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病毒定量杀灭试验

发布时间:2025-07-01 11:41:01 阅读量:1 作者:生物检测中心

流感病毒定量杀灭试验技术指南

摘要: 本试验旨在通过标准化的体外方法,定量评估化学消毒剂或物理方法对流感病毒的灭活效能。试验采用细胞培养技术测定病毒滴度变化,计算杀灭对数值(LRV),为评价抗病毒产品效果提供科学依据。

一、引言
流感病毒(Influenza virus)属正粘病毒科,是引起季节性流感及大流行的主要病原体。其包膜结构对理化因素敏感,但不同毒株间存在差异。定量杀灭试验是评价消毒产品、抗病毒材料及物理消毒技术(如紫外线)灭活病毒能力的金标准,对公共卫生及院感控制意义重大。

二、材料与方法

  1. 病毒株:

    • 推荐使用经鉴定的流感病毒标准株或临床分离株(如甲型H1N1、H3N2,乙型Victoria/Yamagata系)。
    • 病毒需经鸡胚或细胞(如MDCK细胞)培养扩增、滴定,分装后-80℃保存备用。试验前复核滴度。
  2. 细胞培养:

    • 使用MDCK(Madin-Darby Canine Kidney)细胞系。
    • 培养基:含适量胰酶(TPCK-胰酶)及抗生素(青霉素100U/ml、链霉素100μg/ml)的MEM培养基,添加5-10%胎牛血清(FBS)用于维持。攻击培养基血清浓度降至0.5-2%并增加TPCK-胰酶浓度。
    • 培养条件:37℃,5% CO₂。
  3. 受试物:

    • 化学消毒剂:按使用说明配制为工作浓度(需标明浓度、溶剂、pH值)。
    • 物理因子:明确参数(如紫外线强度、照射距离/时间、温度、湿度)。
    • 病毒对照:仅含病毒的维持液。
    • 细胞毒性对照:含最高受试物浓度的维持液(不含病毒)。
    • 中和剂:选择经验证可完全中和受试物且对细胞无毒性的试剂(如0.5%硫代硫酸钠中和含氯消毒剂,0.5%甘氨酸中和醛类)。
  4. 试验设计:

    • 方法: 悬浮定量法(适用于液体消毒剂)或载体定量法(适用于硬表面消毒剂、抗病毒材料)。
    • 接触时间: 设置梯度(如30s, 1min, 2min, 5min, 10min),涵盖产品宣称作用时间。
    • 温度: 20±1℃(模拟室温)或按产品说明要求。
    • 有机干扰物: 模拟实际污染,试验分组:
      • 清洁条件:0.3ml PBS + 0.1ml 病毒悬液。
      • 干扰条件Ⅰ(低有机物):0.3ml 3%牛血清白蛋白(BSA)溶液 + 0.1ml 病毒悬液。
      • 干扰条件Ⅱ(高有机物):0.3ml 3%BSA + 0.3%绵羊红细胞悬液 + 0.1ml 病毒悬液。
  5. 试验操作流程:

    • 病毒-受试物混合: 取0.1ml 病毒悬液(滴度≥10⁶ TCID₅₀/ml或PFU/ml)与0.9ml 受试物工作液(或含干扰物溶液)于无菌试管中,立即混匀并计时。
    • 中和/终止反应: 达到设定接触时间后,立即加入9.0ml 预冷中和剂(或维持液,物理因子试验可能无需中和),充分混匀终止反应。
    • 病毒回收与滴定:
      • 取上述混合物进行10倍系列稀释(10⁻¹至10⁻⁶或更高)。
      • 将各稀释度样品接种于96孔板中的MDCK单层细胞(每稀释度至少4孔,每孔0.1ml)。
      • 37℃吸附1-2小时,弃去接种物,加入含适量TPCK-胰酶的维持液。
      • 37℃,5% CO₂培养3-5天。
    • 对照设置:
      • 病毒滴度对照(Vc): 0.1ml 病毒悬液 + 0.9ml 维持液 → 立即稀释滴定 → 计算初始滴度(N₀)。
      • 细胞毒性对照: 将含最高浓度受试物和中和剂的混合物(不含病毒)稀释后接种细胞,观察细胞病变(CPE)。
      • 中和剂效力对照: 中和剂+病毒悬液(不含受试物)→ 滴定 → 验证中和剂不影响病毒活性。
      • 中和剂毒性对照: 中和剂+维持液 → 最高浓度接种细胞 → 验证中和剂对细胞无毒。
      • 细胞对照: 仅含维持液的细胞孔。
  6. 结果判定:

    • 细胞病变(CPE)观察: 每日显微镜下观察CPE(细胞圆缩、脱落等)。记录每孔CPE情况(+/-)。
    • 病毒滴度计算:
      • 采用Reed-Muench法或Spearman-Kärber法计算各组的50%组织细胞感染剂量(TCID₅₀/ml)或空斑形成单位(PFU/ml)。
      • 病毒滴度以对数(lg)值表示。
    • 杀灭对数值(LRV)计算:
      • LRV = lg N₀ - lg Nₜ
      • N₀:病毒滴度对照组平均滴度(lg值)。
      • Nₜ:经受试物作用t时间后回收的病毒平均滴度(lg值)。
    • 有效性判定标准(参考):
      • 在设定作用时间内,试验组LRV ≥ 4.00(即病毒减少99.99%),且各对照组结果符合要求,可判定为对流感病毒有定量杀灭作用。不同国家/地区标准可能略有差异。
 

三、结果报告
报告应包含:

  • 病毒株信息(型/亚型,名称/编号)。
  • 受试物描述(类别、浓度/参数)。
  • 试验条件(方法、接触时间、温度、干扰物)。
  • 试验结果(各对照组结果,各试验组的N₀、Nₜ、LRV值)。
  • 结论(是否达到有效杀灭标准)。
 

四、讨论与注意事项

  1. 关键控制点:

    • 病毒活性: 确保病毒悬液滴度足够高且稳定。
    • 接触时间: 精确计时,混合操作迅速。
    • 中和效果: 必须预先验证中和剂能完全中和消毒剂且无残留毒性。
    • 细胞状态: 使用生长良好、形态均一的单层细胞。
    • 无菌操作: 全过程严格无菌操作,避免污染。
    • 温度控制: 确保反应体系温度恒定。
    • 有机物干扰: 评估实际应用场景选择合适的干扰条件。
  2. 局限性:

    • 体外试验结果不能完全等同于实际应用效果。
    • 仅反映对特定毒株的杀灭效果,不同毒株可能存在差异。
    • 载体法结果受载体材质、表面特性影响。
  3. 生物安全:

    • 所有涉及活病毒的操作必须在符合相应生物安全等级(BSL-2或更高)的实验室进行。
    • 操作人员需经过专业培训并穿戴适当个人防护装备(PPE)。
    • 废弃物须严格按照生物安全规定进行高压灭菌等无害化处理。
 

五、结论
流感病毒定量杀灭试验是评价抗病毒手段有效性的核心方法。通过标准化的悬浮法或载体法,结合精确的病毒滴定和LRV计算,可科学、客观地量化消毒剂、抗病毒材料或物理方法对流感病毒的灭活能力。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设置完善对照、控制关键影响因素是获得可靠结果的前提。该试验结果对指导感染控制实践、产品研发与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请注意: 本指南提供的是通用技术框架。实际进行试验时,应严格遵循最新的国家或国际标准(如ISO 18184, EN 14476, ASTM E1053等)的具体要求,并制定详细的实验室标准操作规程(S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