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细菌(面)定量定

发布时间:2025-07-01 10:58:29 阅读量:4 作者:生物检测中心

其他细菌(面条制品)定量检测指南

一、 定义与意义

“其他细菌”定量检测,在面条制品(包括但不限于干面、鲜面、方便面面饼等)的质量控制中,通常指需氧菌总数(Aerobic Plate Count, APC) 的测定。该指标反映了样品中在需氧条件下、特定培养基上、特定温度下生长繁殖的活菌总数(包括细菌和酵母菌),是评估面条制品微生物卫生状况、加工环境卫生控制水平、保质期预测及潜在腐败风险的关键通用性指示指标。

二、 检测原理

采用标准平板计数法。将代表性样品经过适当的稀释处理后,接种于营养琼脂培养基上,在规定的温度和时间内进行培养。每个活的微生物细胞(或孢子、菌团)理论上能在培养基上生长形成一个肉眼可见的菌落。通过计数平板上生长的菌落数(菌落形成单位,CFU),结合稀释倍数和接种量,计算出每克(或每毫升、每平方厘米)样品中所含的需氧菌总数。

三、 主要仪器与试剂

  1. 仪器设备:
    • 无菌均质器或无菌研钵与研杵
    • 恒温培养箱(通常设定为 36±1℃)
    • 恒温水浴锅(45±1℃)
    • 无菌吸管(1mL, 10mL)或微量移液器及无菌吸头
    • 无菌培养皿(直径90mm)
    • 无菌锥形瓶(带玻璃珠,250mL或500mL)
    • 无菌稀释瓶(100mL,带刻度)
    • 精密天平(感量0.1g)
    • pH计
    • 菌落计数器或放大镜镜检设备
    • 高压蒸汽灭菌锅
    • 冰箱(2-8℃)
    • 超净工作台或生物安全柜(推荐)
  2. 培养基与试剂:
    • 平板计数琼脂(Plate Count Agar, PCA)或营养琼脂(Nutrient Agar, NA)
    • 磷酸盐缓冲稀释液(0.1mol/L PBS, pH 7.2±0.2)或生理盐水(0.85-0.90% NaCl)(需灭菌)
    • 75%乙醇(用于消毒)
    • 无菌蒸馏水
 

四、 操作步骤

  1. 样品制备与无菌操作:

    • 实验前开启超净工作台紫外灭菌至少30分钟,使用前用75%乙醇擦拭台面及所有即将使用的仪器手柄等。
    • 操作人员需严格进行手部消毒,穿戴洁净实验服、口罩、帽子。
    • 所有玻璃器皿、培养基、稀释液、吸管、培养皿等均需经121℃高压蒸汽灭菌至少15分钟。
  2. 样品处理与均质:

    • 在无菌条件下称取25g(精确至0.1g)面条样品(若为面饼,需无菌碾碎成小颗粒)。
    • 将样品放入装有225mL预热至45±1℃无菌磷酸盐缓冲液(或生理盐水)的无菌均质袋(或无菌锥形瓶,内含适量无菌玻璃珠)中。
    • 使用拍击式均质器(8000-10000 rpm)均质1-2分钟,或用手(或振荡器)剧烈振荡锥形瓶(≥80次,≥30秒),制成1:10的初始稀释液(10⁻¹)。确保样品充分分散均匀。
  3. 系列稀释:

    • 用1mL无菌吸管吸取1mL 10⁻¹稀释液,沿管壁缓慢注入盛有9mL无菌稀释液的试管(或稀释瓶)中,轻轻吹吸数次或涡旋混合均匀(避免产生气泡),制成10⁻²稀释液。
    • 更换新的无菌吸管,同上操作,依次制备10⁻³、10⁻⁴、10⁻⁵等连续的十倍梯度稀释液(根据样品预期污染程度选择适当的稀释梯度,通常面条制品选择10⁻¹至10⁻⁴或10⁻⁵)。
  4. 倾注平板:

    • 选择2-3个适宜的连续稀释度(通常选择培养后能长出30-300个CFU的稀释度),每个稀释度做两个平行(即两个平板)。
    • 用无菌吸管吸取1mL选定稀释度的稀释液,分别注入两个无菌培养皿底部中央。
    • 提前将融化的平板计数琼脂培养基冷却并恒温至45±1℃(水浴锅保温)。迅速向每个培养皿中倾注约15-20mL培养基(确保完全覆盖皿底)。
    • 立即轻轻水平旋转培养皿,使稀释液与培养基充分混匀(避免溅起),静置待其凝固。
  5. 培养:

    • 待琼脂完全凝固后,将培养皿倒置(防止冷凝水滴落影响菌落生长和计数),放入恒温培养箱中。
    • 在36±1℃下培养48±2小时(具体时间依据所采用的标准流程要求)。培养过程中避免移动或振动培养箱。
  6. 菌落计数:

    • 培养结束后,立即取出平板计数(避免菌落蔓延影响结果)。选择菌落数在30-300 CFU之间的平板进行计数。
    • 使用菌落计数器或在良好光线下肉眼观察。对于紧密相连但可分辨的菌落应分别计数。若出现片状蔓延菌落,该平板应舍弃;若片状菌落不超过一半,另一半分布均匀菌落可计数。细小不易辨别的菌落可借助放大镜。
    • 记录每个平板的菌落数。
 

五、 结果计算与报告

  1. 计算:

    • 若只有一个适宜稀释度(两个平行平板菌落数均在30-300 CFU之间),计算两个平板菌落数的平均值(N)。
    • 若有连续两个适宜稀释度,且低稀释度平板菌落数均在30-300 CFU之间,则计算每个稀释度两平行平板的平均值(N1, N2)。
    • 样品中需氧菌总数(CFU/g)计算公式如下:
      • 单个适宜稀释度: 需氧菌总数 (CFU/g) = N × D
      • 连续两个适宜稀释度: 需氧菌总数 (CFU/g) = (N1 × D1 + N2 × D2) / 2 (其中D1, D2分别为对应的稀释倍数)。若两个稀释度的结果差异显著(如一个稀释度平均值大于另一个的2倍),需检查原因或报告范围。
      • 式中:
        • N (或 N1, N2):相应稀释度下计数平板的平均菌落数。
        • D (或 D1, D2):相应稀释液的稀释倍数(如10⁻²稀释度为100,10⁻³为1000)。
        • 若接种量为1mL,计算结果单位即为CFU/g(或CFU/mL)。
  2. 报告:

    • 报告每克样品中需氧菌总数的估计值。
    • 若所有平板菌落数均小于30,则报告实际计算结果(如 < 30 × 最低稀释倍数)。
    • 若最低稀释度平均菌落数小于30,报告为“< 30 × 稀释倍数”CFU/g。
    • 若最高稀释度平均菌落数大于300,报告为“> 300 × 稀释倍数”CFU/g。
    • 结果取两位有效数字(如1.2 × 10⁴ CFU/g)。
    • 明确标注检测方法依据(如参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GB 4789.2,或ISO 4833-1等)。
    • 报告需清晰注明样品名称、批号、检测日期等信息。
 

六、 质量控制要点

  1. 无菌操作: 整个实验过程的核心,贯穿样品处理、稀释、接种、倾注等环节,防止外源性污染。
  2. 稀释均匀性: 每一步稀释必须确保充分混匀,吸液位置应位于液面下适当深度。
  3. 培养基与温度: 培养基质量符合要求,倾注前务必冷却至45±1℃,防止烫死微生物或造成冷凝水过多。培养温度和时间严格控制。
  4. 平行与稀释梯度: 每个稀释度做两个平行板,选择合适的稀释梯度以确保有平板落在有效计数范围(30-300 CFU)。
  5. 计数准确性: 准确识别和计数菌落,特别是接近30或300界限时。记录所有平行板的原始数据。
  6. 试剂空白与培养基空白:
    • 试剂空白: 用1mL无菌稀释液代替样品液进行倾注平板,培养后应无菌生长(0 CFU)。
    • 培养基空白: 倾注一个未接种任何稀释液的无菌平板(仅含培养基),培养后应无菌生长(0 CFU)。如有菌生长,则本次试验所用培养基可能污染,结果无效。
  7. 阳性对照(可选): 使用已知活菌浓度的标准菌株(如大肠埃希氏菌ATCC 25922或枯草芽孢杆菌ATCC 6633)进行同步实验,验证培养条件和方法的可靠性。
  8. 实验室环境监控: 定期对超净工作台/生物安全柜进行沉降菌检测。
 

七、 注意事项

  1. 样品代表性: 取样需遵循随机原则,确保样品能代表整批产品。
  2. 及时处理: 样品送达实验室后应尽快检测。如需冷藏,检测前需恢复到室温。
  3. 均质充分: 确保样品在稀释液中充分分散成均一悬液,这对结果准确性至关重要。
  4. 稀释精度: 吸管需校准,吸液量务必准确。每次稀释更换无菌吸管。
  5. 培养基融化与冷却: 融化后的培养基避免反复加热融化。冷却温度过高会烫死微生物,过低则易凝固导致混合不均。
  6. 平板标记: 在皿底外侧清晰标记样品编号、稀释度、日期及操作者等信息。
  7. 培养皿堆叠: 培养时培养皿堆叠层数不宜过多(通常不超过6层),确保箱内空气流通和温度均匀。
  8. 结果解读: 需氧菌总数是一个卫生指示指标,其数值高低与产品卫生状况、腐败风险相关,但不直接等同于致病菌污染。超标结果需结合其他微生物指标(如大肠菌群、致病菌)及生产工艺进行综合分析和溯源。
 

结论

面条制品中“其他细菌”(需氧菌总数)的定量检测是保障食品安全与品质的重要手段。通过严格执行标准化的操作流程(样品处理、梯度稀释、倾注培养、准确计数),严格控制无菌操作和各项关键参数(温度、时间、稀释均匀性),并实施有效的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空白对照、环境监控),可以获得可靠的定量结果。该结果对于生产企业监控卫生状况、评估保质期、指导工艺改进,以及监管部门进行市场抽检和风险监测,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