穿透与分布均匀性。
 

二、 灭菌效果测试的核心方法(综合验证)

灭菌效果确认需综合运用物理监测、化学指示剂和生物指示剂,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1. 物理参数监测与记录:

    • 目的: 实时监控并记录灭菌周期中各关键物理参数是否达到预设工艺要求。
    • 参数:
      • 灭菌阶段: 舱内压力、温度(多点分布)、相对湿度、EO气体浓度、作用时间。
      • 预处理/加湿阶段: 真空度、加湿时间、湿度水平。
      • 解析阶段: 真空度、换气次数、温度、时间。
    • 方法: 灭菌器内置传感器采集数据,由数据记录仪(如温度记录仪、压力记录仪、气体浓度监测仪)全程记录,形成灭菌工艺曲线图。
    • 评价: 所有物理参数曲线必须在预设的合格范围内运行,这是灭菌有效的基础条件。物理监测不合格,则本次灭菌无效。
  2. 化学指示剂测试:

    • 目的: 直观、快速地反映灭菌关键条件(尤其温度和气体浓度)是否即时作用于特定位置。
    • 类型:
      • 过程指示卡/条: 通常置于物品包外,指示物品是否经过灭菌过程(颜色变化)。仅能区分处理与未处理物品,不能证明无菌。
      • 包内(多参数)指示卡/条: 放置于最难灭菌位置(如管腔器械内部、器械关节处、大包裹中心)。其颜色变化依赖于特定的温度、湿度和EO浓度的综合作用。
      • BD测试(特定类型): 用于评估灭菌柜在空载或特定负载下的蒸汽穿透能力(预处理阶段),常见于医院灭菌中心的日常快速验证(通常每日开始灭菌前)。
    • 评价: 观察指示卡/条颜色变化是否达到制造商规定的合格标准(通常是与参照色比对)。合格的化学指示剂变化,提示该位置的物理条件达到了灭菌要求,但不能直接证明微生物已被杀灭。
  3. 生物指示剂(BI)测试(验证的核心):

    • 目的: 直接挑战灭菌工艺的微生物杀灭能力,提供灭菌过程有效性的直接证据。
    • 标准菌株: 国际公认采用高度耐EO的嗜热脂肪地芽孢杆菌Geobacillus stearothermophilus ATCC 7953 或类似菌株)芽孢作为挑战微生物。其抗性显著高于常见污染菌。
    • 载体形式: 芽孢定量接种在特定载体(如滤纸条、玻片、不锈钢片)。载体封装在保护性小瓶或袋内,防止物理损伤但允许EO穿透。
    • 放置位置:
      • 常规放置于灭菌物品包内最难灭菌位置。
      • 空腔负载测试时,置于代表性模拟产品内部最难穿透点或测试包特定位置(如PCD中心)。
      • 满载灭菌时,分散放置在灭菌柜腔室的不同层面和角落(如前、中、后、上、中、下)。
    • 使用流程:
      • 将BI与灭菌物品一同放入柜内。
      • 按预定程序运行灭菌周期。
      • 灭菌结束后,按操作规程安全取出BI。
      • 在无菌条件下,挤压或打破BI安瓿瓶,使内含的培养液接触芽孢载体。
      • 将激活的BI放入专用培养器(如56°C - 60°C恒温培养箱)。
      • 按BI说明书规定的培养时间(通常48小时)进行培养。
    • 结果判定:
      • 阴性(合格): 所有培养的BI管/瓶均无微生物生长(培养液颜色不变黄/不变红,或无双指示剂颜色变化,或无浑浊)。
      • 阳性(不合格): 任一培养的BI管/瓶显示有微生物生长。
      • 阳性对照: BI测试必须同时培养未经过灭菌处理的同批次阳性对照BI(确保芽孢具有活性),阳性对照必须显示生长。
      • 阴性对照: 培养未接种芽孢的培养液(确保培养液和无菌操作无误),阴性对照必须无菌生长。
    • 存活曲线法与灭活时间: 在工艺开发和验证阶段,常采用不同暴露时间下的BI测试,绘制“阳性/阴性结果”与“灭菌时间”的关系图,用于确定达到特定无菌保证水平(SAL)所需的最低灭菌时间
 

三、 灭菌效果确认的综合评价

一次合格的灭菌效果测试必须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1. 物理监测记录合格: 所有关键参数(温度、湿度、浓度、时间、压力等)全程符合预设工艺规程要求。
  2. 化学指示剂合格: 所有放置的包内多参数化学指示剂(特别是最难灭菌位置的)变色达到合格标准。
  3. 生物指示剂合格: 所有培养的灭菌后BI均显示阴性(无微生物生长);阳性对照显示生长;阴性对照无菌生长。
 

四、 不同类型测试的应用场景

  • 安装确认(IQ)与运行确认(OQ):
    • 空载热分布(温度): 确认灭菌柜腔体在空载状态下温度分布的均匀性(温差通常要求≤±2°C)。
    • 空载气体分布(浓度): (若设备支持)评估空载时EO浓度分布的均匀性。
    • BD测试(适用时): 验证真空和蒸汽穿透能力(预处理阶段)。
    • 泄漏率测试: 验证灭菌柜在维持真空状态下的密封性能。
  • 性能确认(PQ) - 灭菌工艺验证的核心:
    • 半载/满载热穿透(温度): 在模拟实际负载或最大负载下,确认最难灭菌点的温度能达到并维持要求。
    • 半载/满载生物指示剂挑战测试: 这是PQ的核心!使用生物指示剂(放置于最难灭菌点或PCD内),在预设的灭菌工艺参数下运行,必须证明能稳定达到10^-6的无菌保证水平(SAL)。通常需要连续进行3次成功挑战。
    • 半载/满载湿度穿透测试: 确认负载内部湿度能达到要求。
    • 半载/满载EO浓度分布测试: 确认负载内部和腔室不同区域EO浓度分布的均匀性。
  • 常规监测与日常放行:
    • 每批次物理监测: 必须每批次进行并记录。
    • 每批次化学指示剂: 每个灭菌包内必须放置包内化学指示剂(多参数型),包外放置过程指示剂。
    • 生物指示剂频率:
      • 植入物/高风险器械: 法规通常要求每批次使用BI。
      • 常规器械: 根据风险评估和法规要求(如每周、每日、或每灭菌批次)。
 

五、 测试中的关键安全注意事项

  • EO的危害: EO具有易燃易爆性(空气中浓度>3%)、强致癌性、致突变性、致畸性、刺激性。所有操作必须严格遵守安全规程。
  • 个人防护装备(PPE): 操作人员必须佩戴合适的呼吸防护(如供气式或指定防护因子的防毒面具)、化学防护手套、护目镜、防护服。
  • 通风: 所有操作应在通风良好的区域进行,尤其在装载、卸载和处理阳性BI时。
  • 泄漏监测: 定期使用专用EO检测仪检测工作环境及设备潜在泄漏。
  • 紧急处理: 熟悉应急预案(泄漏、火灾、人员接触)和洗眼器、紧急淋浴装置位置。
  • 残留检测: 灭菌物品必须经过充分有效的解析(通风),并检测EO及副产物(如氯乙醇)残留量达标后方可放行使用。
 

六、 记录与文件

详细、准确、可追溯的记录是证明灭菌有效性和符合法规要求的基础。记录应包括:

  • 灭菌器编号、型号。
  • 灭菌程序名称/编号、参数设定值。
  • 批次号、装载清单(包括负载描述、数量、特殊物品标识)。
  • 物理监测数据图表(打印或电子记录)。
  • 使用的化学指示剂类型、批号、放置位置及每个指示剂的测试结果(合格/不合格)。
  • 使用的生物指示剂类型、批号、D值、菌量、放置位置、培养条件、每个BI的最终培养结果(阳性/阴性)、阳性对照结果、阴性对照结果、培养起止时间、操作者签名。
  • 任何偏差情况及处理措施。
  • 最终灭菌批次放行决定及授权人签名。
 

结论:

环氧乙烷灭菌效果的确认是一个严谨、多维度、基于科学证据的过程。物理参数监测确保设备正常运行和环境条件达标;化学指示剂提供即时、特定位置的物理条件信息;生物指示剂则是最直接的微生物灭活能力验证。三者结合,辅以严格的安装、运行、性能确认以及规范的日常操作、安全管理和记录体系,方能确保每一次环氧乙烷灭菌都能可靠地提供所需的无菌保障水平。持续遵循验证的程序、进行有效的监测并妥善保存记录,是保障患者安全和产品合规性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