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消毒剂消毒模拟现场试验(实验室)试验

发布时间:2025-07-01 13:10:48 阅读量:2 作者:生物检测中心

空气消毒剂消毒模拟现场试验(实验室)方案

1. 试验目的
本试验旨在实验室模拟的封闭空间环境中,科学评价待测空气消毒剂对空气中悬浮微生物的杀灭效果,为评估其在真实室内环境的应用潜力提供关键数据支持。(依据《消毒技术规范》及相关标准制定)

2. 试验原理
在标准化的密闭模拟现场实验室(通常为气雾室或人工气候室)内,使用专业气溶胶发生器将特定微生物均匀喷洒至空气中,形成具有一定浓度且相对稳定的微生物气溶胶。在规定的环境条件下(温度、相对湿度、风速等),引入待测空气消毒剂,作用预定时间后,使用空气微生物采样器采集消毒前后的空气样本。通过培养计数,计算空气中微生物数量的减少值,从而评估消毒剂对空气的即时消毒效果。

3. 试验材料与方法

  • 3.1 模拟现场环境:
    • 空间:标准气雾室或人工气候室,体积通常为 10 m³ 至 100 m³ (示例:20-30 m³),内壁光滑、不吸附、易于清洁消毒。
    • 环境控制:配备精密温湿度调控系统(试验温度设定范围:20℃-25℃,相对湿度设定范围:50%-70%),低速风扇(维持空气湍流,模拟自然对流,风速通常<0.3 m/s)。
    • 洁净度:试验前需对环境进行彻底清洁与消毒处理,并保证背景空气中的微生物本底浓度符合标准要求(通常要求消毒前自然菌沉降菌落数≤10 CFU/(皿·min) 或空气撞击菌落数≤500 CFU/m³)。
  • 3.2 试验微生物:
    • 指示微生物: 推荐使用对消毒剂抗力适中且在空气中生存状态稳定的微生物。
      • 细菌: 白色葡萄球菌 (Staphylococcus albus) ATCC 6538 芽孢悬液(常用替代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孢,抗力更强)或粘质沙雷氏菌 (Serratia marcescens) ATCC 14756 悬液(示踪性强)。
      • 病毒(如需): 选用适宜的空气传播模式病毒,如噬菌体(φX174, MS2)或特定动物病毒模型(需在BSL-2或以上实验室进行)。需明确说明选择依据。
    • 微生物悬液制备: 使用胰蛋白胨大豆肉汤(TSB)或适宜培养基培养至对数生长期,离心洗涤后用含有机干扰物的稀释液(如0.03 mol/L磷酸盐缓冲液 PBS)稀释至所需浓度(通常目标喷菌浓度在 10⁵ - 10⁶ CFU/m³ 范围)。
  • 3.3 主要仪器设备:
    • 气溶胶发生器: 如Collison喷雾器、喷射式雾化器等,用于产生均匀稳定的微生物气溶胶云团。
    • 空气微生物采样器:
      • 撞击式采样器(推荐): Andersen六级或双级采样器、FA-1型等,可采集不同粒径粒子并定量。
      • 液体冲击式采样器: AGI-30、BioSampler等,将微生物采集到液体介质中。
    • 空气消毒剂施放装置: 根据消毒剂物理形态(气溶胶、气体、液体)选用相应设备:
      • 气溶胶/喷雾:压缩气体喷雾器、超声雾化器。
      • 气体熏蒸:专用气体发生器或扩散装置。
      • 液体蒸发:雾化器或加热蒸发装置。
    • 环境监测设备: 温湿度计、风速计。
    • 微生物实验室设备: 恒温培养箱、生物安全柜、高压灭菌器、菌落计数器、移液器、培养皿、培养基(如胰蛋白胨大豆琼脂 TSA)等。
  • 3.4 有机干扰物质(常用):
    • 牛血清白蛋白(BSA):常用终浓度0.3% (w/v),模拟有机物存在。
    • 酵母浸出液或类似物。
  • 3.5 试验分组:
    • 试验组: 模拟现场环境 + 微生物气溶胶 + 待测空气消毒剂。
    • 阳性对照组(微生物气溶胶对照组): 模拟现场环境 + 微生物气溶胶 + 无菌蒸馏水/空气(代替消毒剂)。用于测定微生物在空气中自然消亡率。
    • 阴性对照组(环境本底组): 模拟现场环境(无喷菌、无消毒剂)。采样用于确认环境本底达标。
    • 消毒剂对照组(必要时): 模拟现场环境 + 待测空气消毒剂(无喷菌)。用于确认消毒剂本身或其残留物对采样培养基无抑制作用。
  • 3.6 操作步骤:
    1. 环境准备与本底检测: 彻底清洁消毒气雾室,设定并稳定目标温湿度与风速。使用空气采样器多点采样(至少5点),检测环境本底。本底合格方可开始试验。
    2. 微生物气溶胶发生:
      • 将微生物悬液装入气溶胶发生器。
      • 启动发生器,在设定时间内(通常数分钟)将微生物均匀喷入气雾室内。
      • 喷菌结束后,启动低速风扇混匀空气,静置稳定一段时间(通常2-10分钟),使气溶胶分布均匀稳定。
      • 消毒前采样: 立即使用空气采样器在房间内的代表性位置(如几何中心、四角)进行多点采样(至少5点),记录采样流量和时间(通常采样时间1-5分钟)。此为初始浓度(N₀)。
    3. 消毒剂施放:
      • 按照消毒剂使用说明书或预设方案(剂量、作用方式、作用时间),启动消毒剂施放装置,在预定时间内完成施放(如喷雾、蒸发、释放气体)。
      • 计时开始(T=0)。作用期间维持风扇低速运转,保持空气流动。
    4. 作用时间点采样: 作用至预定时间(T,如30min, 60min)时,立即停止消毒剂作用(如关闭雾化器)。再次启动空气采样器,在相同位置进行多点采样。记录采样时间(通常与消毒前采样时间一致)。
    5. 阳性对照组操作: 在相同环境条件下,喷入微生物悬液后,喷入等量无菌蒸馏水/空气(模拟喷雾动作但不含消毒剂),在消毒前和与试验组相同的作用时间点进行空气采样。
    6. 样本处理与培养:
      • 撞击式采样器:取下采样后的琼脂平板,盖上皿盖。
      • 液体冲击式采样器:收集冲击瓶或采样管内的采样液,必要时做适当稀释。
      • 所有样本按标准微生物操作流程(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尽快倾注平板(液体样本)或将琼脂平板置于适宜温度(细菌通常37℃)下培养规定时间(通常24-48小时)。记录培养条件。
    7. 菌落计数:
      • 培养结束后,对琼脂平板上的菌落进行计数(CFU)。
      • 剔除明显污染或采样失败的平板。
    8. 重复试验: 每组试验(包括试验组和对照组)在同一条件下独立重复至少3次。
 

4. 结果计算与判定

  • 4.1 空气微生物浓度计算:

    • 撞击式采样器:
 
 
 
 
空气浓度 (CFU/m³) = [平板平均菌落数 (CFU) × 1000] / [采样流量 (L/min) × 采样时间 (min)]
 
 
 
* **液体冲击式采样器:**
 
 
 
空气浓度 (CFU/m³) = [平均菌落数 (CFU) × 稀释倍数 × 1000] / [采样流量 (L/min) × 采样时间 (min)]
 
 
 
* 计算每次重复试验消毒前浓度(N₀)和作用后浓度(Nₜ)。 * 计算阳性对照组喷菌后初始浓度(Nc0)和作用后浓度(Ncₜ)。
  • 4.2 消亡率计算(阳性对照组):
 
 
 
 
自然消亡率 (K) = [lg(Nc0) - lg(Ncₜ)] / [lg(10)] = lg(Nc0 / Ncₜ)
 
 
 
* 用于表征微生物在该环境中无消毒剂作用下的自然沉降、死亡等造成的减少。
  • 4.3 杀灭率/消亡率计算(试验组):
    1. 消亡率:
 
 
 
 
试验消亡率 (Kt) = [lg(N₀) - lg(Nₜ)] / [lg(10)] = lg(N₀ / Nₜ)
 
 
 
2. **杀灭率(校正消亡率,扣除自然消亡):**
 
 
 
杀灭率 (Kill Rate %) = [ (Kt - K) / (1 - K) ] × 100% (当K较小时常用)
 
 
 
**或更严谨的计算:**
 
 
 
校正杀灭对数值 (KL) = Kt - K
 
 
 
杀灭率 (Kill Rate %) = (1 - 10^(-KL)) × 100%
  • 4.4 杀灭对数值:
 
 
 
 
杀灭对数值 (Killing Log Value, KL) = Kt - K = lg(N₀ / Nₜ) - lg(Nc0 / Ncₜ) = lg[(N₀ × Ncₜ) / (Nₜ × Nc0)]
 
 
 
* `KL >= 3.00` 通常表示消毒效果良好(即杀灭了99.9%的空气微生物)。
  • 4.5 结果判定:
    • 试验组在作用规定时间后,其杀灭对数值(KL)≥ 3.00(即杀灭率达到99.9%以上),且三次重复试验结果均符合此要求,可判定该空气消毒剂在试验条件下对空气中相应指示微生物达到有效消毒。
    • 需报告每次试验的N₀, Nₜ, Nc0, Ncₜ,计算得到的K, Kt, KL 或杀灭率,并给出平均值和标准差(或范围)。
 

5. 试验报告内容

  • 试验标题、目的。
  • 试验依据的标准。
  • 待测消毒剂信息(名称、主要成分、剂型、批号、来源-但不含生产企业名)。
  • 模拟现场实验室描述(尺寸、体积、材料、环境控制参数实测值)。
  • 试验微生物名称、菌株号、来源、制备方法。
  • 有机干扰物质种类及浓度。
  • 主要仪器设备名称、型号、校准状态。
  • 试验详细分组与方法描述(喷菌浓度、时间、消毒剂施放剂量/浓度、方式、作用时间、采样点布置、采样方式、流量、时间)。
  • 试验结果:
    • 原始数据表(每次重复的各组各点位菌落计数)。
    • 计算表格(各次重复及平均的空气浓度、消亡率K、Kt、校正杀灭对数值KL、杀灭率)。
    • 统计结果(平均值±标准差,或范围)。
  • 结果分析与结论(是否达到有效消毒)。
  • 试验日期、地点、操作人员签名。
  • 试验负责人签名。
 

6. 关键注意事项

  • 生物安全: 所有涉及活微生物的操作必须在相应生物安全级别(BSL-2或以上)的实验室中进行,严格遵守生物安全操作规程,人员做好个人防护(防护服、口罩/呼吸器等、手套、护目镜)。试验后对气雾室、设备、废弃物进行彻底消毒灭菌。
  • 标准化与一致性: 严格控制环境参数(温湿度、风速),确保每次试验条件一致。采样点位置、高度、采样流量和时间必须固定。消毒剂施放方式需模拟实际应用。
  • 本底控制: 严格的环境清洁消毒和本底监测是获得可靠结果的前提。
  • 干扰物: 使用有机干扰物(如0.3% BSA)能更真实地模拟现场条件(如存在灰尘、飞沫)。
  • 代表性采样: 多点采样、足够的采样体积以确保结果的代表性和统计学意义。
  • 质量控制: 定期对仪器设备(气溶胶发生器、采样器、温湿度计、风速计)进行校准和维护。培养基需做无菌试验和阳性生长试验。
  • 统计分析: 使用恰当的统计方法(如t检验)分析数据的显著性差异。
  • 局限性说明: 需在报告中说明实验室模拟现场与实际应用环境的差异(如空间大小、物品表面、人员活动、气流复杂性等),该结果主要反映在可控条件下的即时空气消毒效果。
 

7. 结论
本方案提供了在实验室模拟现场环境中评价空气消毒剂对悬浮微生物杀灭效果的标准化方法。通过严格控制环境参数、使用标准化的微生物挑战和空气采样技术,并设置严格的对照组,可以科学、定量地评估消毒剂在封闭空间内的空气消毒效能。其结果对于筛选和评价空气消毒剂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但需结合模拟现场物体表面消毒试验及最终的现场试验结果,才能更全面地评估消毒剂的实际应用效果和适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