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氧乙酸液体消毒灭菌器检测

发布时间:2025-07-01 09:06:19 阅读量:1 作者:生物检测中心

过氧乙酸液体消毒灭菌器检测完整指南

过氧乙酸(PAA)消毒灭菌器因其广谱高效、低温快速、残留易分解等特性,在医疗器械灭菌、生物安全实验室消毒等领域应用广泛。为确保其灭菌效果可靠、操作安全,对其进行系统、规范的检测至关重要。

一、 检测目的与意义

  1. 验证灭菌效果: 确保设备能在设定的参数(浓度、时间、温度)下有效地杀灭所有目标微生物,包括细菌芽孢(如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孢)、病毒、真菌等,达到无菌保证水平。
  2. 确认设备性能: 评估灭菌器各系统(液体循环、温度控制、加药系统、浓度监测、排气等)是否正常运行,参数控制是否精确、稳定。
  3. 保障操作安全: 检测设备密封性、排气系统效率、化学残留量等,防止过氧乙酸泄露、浓度超标或残留物对人员健康和环境造成危害。
  4. 满足法规与标准: 符合相关行业规范、国家标准或国际标准(如ISO、AAMI、GB等)的要求。
  5. 建立质控基线: 为设备的日常监测、维护保养和周期性再验证提供基准数据。
 

二、 主要检测内容与方法

检测通常分为安装确认、运行确认和性能确认三个阶段,涵盖物理、化学和生物三个方面。

1. 物理参数检测:

  • 泄漏测试:
    • 目的: 检查灭菌腔体、管路、阀门等连接处的密封性。
    • 方法: 通常在空载状态下进行。向灭菌腔体注入压缩空气(或惰性气体)至设定压力(如高于工作压力),保压一定时间,观察压力表读数是否下降或使用泄漏检测液查找漏点。
  • 温度分布测试:
    • 目的: 评估灭菌腔内不同位置(尤其是冷点)在灭菌阶段的温度均匀性和稳定性。
    • 方法: 在空载和满载状态下运行灭菌程序。使用经过校准的多通道温度记录仪,将温度探头均匀分布在灭菌腔内具有代表性的位置(如腔体几何中心、靠近门/排水口/加热元件处、负载内部等)。记录整个灭菌周期(尤其是关键灭菌阶段)的温度数据,分析各点温度与设定温度的偏差、各点之间的最大温差是否符合要求(例如,±1°C或±2°C以内,最大温差≤2°C)。
  • 液体循环测试:
    • 目的: 验证灭菌液在腔体内的循环分布是否均匀,确保所有被灭菌物品都能充分接触灭菌液。
    • 方法: 目视观察(通过视镜)或使用染色剂/示踪粒子,在模拟负载条件下运行程序,评估液体是否能均匀覆盖负载内外表面,无流动死角或气泡聚集区域。
  • 真空度测试:
    • 目的: (若设备有此功能)验证抽真空系统的性能和腔体在负压条件下的密封性。
    • 方法: 进行真空泄漏测试。设备抽真空至设定值后关闭真空泵,保压一段时间,观察真空度下降速率是否符合要求。记录达到目标真空度所需的时间。
  • 干燥效果测试:
    • 目的: 评估灭菌结束后干燥程序的效能,确保物品干燥,减少残留。
    • 方法: 在满载代表性物品(如医疗器械、管道、多孔材料)运行完整程序。程序结束后,检查负载表面是否干燥、无可见水渍,或使用吸水性材料(如纱布)擦拭负载隐蔽部位确认干燥程度。称重法也可用于定量评估干燥效果(比较灭菌前后负载重量变化)。
  • 时间参数验证:
    • 目的: 确认设备各阶段(如预热、注入、灭菌、排气、冲洗、干燥)的实际运行时间是否与程序设定时间一致。
    • 方法: 记录实际运行时间并与设定时间对比。
 

2. 化学参数检测:

  • 过氧乙酸浓度实时监测:
    • 目的: 连续监控关键灭菌阶段(通常是灭菌相)灭菌液中的过氧乙酸浓度是否达到并维持在设定值。
    • 方法: 设备通常集成在线浓度传感器(如电化学传感器、紫外吸收传感器)。使用经过校准的浓度记录仪记录整个灭菌阶段的实时浓度曲线。重点分析浓度达到设定值的时间、维持设定值的稳定性(波动范围)、最低浓度值以及维持时间是否达标。
  • 过氧乙酸残留量检测:
    • 目的: 验证最终冲洗效果,确保灭菌后物品表面的过氧乙酸残留量降至安全限值以下(通常要求≤1-3 mg/L,具体遵循相关标准或产品说明)。
    • 方法: 在性能确认的满载灭菌循环结束后进行取样检测。
      • 取样: 使用无菌容器收集最终冲洗排出水样;对于器械或物品,可采用擦拭法(用纯化水或缓冲液擦拭关键表面)或浸提法(将物品浸入纯化水中震荡)。
      • 检测方法:
        • 化学滴定法: (如碘量法或铈量法)是经典的标准方法,精度高,但操作较繁琐。
        • 分光光度法: (如基于过氧化物酶催化显色反应)操作相对简便,适用于快速测定。
        • 专用试纸/卡: 可用于现场快速半定量筛查,但精度有限,通常用于日常监控或快速判断冲洗是否充分(如试纸不变色)。
  • 过氧化氢残留量检测:(若设备使用含过氧化氢前体的配方)
    • 目的与方法: 类似过氧乙酸残留检测,通常要求残留量也低于安全限值(如≤10 mg/L)。检测方法主要为分光光度法(如钛试剂法)或专用试纸。
  • 乙酸残留量检测:(必要时)
    • 目的: 评估降解产物残留。
    • 方法: 气相色谱法(GC)是常用方法。
  • pH值检测:
    • 目的: 过氧乙酸溶液的pH值影响其稳定性与杀菌效率。
    • 方法: 在配制灭菌液或必要时,使用校准的pH计检测溶液pH值。
 

3. 生物指示剂(BI)挑战性测试:

  • 目的: 最直接、最关键的验证手段。 使用高抗性的微生物(通常是嗜热脂肪地芽孢杆菌或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孢孢子)挑战灭菌过程,确证在最严苛条件下(如冷点位置)也能达到预期的无菌保证水平(SAL,通常要求≤10⁻⁶)。
  • 方法:
    • 选择BI: 选择经认证的、对过氧乙酸具有规定抗性的孢子条或自含式生物指示剂(SCBI)。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孢是过氧乙酸灭菌验证的常用菌种。
    • 放置位置: 在满载状态下运行程序。将BI放置在预期最难灭菌的部位(通过温度分布测试确定的冷点),通常在每个冷点放置多个(≥3)BI,同时在灭菌腔几何中心也放置作为对照。BI应插入器械管腔内部、包裹或负载内部等最具挑战性的位置。
    • 运行程序: 运行完整的灭菌程序(包括灭菌相)。
    • 阳性对照: 一组未经灭菌的同批次BI作为阳性对照。
    • 阴性对照: 一组未接种的灭菌载体作为阴性对照。
    • 培养与观察: 程序结束后,尽快将测试BI和对照按制造商说明进行培养(通常在55-60°C培养48小时以上)。阳性对照必须全部生长,阴性对照必须全部不长。测试BI应全部为阴性(无菌生长)。
  • 判定: 只有在所有测试BI均无菌生长,且对照结果正确的条件下,才能判定本次生物挑战性测试通过。
 

三、 检测周期与频率

  • 首次验证: 新设备安装后、大修后、关键部件更换后或位置移动后,必须进行完整的IQ/OQ/PQ验证。
  • 周期性再验证: 根据设备使用频率、风险等级和相关法规/标准要求(通常每年至少一次),或根据设备性能监测结果确定。周期性验证通常侧重于性能确认的核心内容(如生物指示剂挑战测试、化学浓度监测、温度分布、残留测试)。
  • 日常监测: 每次灭菌循环都应监测并记录关键物理化学参数(如时间、温度、过氧乙酸浓度);定期监测冲洗后残留量(如每日、每周或每批次);按计划进行生物指示剂测试(如每周、每月)。
 

四、 安全注意事项

  • 个人防护装备(PPE): 操作和检测人员必须佩戴合适的PPE,包括防化学溅射护目镜/面罩、耐化学腐蚀手套(如丁腈橡胶)、防护围裙/实验服、在通风不良区域需佩戴合适的呼吸防护设备。
  • 通风: 检测区域应有良好的通风设施(如通风橱、局部排风罩),防止过氧乙酸蒸汽积聚。
  • 化学品处理: 熟悉过氧乙酸的MSDS(物料安全数据表)。避免接触皮肤和眼睛。避免与还原性物质、重金属离子、强碱、有机物等禁忌物混合。配制、使用和废弃处理应严格遵守安全规程。
  • 泄漏应急: 准备好应急处理材料(如吸附剂、中和剂如硫代硫酸钠溶液)、洗眼器和紧急淋浴装置,并进行相关应急演练。
  • 生物安全: 处理生物指示剂及培养物时,遵守生物安全规范。
 

五、 检测记录与报告

所有检测过程和结果都必须清晰、准确、完整地记录。检测报告应至少包含以下内容:

  1. 设备信息: 设备型号、序列号、唯一标识、安装位置。
  2. 检测依据: 参考的标准、规范、操作程序(SOP)编号。
  3. 检测日期与人员。
  4. 检测项目: 详细列出所有进行的测试项目。
  5. 检测条件: 使用的程序名称/编号、设定参数(浓度、温度、时间)、负载类型(空载/满载及描述)、使用的试剂、生物指示剂信息(名称、批号、D值、含菌量)、传感器/仪器校准信息。
  6. 检测方法与步骤简述。
  7. 原始数据: 温度分布数据图表、浓度监测曲线、残留量测定原始数据(仪器读数、计算过程)、生物指示剂培养结果记录(包括位置、数量、生长情况)、阳性/阴性对照结果、照片(如泄漏点、负载布置、BI放置位置)。
  8. 结果分析与判定: 将实测数据与验收标准进行对比,明确每一项测试结果是否通过。对生物指示剂测试结果进行明确判定。
  9. 结论: 综合所有测试结果,给出设备是否通过本次验证/检测的最终结论。
  10. 偏差记录与处理: 如有任何偏差或异常情况,需详细记录并说明原因和处理措施。
  11. 报告审核与批准: 报告需由授权人员审核并批准。
 

总结:

过氧乙酸液体消毒灭菌器的检测是一个严谨、系统化的过程,需要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的综合应用。严格遵守检测规程和标准要求,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是保障灭菌效果、设备运行安全、人员健康和满足法规要求的关键。持续、规范的检测与维护是确保设备长期有效运行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