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自动清洗消毒机检测

发布时间:2025-07-01 09:21:09 阅读量:1 作者:生物检测中心

内镜自动清洗消毒机性能检测全面指南

内镜自动清洗消毒机(常称“内镜洗消机”)是现代内镜中心的核心设备,其性能直接关系到内镜清洗消毒灭菌质量,是保障患者安全和感染控制的基石。为确保其持续、有效运行,必须建立全面规范的检测程序。本文将系统阐述内镜自动清洗消毒机检测的核心要素和操作规程。

一、 设备性能与状态检测(装载前)

  1. 目视检查:

    • 整体外观: 外壳是否清洁、完好无损,无明显污渍、锈蚀。
    • 内部腔体: 清洗槽、消毒槽内部表面是否光洁无残留物、无结晶、无裂纹或破损。喷嘴、喷臂是否有堵塞、变形或缺失。密封圈(门封、管路接口)是否完好、有弹性、无老化开裂。
    • 管路连接: 所有进水、排水、进消毒液、排废液、压缩空气等管路连接是否牢固、无渗漏迹象。
    • 显示屏与按键: 显示屏是否清晰,按键是否灵敏、无故障。
    • 滤网: 水过滤器、空气过滤器等是否清洁、无堵塞,按规定周期更换。
  2. 功能测试:

    • 门锁密封测试: 关闭舱门,启动密封测试程序或在清洗阶段观察,确认门锁紧闭有效,运行时无漏水、漏气现象。
    • 进水与水位控制: 启动进水程序,观察进水是否顺畅,水位传感器是否能准确控制水位达到设定要求。
    • 液体加注与排放:
      • 清洗剂/酶液: 检查加注泵工作是否正常,剂量是否符合设定程序要求(可通过观察加注动作或在空载下运行程序后测量残留液位估算)。
      • 消毒剂: 同上,重点检查消毒剂浓度监测系统(如配备)是否工作正常(如有独立浓度检测试纸或化学指示物进行比对验证)。
      • 排水: 启动排水程序,观察排水是否迅速、彻底,排水泵工作正常。
    • 循环系统:
      • 喷淋压力与覆盖: 空载运行清洗程序(或专门的喷淋测试程序),观察各喷臂旋转是否顺畅,喷嘴喷淋水流是否强劲、均匀覆盖整个腔体,无死角。可通过专用压力表(如接口允许)或观察水流形态进行评估。
      • 注气/注水: 测试内镜连接口的注气注水功能是否正常(通常需连接测试管路)。
    • 干燥功能: 运行干燥程序,检查热风温度(如有温度显示或使用温度计在出风口附近测量)、风速是否达到要求,腔体内部能否有效干燥。
    • 报警系统测试: 人为制造常见故障(如开门、断水、排水不畅模拟),测试声光报警是否及时、准确触发。
 

二、 清洗效果检测

  1. 目视检查(物理清洁):

    • 内镜预处理: 强调检测的前提是内镜已在床旁进行了充分的预处理(擦拭、抽吸、送水送气)。
    • 清洗后内镜: 程序结束后取出内镜,在充足光源下(必要时使用带光源放大镜)仔细检查所有外表面、腔道内表面(尤其是活检钳道、吸引/送水送气道、抬钳器凹槽、弯曲部褶皱等关键部位)是否无任何可见残留物(如血液、粘液、组织碎片、清洗剂残留)。
  2. 残留蛋白质检测(化学检测):

    • 原理: 利用特定试剂(如邻苯二甲醛OPA)与蛋白质氨基酸反应产生荧光或颜色变化的原理。
    • 方法: 使用专用采样拭子对内镜的关键部位(同上)进行规范采样,将拭子头浸入检测试剂中,按说明书规定的时间和条件(温度、避光)反应。
    • 判定: 使用配套的荧光检测仪读取荧光值,或与比色卡对比颜色变化。结果应低于设定的合格阈值(通常以µg/cm²表示)。这是评价物理清洗效果最常用且重要的客观指标。
  3. 残留血红蛋白检测(可选,针对胃肠镜):

    • 原理: 利用血红蛋白的过氧化物酶样活性催化显色反应。
    • 方法: 与蛋白质残留检测类似,使用专用试纸或拭子采样检测。
    • 判定: 结果应为阴性或低于限定值。对于有接触血液风险的内镜操作(如胃肠镜),此检测具有针对性意义。
 

三、 消毒/灭菌效果检测

  1. 化学指示物监测:

    • 类型:
      • 过程挑战装置(PCD): 模拟内镜最不易被消毒液穿透的结构(如细长管道),内置化学指示卡。需将其放入洗消机腔体中随程序运行。
      • 包内化学指示卡: 直接放置在内镜的管腔内部(如钳道管)或随器械篮筐放入腔体。
    • 原理: 指示物在暴露于特定消毒因子(浓度、温度、时间)后会呈现预设的颜色变化。
    • 判定: 程序结束后立即观察指示物颜色变化是否达到合格标准(与比对色卡一致)。此方法用于实时监测单一循环是否达到关键参数要求,是日常监测的必备手段。
  2. 生物指示物监测:

    • 原理: 使用对目标消毒/灭菌方式具有高抵抗力的标准微生物制品(如嗜热脂肪杆菌芽孢孢子用于高温灭菌,萎缩杆菌孢子用于低温灭菌或高效消毒),将其置于PCD或直接放入腔体模拟内镜最难消毒部位。程序结束后,在特定条件下培养,观察是否有微生物生长。
    • 频率: 法规通常要求定期进行(如每周、每月、新装机、大修后、移位后)。是评价消毒/灭菌效果的金标准。
    • 判定: 培养后无菌生长为合格。若阳性,需立即停用设备,追溯原因,采取纠正措施,并追踪受影响的患者。
  3. 消毒剂浓度监测:

    • 重要性: 消毒液的浓度是保证消毒效果的关键参数。
    • 方法:
      • 设备内置浓度监测系统: 许多洗消机配备在线浓度传感器。需定期(每日或每班次)使用独立方法验证其准确性。
      • 独立检测方法:
        • 化学测试条(试纸): 快速、简便,按说明书将试纸条浸入消毒液槽或采样液中,对比颜色变化。
        • 滴定法: 更精确的实验室方法,通常由专业人员或第三方执行。
    • 判定: 浓度必须在所用消毒剂产品说明书及洗消机程序设定要求的有效范围内(最低有效浓度以上,且不超过最高安全浓度)。
 

四、 干燥效果检测

  • 目视与触感检查: 程序结束后取出内镜,目视检查腔体内部(特别是管道接口处)和内镜表面(尤其是阀门、接口、弯曲部)是否有明显水滴或水渍。用干燥洁净的拭纸轻轻擦拭管道开口处和阀门内部,检查拭纸是否湿润。
  • 专用检测设备(可选): 如管道干燥检测仪,可定量测量抽吸管道内的残留水分量。结果应低于标准要求。
 

五、 检测频率与管理

  • 日常检测: 每次装载前进行基本目视检查、功能测试(如适用);每次运行后检查化学指示物(包内卡或PCD);每批次(或每日)检查消毒剂浓度;每次运行后检查清洗效果(目视+蛋白质残留检测)。
  • 定期检测:
    • 生物指示物检测(按法规和风险评估确定频率,如至少每周一次高效消毒、每日一次灭菌)。
    • 喷淋压力/水流覆盖测试(建议每月或按说明书要求)。
    • 全面性能验证(每年至少一次,或设备大修、移位后进行)。
  • 记录与追溯: 所有检测结果(包括设备编号、程序号、检测项目、结果、检测人、日期/时间)必须清晰、准确、完整记录,并妥善保存至少规定年限(通常不少于3年)。建立可追溯性。
  • 不合格处理: 任何检测项目不合格,必须立即停用该洗消机,悬挂明确标识。追溯受影响的内镜和患者(若已使用),并进行风险评估。查明原因,采取有效纠正措施(如维修设备、重新处理内镜、更换消毒液、调整程序参数、人员再培训等),并经严格验证合格后方可重新启用设备。
 

总结

内镜自动清洗消毒机的检测是一个涵盖设备状态、清洗、消毒/灭菌、干燥全流程的系统工程。它依赖于多种检测方法的组合应用(目视、化学、生物、物理测量)和严格规范的执行。医疗机构必须建立健全的检测制度和操作规范,配备必要的检测设备和耗材,并对相关操作人员进行充分的培训与考核。只有通过持续、有效的检测,才能确保内镜洗消机的性能可靠,从而最大程度地保障内镜处理的安全性,预防因内镜诊疗引发的交叉感染风险,守护患者生命健康。

请注意: 本文内容基于行业通用标准和实践编写,具体操作必须严格遵循医疗机构所在地的法律法规、卫生行政部门要求、相关国家/行业标准(如中国的GB 30689、WS 507等)以及设备制造商提供的技术说明书和操作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