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酸葡聚糖钠(DSS)诱导的结肠炎模型

发布时间:2025-07-01 08:01:52 阅读量:1 作者:生物检测中心

硫酸葡聚糖钠(DSS)诱导的结肠炎模型:原理与应用

摘要:
硫酸葡聚糖钠(DSS)诱导的结肠炎模型是研究炎症性肠病(IBD),尤其是溃疡性结肠炎(UC)发病机制和潜在治疗策略的经典实验动物模型。该模型具有操作简便、诱导时间短、病变特征与人类UC相似度高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基础研究与药物筛选领域。

一、 模型建立原理

硫酸葡聚糖钠是一种人工合成的硫酸化多糖。其主要作用机制包括:

  1. 直接损伤肠上皮屏障: DSS带强负电荷,其硫酸根基团能与肠黏膜层带正电荷的粘蛋白结合,破坏黏液层的完整性及连续性。同时,DSS可直接损伤肠上皮细胞,破坏紧密连接结构,导致肠道通透性增加。
  2. 启动先天免疫反应: 肠屏障损伤使得肠道内容物(如细菌及其产物LPS)易位进入肠黏膜固有层。模式识别受体(如TLR4)识别这些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PAMPs),激活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释放大量促炎因子(如TNF-α, IL-1β, IL-6)。
  3. 诱发炎症级联反应: 持续的炎症信号募集并激活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等,释放更多炎症介质(如活性氧、蛋白酶、趋化因子),导致黏膜水肿、充血、糜烂、溃疡形成以及隐窝结构破坏。
  4. 影响肠道菌群: DSS诱导的肠道环境改变会显著影响肠道菌群的组成和功能,菌群失调反过来又可能加剧炎症反应。
 

二、 实验操作流程及要点

  1. 实验动物选择: 常用近交系小鼠(如C57BL/6, BALB/c)或大鼠。选择周龄、体重相近的健康雄性动物(雌性激素对炎症有一定调节作用,故常用雄性以降低变异)。
  2. DSS试剂: 选用合适分子量的DSS(常用MW 36, 000-50, 000 Da)。不同分子量及批次的DSS活性可能存在差异,确保实验批次一致性至关重要。溶解: 将DSS粉末溶解于动物日常饮用的纯净水中(超纯水或经处理的自来水)。需充分搅拌溶解,避免结块。溶液当天配制或新鲜配制。
  3. 给药方案:
    • 浓度: 小鼠常用浓度为1.5%-5% (w/v),大鼠常用浓度稍高(如3%-7%)。具体浓度需依据实验目的(急性/慢性)、动物品系、DSS批次等进行预实验优化。浓度过低可能无法诱导有效炎症,过高则可能导致动物死亡。
    • 周期:
      • 急性模型: 连续饮用含DSS的饮水5-7天。常在给药第3-4天开始出现明显症状(体重下降、腹泻、便血),第7天左右达到高峰。
      • 慢性模型/复发缓解模型: 常用多轮循环给药方案,例如:3%-5% DSS饮水 5-7天 -> 换回正常饮水7-14天(恢复期)-> 再给予低浓度DSS(如1.5%-2.5%)7天。循环次数根据研究需要设定(通常1-4个循环)。此模型可模拟UC的慢性炎症、组织修复及反复发作特征。
    • 对照组: 设置饮用正常纯净水的对照组。
  4. 饲养管理: 常规笼具饲养,自由饮水(含DSS或不含DSS)和进食标准饲料。密切观察动物状态(活动度、精神状态)。含DSS的饮水需每日更换新鲜配制溶液,并记录饮水量(评估摄入量)。
  5. 疾病活动度评估(DAI): 每日监测并记录,综合以下三项指标评分:
    • 体重下降百分比: (0) 无下降或增加;(1) 1%-5%; (2) 5%-10%; (3) 10%-20%; (4) >20%。
    • 粪便性状: (0) 正常成型颗粒;(1) 软便;(2) 稀便;(3) 水样便。
    • 便血程度: (0) 无血(隐血阴性);(1) 隐血阳性;(2) 肉眼可见便血;(3) 直肠出血/严重血便。
    • DAI总分 = (体重下降评分 + 粪便性状评分 + 便血评分) / 3。DAI是反映整体疾病严重度的关键指标。
 

三、 模型评估指标(终点分析)

动物通常在急性期结束(或慢性模型预定时间点)后处死进行剖检和分析。

  1. 大体形态观察:
    • 结肠长度: DSS诱导的结肠炎典型特征是结肠显著缩短(由于炎症、水肿、纤维化)。测量从盲肠连接处到直肠末端的长度,与对照组比较。
    • 结肠宏观损伤评分: 观察结肠壁增厚、充血水肿、溃疡范围与大小、粘连程度、内容物性质(血性/脓性)等,按照公认标准进行评分(0-10分或更高,依据具体标准)。
    • 脾脏重量/指数: 炎症反应常伴随脾脏肿大(免疫细胞活化增殖),计算脾脏重量(mg)与体重(g)的比值(脾指数)。
  2. 组织病理学分析(金标准):
    • 样本采集与固定: 取相同解剖位置的结肠段(如远端结肠),纵向或“瑞士卷”方式包埋。固定于10%中性福尔马林溶液。
    • 切片与染色: 石蜡包埋,切片(4-5 μm厚度),进行常规苏木精-伊红(HE)染色。
    • 组织病理学评分: 由病理学专家在盲法下进行评分,通常包括:
      • 炎症细胞浸润深度及密度: (0-3分或4分)
      • 组织损伤范围(隐窝结构破坏/缺失、溃疡深度): (0-3分或4分)
      • 黏膜/黏膜下层水肿程度: (0-3分)
      • 上皮再生/修复情况: (慢性模型关注)
      • 总分: 各项分数相加(总分范围依据评分标准而定,如0-12分或0-16分)。
  3. 分子生物学与生化指标:
    • 促炎细胞因子检测: 取结肠组织匀浆或血清,利用ELISA、qPCR、Western Blot等方法检测TNF-α, IL-1β, IL-6, IL-12, IFN-γ等水平。
    • 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检测: MPO是中性粒细胞特异性酶,其活性高低可定量反映组织中中性粒细胞浸润程度(常用比色法测定组织匀浆)。
    • 紧密连接蛋白表达: Occludin, Claudins, ZO-1等(qPCR, Western Blot, 免疫组化/荧光),评估肠屏障功能。
    • 氧化应激指标: MDA(丙二醛,脂质过氧化产物)、抗氧化酶活性(SOD, GSH-Px)等。
 

四、 模型优势

  1. 操作简便、成本相对较低: 通过饮水给药,无需手术或复杂操作。
  2. 诱导时间短、重复性好: 急性模型可在1周内建立,结果相对可靠稳定。
  3. 病变特征相似: 诱导的结肠炎在组织病理学(隐窝脓肿、隐窝结构破坏、溃疡、炎症细胞浸润)、临床症状(腹泻、便血、体重减轻)方面与人类UC高度相似。
  4. 易于评估: 疾病活动度(DAI)、结肠缩短、组织病理评分等指标直观、可靠。
  5. 适用性强: 适用于小鼠、大鼠等多种啮齿类动物,可用于研究多种品系和基因修饰动物。
  6. 灵活性高: 可通过调整DSS浓度、给药周期和轮次模拟急性、慢性及复发缓解等不同疾病阶段。
 

五、 模型局限性及注意事项

  1. 主要反映先天免疫: DSS模型主要涉及上皮屏障损伤和先天免疫系统激活(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适应性免疫(T/B细胞)的作用相对次要,这与人类UC存在差异(UC中适应性免疫也起重要作用)。
  2. 自限性/自愈倾向: 急性给药结束后,动物炎症通常能自发缓解(尤其是低剂量或短时间给药),这与人类UC的慢性迁延不完全一致。慢性模型可部分克服此点。
  3. 个体差异与批次差异: 动物品系、年龄、性别、环境压力、肠道菌群状态以及不同批次DSS的活性差异都可能影响造模结果,需严格控制和记录。
  4. DSS摄入量不均: 饮水摄入量受动物习性影响,可能导致个体间摄入DSS量不均,影响疾病严重度一致性。记录饮水量有助于分析。
  5. 非特异性损伤: DSS损伤并非抗原特异性,其诱导的炎症属于化学性损伤后的继发反应。
  6. 肾毒性: 高剂量或长期摄入DSS可能对肾脏产生毒性作用。
  7. 关注动物福利: 严格按照动物伦理要求操作,密切监控动物状态(体重、DAI)。当动物体重下降超过20%或出现严重痛苦迹象(如极度虚弱、无法活动、严重出血)时,应予以人道终点处死。
 

六、 应用领域

  1. 炎症性肠病发病机制研究: 研究肠道屏障功能、先天免疫激活、炎症信号通路(如NF-κB, MAPK)、细胞焦亡/坏死性凋亡、氧化应激、菌群-宿主互作等在结肠炎中的作用。
  2. 新型治疗药物/干预措施评价: 评估抗炎药(5-ASA类似物、糖皮质激素)、生物制剂(抗TNF-α, 抗整合素)、免疫调节剂、小分子抑制剂、益生菌/益生元/合生元、粪菌移植(FMT)、膳食成分(如短链脂肪酸)、天然产物(中药单体/复方)、干细胞治疗等对结肠炎的预防或治疗效果及作用机制。
  3. 疾病相关基因功能研究: 利用基因敲除(KO)、转基因(Tg)或条件性基因敲除小鼠在DSS模型上研究特定基因在结肠炎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4. 肠上皮修复与再生研究: 研究炎症消退过程中上皮干细胞增殖、分化及黏膜修复的机制。
 

结论:

硫酸葡聚糖钠(DSS)诱导的结肠炎模型因其简便、可靠且能有效模拟人类溃疡性结肠炎的诸多关键病理特征,已成为IBD研究领域中不可或缺的工具。深入理解其作用机制、熟练掌握实验操作细节、客观认识其优势与局限性,对于利用该模型获得可靠、可重复的科学数据至关重要。研究者需精心设计实验方案,严格监控动物状态和模型质量,并结合多种评估指标进行综合分析,以更准确地阐明疾病机制或评价干预措施的潜在价值。

参考文献 (示例):

  1. Okayasu, I., et al. (1990). A novel method in the induction of reliable experimental acute and chronic ulcerative colitis in mice. Gastroenterology, 98(3), 694–702. (经典奠基文献)
  2. Chassaing, B., Aitken, J. D., Malleshappa, M., & Vijay-Kumar, M. (2014). Dextran sulfate sodium (DSS)-induced colitis in mice. Current Protocols in Immunology, 104, Unit 15.25. (详细操作方案)
  3. Wirtz, S., Popp, V., Kindermann, M., Gerlach, K., Weigmann, B., Fichtner-Feigl, S., & Neurath, M. F. (2017). Chemically induced mouse models of acute and chronic intestinal inflammation. Nature Protocols, 12(7), 1295–1309. (包含急慢性模型方案)
  4. Eichele, D. D., & Kharbanda, K. K. (2017). Dextran sodium sulfate colitis murine model: An indispensable tool for advancing our understanding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 pathogenesis.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23(33), 6016–6029. (综述)
  5. Kiesler, P., Fuss, I. J., & Strober, W. (2015). Experimental Models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 Cellular and Molecular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1(2), 154–170. (对比多种IBD模型)
  6. Yan, Y., et al. (2009). Temporal and spatial analysis of clinical and molecular parameters in dextran sodium sulfate induced colitis. PLoS ONE, 4(6), e6073. (疾病进程研究)
  7. Perše, M., & Cerar, A. (2012). Dextran sodium sulphate colitis mouse model: traps and tricks. Journal of Biomedicine and Biotechnology, 2012, 718617. (注意事项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