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氧化氢气体等离子体灭菌器检测:原理、方法与关键点
过氧化氢气体等离子体灭菌技术因其低温、快速、无残留毒性等优势,在医疗器械灭菌领域占据重要地位。为确保其灭菌效果可靠,保障患者安全,建立科学、严谨的检测体系至关重要。本文将系统阐述该灭菌器的检测原理、核心方法及实施要点。
一、 灭菌原理简述
该技术结合了过氧化氢的强氧化性和等离子体的高活性:
- 真空阶段: 灭菌腔体抽真空,去除空气和水分。
- 注液与汽化: 液态过氧化氢注入并迅速汽化,扩散至器械表面及管腔内部。
- 扩散与作用: 气态过氧化氢充分渗透,破坏微生物细胞结构(蛋白质、DNA等)。
- 等离子体活化: 施加高频电磁场,使残留过氧化氢气体电离,形成高能等离子体(含自由基、紫外线、带电粒子等),进一步杀灭微生物并分解残留过氧化氢为水和氧气。
- 通风恢复: 通入空气恢复常压。
二、 检测的必要性与目标
- 确认灭菌效果: 验证灭菌程序是否能达到无菌保证水平(SAL ≤ 10⁻⁶)。
- 评估灭菌过程: 确认关键物理参数(浓度、温度、压力、时间)是否达到预设要求。
- 发现设备故障: 识别设备性能下降或程序异常。
- 验证灭菌程序: 确保新程序或装载方式的有效性。
- 满足法规要求: 符合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及相关法规(如ISO 13408, GB 18278等)的要求。
三、 核心检测方法
检测遵循“过程挑战装置-物理监测-化学监测-生物监测”的综合验证原则。
-
物理监测 (Process Monitoring)
- 原理: 实时监测并记录灭菌循环中的关键物理参数。
- 监测参数:
- 真空度: 影响过氧化氢汽化、扩散和渗透的关键因素。
- 过氧化氢注入量/浓度: 直接关系到杀菌效力,通常通过压力变化或传感器间接监测。
- 温度: 影响过氧化氢稳定性及反应速率,需维持在较低水平(通常40-50°C)。
- 压力: 各阶段压力变化是程序执行的重要指标。
- 等离子体阶段能量: 反映等离子体生成强度。
- 时间: 各阶段持续时间。
- 要求: 设备需配备合格的传感器和记录系统,每个循环均应打印或保存物理参数记录。操作人员需在循环结束后立即检查记录,确认所有参数均在预设合格范围内。
-
化学监测 (Chemical Indicators)
- 原理: 利用对灭菌关键参数(如过氧化氢浓度、时间、温度等)敏感的化学物质,通过颜色变化或形态改变提供即时、直观的过程指示。
- 类型与用途:
- 过程指示卡/条 (Class 1): 贴于每个灭菌包外,仅指示物品是否经过灭菌过程,不保证效果。用于区分已处理和未处理物品。
- 特定测试指示卡 (Class 2): 用于特定测试(如Bowie-Dick测试),检测灭菌器在预处理阶段的真空和蒸汽(或气体)穿透性能。
- 单参数指示物 (Class 3): 仅对单一关键参数(如最低暴露温度)起反应。
- 多参数指示物 (Class 4): 对两个或以上关键参数(如最低浓度与最短时间)起反应。常用于包内,提供比过程指示卡更可靠的过程信息。
- 综合指示物 (Class 5): 模拟生物指示剂的抗力,其反应终点设定为达到SAL 10⁶所需的关键参数值。是灭菌效果的重要间接证据,必须放置于最难灭菌位置(如管腔器械内部)。其合格仅表示该位置达到了灭菌条件,不能替代生物监测。
- 包内指示卡/条: 放置于灭菌包或器械管腔内部,验证灭菌介质是否穿透至该位置。
- 要求: 每包外使用过程指示物;每个灭菌包内最难灭菌位置放置包内指示物(尤其是管腔器械);每日或每锅使用综合指示物。阅读结果需严格遵循说明书,未达合格标准必须视为灭菌失败。
-
生物监测 (Biological Indicators, BI)
- 原理: 使用对灭菌过程具有高度抗性的标准微生物孢子(嗜热脂肪杆菌芽孢 Geobacillus stearothermophilus ATCC 7953 或其等效菌株),作为灭菌过程的直接挑战。灭菌后若孢子被杀灭,则证明该过程能杀灭所有微生物。
- 实施:
- 位置: 必须放置于灭菌器腔体内最难灭菌的位置(通常由验证确定,如灭菌舱后下方、靠近排气口处,以及模拟最难灭菌的管腔器械内部)。
- 频率: 至少每周一次,推荐每锅次进行。首次使用、大修后、灭菌失败后、程序变更、装载方式改变时必须进行。
- 方法:
- 标准方法: 灭菌后取出生物指示剂,在专用培养器内按说明书要求培养(通常56-60°C)。同时培养一个未灭菌的阳性对照。
- 快速阅读法: 部分生物指示剂配有快速培养阅读器,可在更短时间内(1-3小时)通过检测孢子代谢产物获得初步结果,阴性结果可提前放行物品。阳性结果或标准培养阳性结果仍需按标准培养确认。
- 结果判读: 灭菌后的生物指示剂培养结果为阴性(无菌生长),且阳性对照有菌生长,判为合格。灭菌后生物指示剂培养阳性,判为不合格。
- 要求: 生物指示剂是确认灭菌效果有效性的金标准。任何生物监测不合格均视为灭菌失败,需立即停用灭菌器,查找原因并采取纠正措施。
四、 综合应用与关键点
- 不可替代性: 物理监测、化学监测、生物监测各有其作用和局限,三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完整的验证体系。物理监测提供过程记录,化学监测提供即时信息与过程挑战,生物监测提供最终效果确认。
- 最难灭菌位置: 化学综合指示物和生物指示物的放置位置至关重要,必须代表该灭菌周期内最难被灭菌介质穿透和作用的位置(通常需通过验证确定)。
- 定期验证: 除日常监测外,需定期进行安装确认(IQ)、运行确认(OQ)和性能确认(PQ),以全面评估设备性能。
- 人员培训: 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严格培训,熟练掌握设备操作、监测方法、结果判读、应急处理及记录要求。
- 完整记录: 所有监测结果(物理参数记录、化学指示物结果、生物监测结果)均需清晰、完整、可追溯地记录并保存。
五、 安全警示
- 过氧化氢具有腐蚀性和刺激性,操作时需佩戴防护手套和护目镜。
- 灭菌后物品取出时可能仍有微量残留,需在通风良好处短暂放置。
- 生物指示剂培养需在生物安全柜内操作,阳性对照培养物需经灭菌处理后再丢弃。
结论
过氧化氢气体等离子体灭菌器的高效与安全运行,依赖于一套严格、科学、多层次的检测体系。通过物理监测把控过程参数,化学监测提供即时反馈与过程挑战,生物监测最终确认无菌效果,三者有机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医疗器械的灭菌质量,为医疗安全提供坚实屏障。持续遵循标准操作规程,进行定期验证与人员培训,是确保这一体系有效运行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