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毒剂对食饮具消毒模拟现场试验

发布时间:2025-07-01 12:29:37 阅读量:2 作者:生物检测中心

消毒剂对食饮具消毒模拟现场试验报告

一、 背景与目的

食饮具作为食品的直接承载物,其卫生状况直接关系到消费者健康。化学消毒是餐饮服务行业确保食饮具卫生安全的关键环节之一。为科学评估特定消毒剂在实际应用场景下对食饮具的消毒效果,特设计并实施本模拟现场试验。本试验旨在模拟餐饮具使用后沾染有机物质并清洗的实际情况,评估消毒剂在规定条件下对食饮具表面的消毒效果,为其实际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二、 试验原理

模拟现场试验通过人工方式使洁净的食饮具表面沾染代表性微生物(本试验选用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作为指示菌),并模拟实际清洗后残留少量有机物的状态(使用蛋白稀释液作为干扰物),然后将食饮具放入配置好的消毒剂溶液中作用特定时间。通过检测消毒前后食饮具表面存活微生物的数量,计算杀灭对数值,评价消毒剂的现场模拟消毒效能。

三、 材料与方法

  1. 受试对象:

    • 消毒剂: 指定浓度的待测消毒剂溶液(根据产品说明书推荐的使用浓度配制,例如:含氯消毒剂以有效氯计,季铵盐类按有效成分计)。
    • 食饮具: 市售常见材质餐具(如陶瓷碗、盘)和饮具(如玻璃杯)。试验前经彻底清洗、灭菌处理,确保无菌、洁净干燥。
  2. 试验微生物:

    • 指示菌: 大肠杆菌 (ATCC 25922) 和 金黄色葡萄球菌 (ATCC 6538)。
    • 培养基: 营养琼脂培养基(NA),营养肉汤培养基(NB)。
  3. 干扰物:

    • 3%(重量/体积)牛血清白蛋白(BSA)溶液(或0.3%酵母浸膏溶液),模拟清洗后残留的少量有机污染物。
  4. 试剂与仪器:

    • 无菌磷酸盐缓冲液(PBS,0.03 mol/L, pH 7.2)
    • 中和剂(经鉴定试验确认能有效中和受试消毒剂,且对微生物及培养基无不良影响)
    • 无菌棉拭子
    • 无菌规格板(5cm x 5cm,中央开孔2.5cm x 2.5cm)
    • 恒温水浴箱
    • 计时器
    • 振荡混合器
    • 生化培养箱
    • 菌落计数器
  5. 试验方法:

    • 消毒剂配制: 按预设浓度用无菌硬水(硬度342mg/L,以CaCO₃计)配制足够量的消毒液,置于消毒容器(如塑料盆)中,恒温水浴维持规定温度(如20±1℃或按说明书温度设定)。
    • 菌悬液制备: 将试验菌株接种于NA斜面,37℃培养18-24小时。用PBS洗下菌苔,经比浊法初步调整浓度后,再用PBS稀释至约1×10⁸ CFU/mL的工作浓度。
    • 食饮具染菌:
      1. 在灭菌食饮具内表面中央区域(模拟与食物接触的主要区域)放置无菌规格板。
      2. 吸取0.1mL菌悬液滴加在规格板开孔区域内。
      3. 吸取0.1mL 3% BSA溶液覆盖在菌悬液上。
      4. 用无菌L棒或棉签将菌液与BSA溶液在开孔范围内均匀涂开。
      5. 置于37℃恒温箱或超净台内自然干燥30分钟(或至菌膜形成)。
    • 消毒处理:
      1. 将染菌并干燥后的食饮具完全浸没于装有已恒温消毒液的容器中,确保消毒液覆盖整个污染区域。
      2. 立即开始计时,作用至预设时间(如说明书规定的作用时间,例如5分钟)。
      3. 作用时间到,立即取出食饮具,沥去多余消毒液。
    • 中和与微生物回收:
      1. 在消毒作用结束后的食饮具污染区域覆盖规格板。
      2. 无菌棉拭子蘸取适量中和剂(或含有中和剂的PBS溶液),在规格板开孔区域内横竖往返均匀涂抹采样各5次(共10次),并随之转动棉拭子。
      3. 将采样后的棉拭子头部剪入装有5mL含中和剂采样液(或含中和剂的PBS)的试管中。
      4. 将试管在振荡器上强力振荡1分钟(或适当时间),洗脱棉拭子上的细菌。
    • 活菌计数:
      1. 取适量洗脱液或其适当稀释度(如10倍、100倍系列稀释),接种营养琼脂平板(通常倾注法或涂布法)。
      2. 37℃倒置培养48小时±2小时,计数平板上菌落数(CFU)。
    • 阳性对照组:
      1. 染菌并干燥后的食饮具不浸泡消毒剂,直接按上述方法进行采样中和回收与活菌计数。此组用于计算初始染菌量(N₀)。
    • 中和剂鉴定组: 单独设立以验证中和剂有效性及无菌性(试验前完成)。
    • 试验重复: 每项试验条件(菌种、消毒剂浓度、作用时间)至少重复3次(即至少3个平行样本)。
  6. 效果评价指标:

    • 杀灭对数值 (KL): KL = lg N₀ - lg N<sub>d</sub>
      • N₀:阳性对照组平均每件样品回收菌落数(CFU/件)
      • N<sub>d</sub>:消毒组相应时间点平均每件样品回收菌落数(CFU/件)
    • 评价标准 (参考GB 14934-2016): 模拟现场试验中,消毒后食饮具表面微生物杀灭对数值(KL)≥ 3.00,可判为消毒合格(即消毒后存活的微生物数量不大于初始污染量的千分之一)。同时阳性对照组回收菌量应在5×10⁵ ~ 5×10⁶ CFU/件范围。
 

四、 试验结果 (示例)

组别 指示菌 消毒剂浓度 作用时间 (分钟) 平均回收菌量 (CFU/件) 杀灭对数值 (KL)
阳性对照组 大肠杆菌 - - 3.6×10⁶ -
消毒试验组 大肠杆菌 XXX ppm* 5 ≤ 1 ≥ 6.56
阳性对照组 金黄色葡萄球菌 - - 2.8×10⁶ -
消毒试验组 金黄色葡萄球菌 XXX ppm* 5 2 ≥ 6.15

注:XXX ppm为示例有效浓度,实际应根据受试消毒剂类型填写(如含氯消毒剂写有效氯含量ppm,季铵盐写季铵盐含量ppm等)。

结果分析:

  • 阳性对照组菌回收量均在5×10⁵ ~ 5×10⁶ CFU/件范围内,符合试验要求。
  • 在该条件下(浓度XXX ppm,作用5分钟),受试消毒剂对染于食饮具表面的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杀灭对数值KL均远大于3.00。
  • 根据评价标准,该受试消毒剂在模拟现场试验条件下,对食饮具表面的指示微生物(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达到了良好的消毒效果。
 

五、 结论

本模拟现场试验在模拟食饮具清洗后残留少量有机物(3% BSA)的条件下进行。结果表明,按照规定的使用浓度(XXX ppm)和作用时间(5分钟)操作,受试消毒剂能有效杀灭沾染在食饮具表面的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杀灭对数值(KL)均超过国家标准要求的3.00,证明其在模拟实际应用场景下对食饮具具有良好的消毒效果,可用于食饮具的消毒处理。实际应用中应严格遵守消毒剂的配制浓度、作用时间、温度和操作规范,并确保食饮具在消毒前清洗去除大部分食物残渣,以达到最佳消毒效果。

六、 注意事项

  1. 试验全程需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防止杂菌污染。
  2. 消毒剂浓度必须准确配制并定期监测(尤其是不稳定消毒剂如含氯制剂)。
  3. 中和剂的选择及其有效性的验证是关键步骤,必须在正式试验前完成中和剂鉴定试验。
  4. 染菌和采样区域应保持一致(使用规格板固定)。
  5. 消毒液作用温度需严格控制,保持恒定。
  6. 消毒处理后应尽快进行中和采样,避免残留消毒剂的持续作用影响结果。
  7. 实际消毒效果会受到水质硬度、pH值、有机残留量、食饮具材质、消毒液更换频率等多种因素影响,本试验结果为特定条件下的模拟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