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血小板聚集、血栓弹力图试验

发布时间:2025-07-01 08:01:52 阅读量:1 作者:生物检测中心

凝血功能检测三大核心技术详解:凝血试验、血小板聚集与血栓弹力图

引言
凝血功能是人体维持生命的重要生理过程,涉及血管、血小板及众多凝血因子精密协作。准确评估凝血状态对出血性疾病诊断、血栓风险评估、手术安全及抗凝药物监测至关重要。凝血试验、血小板聚集试验(PAgT)及血栓弹力图(TEG/ROTEM)构成现代凝血功能评估的核心技术体系,本文将从原理、方法到临床意义进行系统阐述。


一、凝血试验:评估凝血因子通路

  • 核心原理: 模拟体内凝血过程,通过加入特定激活物,在体外测定血浆样本发生凝固所需时间。
  • 常用项目及意义:
    • 凝血酶原时间(PT):
      • 原理: 加入组织因子(TF,因子III)和钙离子,激活外源性凝血途径
      • 报告形式: PT(秒)、国际标准化比值(INR)。
      • 临床意义: 评估外源性凝血途径功能(因子VII及共同通路因子II、V、X、纤维蛋白原);监测华法林等维生素K拮抗剂抗凝效果(目标INR范围依适应证而定);筛查肝脏合成功能(多数凝血因子在肝合成)。
    •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 原理: 加入接触激活剂(如硅土、白陶土、鞣花酸)和磷脂(替代血小板),激活内源性凝血途径,再加钙离子启动凝固。
      • 报告形式: APTT(秒)。
      • 临床意义: 评估内源性凝血途径功能(因子XII、XI、IX、VIII及共同通路因子);监测普通肝素(UFH)抗凝效果(需结合抗Xa活性);筛查血友病A/B(因子VIII/IX缺乏);检测狼疮抗凝物(LA)。
    • 凝血酶时间(TT):
      • 原理: 直接加入标准浓度凝血酶,测定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的时间。
      • 报告形式: TT(秒)。
      • 临床意义: 评估纤维蛋白原的质和量以及是否存在抗凝物质干扰(如肝素、FDPs、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
    • 纤维蛋白原(FIB)定量:
      • 方法: Clauss法(功能法,最常用,基于TT原理)、PT衍生法、免疫比浊法等。
      • 临床意义: 评估纤维蛋白原水平,低纤维蛋白原血症见于DIC、严重肝病、纤溶亢进等;高纤维蛋白原血症是心血管事件风险因子。
  • 优点: 标准化程度高、操作相对简便、成本较低,是凝血功能筛查和因子缺乏诊断的基础。
  • 局限性: 仅反映血浆成分(缺乏血小板和血细胞作用),提供的是凝血启动阶段的时间点信息,无法动态反映整体凝血过程及强度。
 

二、血小板聚集试验(PAgT):评估血小板功能

  • 核心原理: 在富含血小板血浆(PRP)或全血中,加入特定的诱导剂,模拟体内血小板激活过程,通过检测透光度或阻抗变化,定量测定血小板相互聚集的能力。
  • 常用诱导剂及意义:
    • 二磷酸腺苷(ADP): 评估P2Y12受体通路(阿司匹林抵抗监测,氯吡格雷、替格瑞洛等P2Y12抑制剂疗效评估)。
    • 花生四烯酸(AA): 评估血栓烷A2(TXA2)合成通路(阿司匹林作用靶点,阿司匹林疗效监测)。
    • 胶原(Collagen): 评估血小板粘附及初期活化。
    • 肾上腺素(Epinephrine): 诱导继发性聚集波,评估血小板释放反应。
    • 瑞斯托霉素(Ristocetin): 诱导血小板通过vWF与GPIb-IX-V受体结合(用于诊断血管性血友病vWD及Bernard-Soulier综合征)。
  • 检测方法:
    • 光学比浊法(LTA,金标准): 在PRP中加入诱导剂,血小板聚集导致血浆透光度增加,记录透光率变化曲线,计算最大聚集率(%)等参数。
    • 阻抗法(全血法): 在全血中加入诱导剂,血小板聚集在电极表面导致电阻抗增加。
    • VerifyNow等床旁快速检测: 基于比浊或其它原理的专用仪器。
  • 临床意义:
    • 诊断: 遗传性血小板功能缺陷病(如Glanzmann血小板无力症、贮存池病、vWD)。
    • 监测: 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P2Y12受体拮抗剂)疗效及反应变异性(“抵抗”或高反应性)。
    • 评估: 获得性血小板功能障碍(尿毒症、骨髓增殖性疾病、药物影响等)。
    • 风险预测: 部分研究表明血小板高反应性与支架术后血栓风险相关。
  • 局限性: 样本处理要求高(避免激活或损伤血小板),标准化仍在完善,结果易受多种因素(药物、饮食、采血操作)干扰。
 

三、血栓弹力图(TEG)/ 旋转血栓弹力测定法(ROTEM):动态评估整体凝血

  • 核心原理: 模拟体内凝血环境,在少量全血样本中,通过物理方法(金属探针或小杯旋转)监测凝血过程中血液粘弹性的动态变化,绘制特征性曲线。
  • 关键参数及意义:
    1. 反应时间(R time / CT - Clotting Time):
      • 反映凝血因子活性和水平(类似PT/APTT),延长提示凝血因子缺乏或抗凝药物作用。
    2. 凝血形成时间(K time / CFT - Clot Formation Time) & α角(Angle):
      • 反映纤维蛋白形成及交联的速度和效率,主要受纤维蛋白原水平和功能影响。K短/α角大提示纤维蛋白原功能强。
    3. 最大振幅(MA / MCF - Maximum Clot Firmness):
      • 反映最终血凝块的绝对强度,主要取决于血小板数量、功能和纤维蛋白原水平。降低提示血小板减少/功能异常或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增高提示高凝状态。
    4. 纤溶指数(LY30 / CLI30 / ML - Maximum Lysis):
      • 反映血凝块在形成后30分钟内的溶解百分比,评估纤溶活性。增高提示纤溶亢进(如DIC纤溶期、原发性纤溶、溶栓治疗中)。
  • 独特优势:
    • 整体性: 在单一检测中整合了凝血因子、血小板、纤维蛋白原及纤溶系统的相互作用。
    • 动态性: 实时监测凝血启动、发展、稳定到溶解的全过程
    • 使用全血: 包含所有细胞成分(红细胞、白细胞),更接近体内生理环境。
  • 核心临床应用:
    • 围手术期凝血管理: 特别是心脏手术、肝移植、大创伤等出血风险高的手术,指导成分输血(FFP、血小板、冷沉淀、抗纤溶药)和止血药物使用,减少不必要的输血。
    • 评估出血原因: 快速鉴别凝血因子缺乏、血小板功能障碍或纤溶亢进导致的难治性出血。
    • 高凝状态与血栓风险监测: 识别隐匿性高凝状态(如MA/MCF显著增高)。
    • 指导抗凝与抗血小板治疗: 评估肝素、直接口服抗凝药(DOACs)效果及逆转;评估抗血小板药物效果(需使用特殊激活剂,如TEG Platelet Mapping)。
    •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诊断与分型: 提供动态凝血信息。
  • 局限性: 仪器成本较高,部分参数标准化仍在推进中,对操作人员技术要求高,部分参数解读需结合临床。
 

四、总结与临床决策

  • 互补而非替代: 三项技术各有侧重,相互补充。
    • 传统凝血试验是基础筛查和凝血因子定量的金标准。
    • 血小板聚集试验是评估血小板功能的核心手段。
    • 血栓弹力图提供全血环境下凝血全过程动态信息,尤其在复杂出血/血栓状态评估中价值显著。
  • 临床选择:
    • 常规筛查/凝血因子评估: PT, APTT, TT, FIB。
    • 疑似或确诊血小板疾病/抗血小板药物监测: PAgT。
    • 围手术期凝血管理、复杂出血/血栓鉴别、整体凝血功能动态评估: TEG/ROTEM。
  • 综合解读: 任何单一试验结果均需结合患者病史、临床表现、用药情况及其他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结论
凝血试验、血小板聚集试验和血栓弹力图共同构成了现代凝血功能评估的基石。理解其原理、方法学特点、优势与局限,有助于临床医生精准选择检测项目,动态把握患者凝血状态,从而优化出血与血栓性疾病的诊断、风险评估、治疗监测和个体化管理,最终改善患者预后。技术的不断发展将继续推动凝血领域精准诊疗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