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念珠菌定量杀灭试验方法及应用
一、引言
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人体及环境中的条件致病性酵母样真菌。在免疫力低下时,可引起皮肤粘膜感染(如鹅口疮、阴道炎)甚至危及生命的系统性感染。评估消毒剂、抗菌材料、物理方法等对白色念珠菌的杀灭效果,对于感染控制、医疗器械灭菌、公共卫生及抗真菌产品研发至关重要。定量杀灭试验(Quantitative Killing Assay)是评价该类杀灭效果的标准化、客观的金标准方法之一。
二、试验目的
本试验旨在通过严格的实验室程序,定量测定特定处理条件(如消毒剂、物理因子、抗菌剂等作用一定时间)前后,白色念珠菌活菌数量的变化,从而精确计算其杀灭对数值(Log Reduction Value, LRV)或杀灭率(Killing Rate, KR),客观评价该处理条件的抗真菌效力。
三、试验原理
- 菌悬液制备: 将处于对数生长期的白色念珠菌标准菌株,用适宜的稀释液(如含中和剂的磷酸盐缓冲液 PBS 或生理盐水)制备成一定浓度的均匀菌悬液。
- 试验组处理: 将菌悬液与待测样品(如稀释好的消毒剂)按特定比例混合,在预设温度下作用规定的时间。
- 对照组设置:
- 阳性对照组(菌液对照组): 菌悬液 + 稀释液(不含待测样品),用于验证菌株活性及确定初始菌量。
- 中和剂对照组: (若使用中和剂)中和剂 + 菌悬液,验证中和剂本身及其对菌悬液的稀释作用不影响菌株存活,确保中和有效且无毒。
- 阴性对照组(无菌对照组): 仅稀释液(或含中和剂的稀释液),用于排除污染。
- 中和作用: 作用时间结束后,立即加入足量且预先验证有效的中和剂(或采用稀释法、过滤法),迅速终止待测样品对菌体的持续作用。
- 活菌计数: 将经中和处理的试验组溶液、阳性对照组溶液进行一系列十倍梯度稀释。取适宜稀释度的稀释液,采用倾注平板法或涂布平板法接种于固体培养基(常用沙氏葡萄糖琼脂 SDA 或马铃薯葡萄糖琼脂 PDA)。在适宜温度(通常 28-32°C 或 35-37°C)下培养规定时间(通常 24-72 小时)。
- 菌落计数与计算:
- 计数平板上生长的典型白色念珠菌菌落形成单位(CFU)。
- 计算各样本的平均 CFU/mL。
- 杀灭对数值(LRV)计算: LRV = Log10 (阳性对照组平均CFU/mL) - Log10 (试验组平均CFU/mL)
- 杀灭率(KR)计算: KR (%) = [(阳性对照组平均CFU/mL - 试验组平均CFU/mL) / 阳性对照组平均CFU/mL] × 100%
四、材料与方法
- 菌株: 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标准菌株(如 ATCC 10231 或其它公认标准株)。
- 培养基:
- 复苏与传代: 沙氏葡萄糖肉汤(SDB)或马铃薯葡萄糖肉汤(PDB)。
- 平板计数: 沙氏葡萄糖琼脂(SDA)或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
- 稀释液: 含适宜中和剂的磷酸盐缓冲液(PBS, pH 7.2-7.4)或生理盐水。(关键:中和剂种类及浓度需根据待测样品性质预先进行有效性、无菌性、毒性验证)。
- 中和剂: 根据待测样品活性成分选择(如硫代硫酸钠用于含氯/碘消毒剂,卵磷脂吐温80用于季铵盐类、酚类、洗必泰等,甘氨酸用于醛类等)。其有效性必须验证。
- 主要仪器: 恒温培养箱、恒温水浴锅(或特定温度环境)、生物安全柜、涡旋振荡器、移液器及无菌吸头、无菌平皿、无菌试管、菌落计数器(或自动计数仪)。
- 待测样品: 按照产品说明书或研究方案进行稀释或制备。
五、试验步骤
- 菌种活化与培养:
- 从冻存管或斜面取白色念珠菌标准株,接种于 SDB/PDB 中。
- 在适宜温度(如 30°C 或 35°C)下震荡培养 18-24 小时(或至对数生长期)。
- 菌悬液制备:
- 取适量新鲜培养物,用无菌 PBS 或生理盐水洗涤离心(去除培养基残留),重复 2-3 次。
- 用含中和剂的稀释液将菌体重悬,调整浓度至目标浓度范围(通常 1×10^7 ~ 5×10^7 CFU/mL),作为试验用菌悬液。
- 试验体系建立:
- 试验组: 无菌试管中,按比例(如 1:9)加入预先保温至测试温度的待测样品和菌悬液,迅速混匀并开始计时。
- 阳性对照组: 无菌试管中,按相同比例加入含中和剂的稀释液和菌悬液,混匀。
- 中和剂对照组: 无菌试管中,加入中和剂(或含中和剂的稀释液)和菌悬液,混匀。
- 阴性对照组: 无菌试管中,仅加入含中和剂的稀释液。
- 作用与中和:
- 将各组试管置于预设温度(如 20°C 或特定温度)水浴中。
- 作用至预定时间(如 1 min, 5 min, 10 min, 30 min)后,立即向试验组和中和剂对照组试管中加入足量、预先验证有效的中和剂(若试验组初始稀释液中已含中和剂且浓度足够,可省略此步;否则采用稀释法)。充分混匀终止反应。
- 阳性对照组也同步加入等量中和剂(或稀释液)混匀。
- 稀释与接种:
- 作用结束后,尽快将试验组、阳性对照组、中和剂对照组进行十倍梯度稀释(如 10^0, 10^{-1}, 10^{-2} ...)。
- 选取 2-3 个预期能长出 30-300 个菌落的稀释度,分别取 1.0 mL 至无菌平皿中(倾注法),或取 0.1 mL 涂布于已凝固的平板上(涂布法)。
- 阴性对照组取最高稀释度或原液 1.0 mL 倾注或 0.1 mL 涂布。
- 培养与计数:
- 倾注法待琼脂凝固后,涂布法待液体吸收后,将平板倒置于适宜温度(通常 30-35°C)培养箱中培养 24-72 小时。
- 培养结束后,计数各平板上的典型白色念珠菌菌落数。阴性对照组应无菌生长。
- 数据处理:
- 计算各样本同一稀释度平行平板的平均 CFU。
- 根据稀释度计算各组原液的平均 CFU/mL。
- 按前述公式计算 LRV 和/或 KR。
- 试验应包含至少三次独立的重复。
六、结果判定与报告
- 有效性验证:
- 阳性对照组活菌浓度应在目标范围内(如 ≥1×10^6 CFU/mL),证明菌株状态良好。
- 中和剂对照组回收菌量应不低于阳性对照组的 80%(通常要求 >50%),且与阳性对照组无统计学显著差异(p>0.05),证明中和有效且无毒性。
- 阴性对照组应无菌生长。
- 杀灭效果评价:
- 报告各作用时间点的平均 LRV 和/或 KR。LRV ≥ 3.0(即杀灭率 ≥ 99.9%)通常被认为具有良好的杀灭效果。具体合格标准需依据相关法规、标准(如消毒技术规范、药典)或研究目的设定。
- 可绘制不同作用时间下的杀灭曲线(LRV/KR vs Time)。
- 报告内容: 试验名称、菌株信息、待测样品描述、作用浓度(或强度)、作用温度、作用时间、中和剂信息、试验方法关键参数、各组 CFU/mL 数据、计算所得的 LRV 和/或 KR、结果判定结论、试验日期、操作者签名等。
七、注意事项
- 中和剂验证: 这是试验成功的关键前提,必须提前完成且有效。
- 菌悬液状态: 使用对数生长期菌悬液,保证活力和均一性。浓度需准确控制。
- 作用时间点: 精确计时,加入中和剂或稀释动作要迅速一致。
- 温度控制: 作用温度需恒定,尤其是温度敏感型样品。
- 稀释接种: 梯度稀释操作要规范准确,防止交叉污染。选择合适稀释度保证菌落计数在有效范围内。
- 无菌操作: 全过程在生物安全柜中进行,严格无菌操作。
- 重复性: 进行多次独立重复试验以增加结果可信度。
- 标准化: 遵循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国际标准(如 AOAC, EN, ASTM 等)进行操作。
八、应用意义
白色念珠菌定量杀灭试验为以下领域提供关键的科学依据:
- 消毒产品注册与评价: 验证消毒剂对真菌的杀灭效果是否符合法规要求。
- 医疗器械灭菌/高水平消毒: 评估灭菌过程或高水平消毒剂对真菌孢子的杀灭能力。
- 抗菌材料研发: 评价涂层、织物、塑料等材料的抗真菌性能。
- 天然产物筛选: 从植物、微生物等来源中筛选具有抗白色念珠菌活性的成分。
- 物理消毒方法研究: 评估紫外线、臭氧、等离子体等物理手段对白色念珠菌的杀灭效果。
- 医院感染控制策略制定: 为环境表面消毒、手卫生等提供效果数据支持。
结论
白色念珠菌定量杀灭试验是一种严谨、客观的实验室评估方法,通过定量测定处理前后活菌数量的变化,能够准确反映消毒剂、抗菌剂或物理因子对该重要条件致病真菌的杀灭效能。规范的操作、严格的对照设置(特别是有效的中和验证)以及精确的数据处理,是保证试验结果科学可靠、具有可比性和实际应用价值的基础。该试验在保障公共卫生安全、控制医院感染、研发新型抗真菌产品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