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体激活试验模型:探索免疫防御的关键机制
补体系统是人体固有免疫的核心组成部分,由30余种血浆蛋白构成,形成精密的多级联酶促反应网络。其主要功能包括:直接裂解病原体(形成膜攻击复合物MAC)、调理吞噬作用(标记病原体促进吞噬)、清除免疫复合物和凋亡细胞、以及调节适应性免疫反应。检测补体的激活状态和功能活性对于理解感染、自身免疫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类风湿关节炎RA)、某些肾脏疾病、遗传性补体缺陷以及评估移植排斥风险等至关重要。
补体激活主要有三条途径:
- 经典途径 (Classical Pathway, CP): 由抗原-抗体(IgG或IgM)复合物触发,C1q识别复合物启动级联。
- 凝集素途径 (Lectin Pathway, LP): 由病原体表面特定的糖结构(如甘露糖)激活,甘露糖结合凝集素(MBL)或纤维胶凝蛋白(Ficolin)识别启动。
- 替代途径 (Alternative Pathway, AP): 不依赖于抗体,由微生物表面成分(如脂多糖LPS)或其他激活物直接激活C3,形成放大环路。
针对每条途径,科学家们开发了特定的试验模型进行检测和定量分析:
一、经典途径激活试验模型
-
溶血试验 (Hemolytic Assay - CH50):
- 原理: 这是最经典的功能性检测方法,用于评估补体整体溶解靶细胞的能力。将待测血清(含补体)与预先敏化(包被了抗红细胞抗体,通常是兔抗绵羊红细胞抗体)的绵羊红细胞混合。补体经典途径被抗原-抗体复合物激活,最终形成MAC,导致绵羊红细胞裂解(溶血)。
- 检测与量化: 通过分光光度计测量反应后上清液中血红蛋白的释放量(OD值),反映溶血程度。
- 关键指标 - CH50单位: 定义为导致50%标准敏化绵羊红细胞发生溶血所需的最小血清量。CH50值降低提示经典途径功能缺陷(如遗传缺陷、消耗增加),升高则意义不大。
- 特点: 反映经典途径整体功能活性终点(MAC形成能力),是评估经典途径活性的金标准之一。但受多种因素影响,如血清采集和处理条件。
-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 原理: 利用特异性抗体检测补体活化过程中产生的特定裂解片段或复合物。
- 常用靶标:
- C4d: 经典/凝集素途径活化时C4裂解的稳定片段。检测C4d(如沉积在组织或循环中)是经典/凝集素途径激活的敏感标志物(如移植排斥、自身免疫病)。
- C1q结合试验: 检测血清中C1q与循环免疫复合物(CIC)结合的能力,间接反映经典途径激活状态。
- 特异性复合物: 如检测特异性靶向经典途径激活抗原(如dsDNA)的免疫复合物所固定的补体成分(C3d, C4d)。
- 特点: 敏感性高,可定量,能检测特定活化产物而非整体功能,可用于大规模筛查。但反映的是特定片段的水平,需结合功能试验判断通路完整性。
二、凝集素途径激活试验模型
-
MBL依赖性C4激活试验:
- 原理: 利用包被在固相载体(如微孔板)上的富含甘露糖的分子(如酵母聚糖甘露聚糖),模拟病原体表面。加入待测血清后,MBL与甘露糖结合,激活相关的丝氨酸蛋白酶(MASP-1, MASP-2),进而裂解随后加入的底物C4。
- 检测与量化: 通过检测裂解的C4片段(如使用抗C4c抗体)来定量凝集素途径的激活能力。
- 特点: 直接检测MBL依赖的凝集素途径功能活性。可检测MBL功能缺陷(遗传或获得性)。
-
MBL/Ficolin水平测定 (ELISA):
- 原理: 使用特异性抗体直接检测血清中MBL或Ficolin蛋白的浓度。
- 特点: 操作简便常用。但仅反映蛋白浓度,不能直接反映功能活性。低浓度常伴随功能降低,但功能正常但浓度低(罕见突变引起蛋白功能障碍)或浓度正常但功能低下(如获得性抑制物)的情况也可能存在。
-
凝集素途径特异性ELISA:
- 原理: 类似于经典途径ELISA,检测凝集素途径活化产物。更特异的靶标是:
- LP激活标志物: 如MBL与特定病原体模式的结合复合物。
- MASP-2活性/水平: MASP-2是启动C4裂解的关键酶。
- 特点: 特异性强,有助于明确通路激活状态。
- 原理: 类似于经典途径ELISA,检测凝集素途径活化产物。更特异的靶标是:
三、替代途径激活试验模型
-
替代途径溶血试验 (APH50):
- 原理: 类似于CH50,但使用未敏化的特定动物红细胞(如兔红细胞、豚鼠红细胞或人红细胞)。这些红细胞表面缺乏补体调节蛋白(如CD55, CD59),或者在高浓度镁离子和乙二醇双(β-氨基乙基醚)四乙酸(EGTA)存在的缓冲液中(EGTA螯合钙离子抑制经典/凝集素途径),替代途径可被自发激活或由兔红细胞激活,导致红细胞裂解。
- 检测与量化: 同样测量血红蛋白释放量。
- 关键指标 - APH50单位: 导致50%兔红细胞发生溶血所需的最小血清量。APH50降低提示替代途径功能缺陷。
- 特点: 反映替代途径整体功能活性终点(MAC形成能力),是评估替代途径的金标准之一。
-
替代途径活化产物检测 (ELISA):
- 原理: 检测替代途径特异性的活化产物。
- 主要靶标:
- Bb片段: 替代途径活化时,因子B被裂解产生Bb片段,是替代途径激活的特异性标志物(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
- C3a, C5a: 强效过敏毒素,所有途径激活均可产生,但在替代途径激活性疾病(如C3肾小球病)中显著升高。
- SC5b-9 (soluble MAC, sC5b-9): 补体激活最终形成的可溶性膜攻击复合物,反映末端通路的活化强度,可用于多种补体激活相关疾病监测。
- 特点: 敏感度高,能反映体内活化程度,是疾病活动和治疗监测的重要指标。
应用与挑战
- 临床应用:
- 诊断: 筛查先天性补体缺陷(CH50/APH50显著降低或为零);辅助诊断自身免疫病(SLE中低补体C3、C4及升高的活化产物如C3a、C5a、SC5b-9);诊断和监测补体介导的肾脏疾病(如C3肾小球病、非典型溶血尿毒综合征aHUS);评估移植排斥(移植物组织活检中C4d、C3d沉积,循环SC5b-9)。
- 治疗监测: 靶向补体治疗药物(如抗C5单抗依库珠单抗)的疗效和安全性监测(监测CH50活性、SC5b-9水平)。
- 研究应用: 阐明疾病发病机制;评估新药对补体系统的抑制效果;研究病原体免疫逃逸机制。
- 挑战与展望:
- 标准化: 不同类型实验室间结果可比性仍需提高,尤其是溶血试验。
- 样本稳定性: 补体蛋白(尤其功能)易在体外降解,对样本采集、运输和储存要求严格(一般需-80°C保存或新鲜快速检测)。
- 解读复杂性: 结果需结合临床背景、其他检测指标(如自身抗体、肾功能)综合判断。功能试验(CH50/APH50)反映通路完整性,产物检测(ELISA)反映活化程度。
- 新兴技术: 微流控芯片、多重质谱分析等新技术有望提高检测通量、灵敏度和特异性,提供更全面的补体激活谱信息。
结论
补体激活试验模型是揭示免疫稳态和疾病机制不可或缺的工具。从传统的功能溶血试验(CH50, APH50)到高灵敏度的特定活化产物检测(如C3a, C5a, SC5b-9, Bb, C4d),这些模型为临床诊断、治疗监测和基础研究提供了多维度信息。理解不同模型的原理、优缺点和应用场景,对于准确评估补体系统状态至关重要。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对补体系统认识的深入,更精准、便捷的检测方法将不断涌现,进一步推动补体相关疾病的精准诊疗。
参考文献与延伸阅读建议(格式示例):
- Ricklin D, Hajishengallis G, Yang K, Lambris JD. Complement: a key system for immune surveillance and homeostasis. Nat Immunol. 2010;11(9):785-797.
- Würzner R. Modulation of complement membrane attack by local C7 synthesis. Clin Exp Immunol. 2000;121(1):8-10. (讨论C7合成对MAC的影响)
- Roumenina LT, Rayes J, Frimat M, Fremeaux-Bacchi V. Endothelial cells: source, barrier, and target of defensive mediators. Immunol Rev. 2016;274(1):307-329. (讨论内皮细胞在补体相关疾病中的作用)
- Merle NS, Church SE, Fremeaux-Bacchi V, Roumenina LT. Complement System Part I -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Activation and Regulation. Front Immunol. 2015;6:262.
- Merle NS, Noe R, Halbwachs-Mecarelli L, Fremeaux-Bacchi V, Roumenina LT. Complement System Part II: Role in Immunity. Front Immunol. 2015;6:257.
- 《临床免疫学检验技术》(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教材),相关章节通常详细描述补体检测原理与方法学评价。
这篇综述提供了补体激活试验模型的核心框架,重点强调了科学原理与应用价值,完全避免了任何可能涉及商业利益的具体品牌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