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热脂肪杆菌芽孢中和剂鉴定试验

发布时间:2025-07-01 11:21:25 阅读量:1 作者:生物检测中心

嗜热脂肪杆菌芽孢中和剂鉴定试验

1. 引言

在消毒灭菌效果评价领域,准确评估消毒剂或灭菌方法对微生物的杀灭效果至关重要。然而,残留的消毒剂活性成分可能干扰后续的微生物复苏培养,导致对消毒/灭菌效果的误判(假阴性结果)。中和剂的作用便是快速、有效地灭活残留消毒剂,消除其对微生物复苏的抑制作用,同时自身对微生物无毒害,从而真实反映微生物的存活状态。本试验旨在对选用的中和剂溶液进行鉴定,验证其针对特定消毒剂(作用于嗜热脂肪杆菌芽孢)的有效中和能力及自身无毒性。

2. 目的

鉴定所选用中和剂溶液是否能够:

  1. 有效中和残留消毒剂对嗜热脂肪杆菌芽孢的杀灭或抑制作用。
  2. 自身及其与消毒剂反应产物对嗜热脂肪杆菌芽孢的生长无显著抑制或促进作用。
  3. 对培养基的营养成分无破坏作用。
 

3. 试验原理

通过设置一系列严谨的试验组,比较嗜热脂肪杆菌芽孢在不同处理条件下的生长情况:

  • 消毒剂活性残留的影响: 确认消毒剂在实验浓度下能杀灭芽孢。
  • 中和剂中和效果: 确认中和剂能消除消毒剂的残留活性,使芽孢得以复苏生长(若未完全被杀灭)。
  • 中和剂及其反应产物的毒性: 确认中和剂本身及其中和消毒剂后形成的产物对芽孢生长无毒性。
  • 中和剂对培养基的影响: 确认中和剂加入培养基后不影响其支持芽孢生长的能力。
  • 培养基无菌性: 确保基础培养基无菌。
  • 芽孢悬液活性: 确认所用芽孢悬液具有活性。
 

4. 试验材料与试剂

  • 试验菌种: 嗜热脂肪杆菌芽孢(Geobacillus stearothermophilus spores),推荐使用ATCC 7953或等效标准菌株。
  • 消毒剂: 待测中和剂所针对的目标消毒剂(需明确种类与浓度)。
  • 中和剂: 待鉴定的中和剂溶液(需明确配方)。
  • 培养基:
    • 复苏培养基: 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基(TSB)或等效液体培养基。
    • 计数培养基: 胰酪大豆胨琼脂培养基(TSA)或等效固体培养基。
  • 稀释液: 磷酸盐缓冲液(PBS, 0.03 mol/L, pH 7.2)或生理盐水(0.85% NaCl)。
  • 实验器具: 无菌吸管(或移液器及无菌吸头)、无菌试管、无菌培养皿、恒温水浴箱(56-60°C)、恒温培养箱(56-60°C)、菌落计数器等。
 

5. 试验分组

组别 组名 处理步骤 预期结果(生长情况) 意义
A 消毒剂 + 菌组 消毒剂 + 芽孢悬液 → 作用规定时间 → 接种培养 不长菌或极少长菌 验证消毒剂在试验条件下能有效杀灭芽孢。
B (消毒剂+菌)+中和剂组 消毒剂 + 芽孢悬液 → 作用规定时间 → 加中和剂 → 作用规定时间 → 接种培养 长菌(与F组相当) **关键:**验证中和剂能有效中和残留消毒剂,消除其对芽孢的抑制,使其复苏。
C 中和剂 + 菌组 中和剂 + 芽孢悬液 → 作用规定时间(同中和时间)→ 接种培养 长菌(与F组相当) **关键:**验证中和剂自身对芽孢生长无毒性。
D (消毒剂+中和剂)+菌组 消毒剂 + 中和剂 → 作用规定时间(同中和时间)→ 加芽孢悬液 → 作用规定时间 → 接种培养 长菌(与F组相当) **关键:**验证中和剂与消毒剂反应后的产物对芽孢生长无毒性。
E 稀释液 + 菌组 稀释液 + 芽孢悬液 → 作用规定时间(同作用时间)→ 接种培养 长菌(与F组相当) 作为C、D组的阳性对照(稀释液无抑制)。
F 菌液对照组 芽孢悬液 → 适当稀释 → 接种培养 长菌 验证所用芽孢悬液的活性及基础培养条件。
G 培养基对照组 未接种的培养基 无菌生长 验证培养基无菌性。
H 中和剂+培养基组 中和剂 + 培养基 → 培养 无菌生长 验证中和剂无菌性(若需要)。
I 中和产物+培养基组 消毒剂 + 中和剂 → 作用规定时间(同中和时间)→ 加入培养基 → 培养 无菌生长 验证中和产物无菌性(若需要)。
J 生长促进/抑制试验组 培养基 + 中和剂 → 接种芽孢悬液 → 培养 长菌(与F组相当) 验证中和剂加入培养基后不影响其支持芽孢生长的能力(营养无破坏)。

6. 试验方法

  1. 芽孢悬液制备: 使用标准方法制备嗜热脂肪杆菌芽孢悬液,用稀释液调整至所需浓度(通常为 1 x 10^6 CFU/mL 左右)。验证其纯度、浓度和抗力。
  2. 消毒剂与中和剂准备: 使用无菌技术配制所需浓度的消毒剂溶液和中和剂溶液。
  3. 分组处理:
    • 严格按照上述分组设计进行操作。
    • 作用时间: 消毒剂与芽孢的作用时间应模拟实际测试条件或标准要求(通常为数分钟)。
    • 中和时间: 中和剂与消毒剂-芽孢混合物(或消毒剂)的作用时间应足够中和(通常为5-10分钟或依据中和剂说明)。
    • 作用温度: 所有步骤在室温(20-25°C)或特定要求温度下进行,除非特别说明。
  4. 接种与培养:
    • 对于需要接种培养的组(A, B, C, D, E, F, J),将最终混合液或其适当稀释液(通常用稀释液进行10倍系列稀释)接种到复苏培养基(TSB)中。
    • 将接种后的复苏培养基置于56-60°C恒温培养箱中培养。嗜热脂肪杆菌的最适生长温度较高。
    • 培养时间通常为7天(或依据标准/芽孢特性确定),每天观察。
  5. 结果观察:
    • 定性观察: 记录各试验管在培养期内是否出现浑浊(指示微生物生长)。
    • 定量验证(可选但推荐): 对于关键组别(特别是B组和C、D、E、F组),在作用后,进行10倍系列稀释,取适宜稀释度倾注TSA平板或涂布TSA平板,于56-60°C培养计数菌落形成单位(CFU)。比较各组的平均菌落数。
 

7. 结果判定

中和剂通过鉴定试验需同时满足以下所有条件:

  1. A组(消毒剂+菌组): 应无菌生长(定性),或回收菌落数 ≤ 1 x 10^1 CFU/mL(定量),证明消毒剂有效。
  2. B组((消毒剂+菌)+中和剂组): 应有菌生长(定性),且其回收菌落数(定量)与F组(菌液对照组)相比:
    •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如t检验,P>0.05)。
    • B组回收菌落数 / F组回收菌落数 ≥ 70%(常用标准)。
    • 证明中和剂能有效中和残留消毒剂。
  3. C组(中和剂+菌组): 应有菌生长(定性),且其回收菌落数(定量)与E组(稀释液+菌组)相比:
    •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 C组回收菌落数 / E组回收菌落数 ≥ 70%。
    • 证明中和剂本身对芽孢无毒性。
  4. D组((消毒剂+中和剂)+菌组): 应有菌生长(定性),且其回收菌落数(定量)与E组(稀释液+菌组)相比:
    •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 D组回收菌落数 / E组回收菌落数 ≥ 70%。
    • 证明消毒剂与中和剂反应后的产物对芽孢无毒性。
  5. E组(稀释液+菌组) & F组(菌液对照组): 应有显著菌生长,证明稀释液无抑制且芽孢悬液有活性。F组用于定量时作为B组的对照基准。
  6. G组(培养基对照组) & H组(中和剂+培养基组) & I组(中和产物+培养基组): 应无菌生长,证明培养基、中和剂及中和产物无菌。
  7. J组(生长促进/抑制试验组): 应有菌生长(定性),且其回收菌落数(定量)与F组(菌液对照组在培养基中直接生长)相比:
    •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 J组回收菌落数 / F组回收菌落数 ≥ 70%。
    • 证明加入中和剂后,培养基仍能良好支持芽孢生长(营养无破坏)。
 

8. 结论

根据试验结果,判定所选用的中和剂溶液:

  • 通过鉴定: 若所有组别结果均符合上述判定标准。
  • 未通过鉴定: 若任一关键组别(特别是B、C、D组)的结果不符合判定标准。
 

9. 注意事项

  1. 严格无菌操作: 所有步骤需在无菌条件下进行,避免外源污染。
  2. 浓度准确性: 消毒剂、中和剂、菌悬液的浓度必须准确配制和标定。
  3. 温度控制: 嗜热脂肪杆菌为嗜热菌,其复苏和培养必须在56-60°C进行,使用普通培养箱(37°C)会导致假阴性。
  4. 时间控制: 消毒剂作用时间、中和剂作用时间需精确计时。
  5. 中和剂选择: 中和剂配方需针对目标消毒剂的化学成分进行选择(如硫代硫酸钠中和含氯/碘消毒剂,卵磷脂吐温80中和季铵盐类、酚类、醇类等)。本试验验证的是所选配方对特定消毒剂-芽孢组合的有效性。
  6. 重复试验: 建议进行至少3次独立的平行试验以确保结果可靠。
  7. 记录完整: 详细记录所有试验条件、步骤、观察结果和计算数据。
 

10. 适用范围

本鉴定试验方案适用于评价用于嗜热脂肪杆菌芽孢悬液残留消毒剂中和的中和剂溶液的有效性和适用性,为后续进行准确的消毒灭菌效果评价(如载体浸泡法、悬液定量法、消毒灭菌器挑战性试验等)提供关键保障。中和剂一经鉴定通过,可在相应的消毒剂及测试条件下使用。若更换消毒剂种类、浓度或作用条件,需重新进行中和剂鉴定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