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FD联合AngII诱导小鼠HFpEF模型构建方案
摘要:
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HFpEF)已成为全球主要健康负担,其病理生理机制复杂,涉及代谢紊乱、炎症激活、微血管功能障碍及心肌纤维化等多因素交织。高脂饮食(HFD)联合血管紧张素II(AngII)持续输注是当前广泛应用的HFpEF小鼠模型构建方法,能较好模拟人类HFpEF的核心特征。本文详细介绍该模型的构建原理、操作流程、表型特征、验证指标及注意事项,为心血管疾病基础研究提供技术参考。
一、模型构建原理
该模型通过双重病理刺激模拟人类HFpEF发病环境:
- 代谢应激 (HFD): 长期高脂饮食诱发肥胖、胰岛素抵抗、血脂异常及慢性低度炎症,模拟HFpEF常见的代谢合并症。
- 神经内分泌/血流动力学应激 (AngII): 持续输注AngII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导致持续性高血压、心肌肥厚、心肌纤维化及内皮功能障碍。
两种刺激协同作用,共同促进心肌僵硬、舒张功能障碍及运动耐量下降,形成HFpEF表型。
二、材料与方法
-
实验动物:
- 常用8-12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对代谢及高血压刺激敏感)。
- 饲养于SPF级环境,标准光照周期(12小时明/12小时暗),自由饮水。
- 实验前适应性饲养至少1周。
- 伦理声明: 所有操作严格遵循实验动物福利伦理委员会批准。
-
试剂与设备:
- 高脂饮食 (HFD): 脂肪热量占比60%的标准化饲料。
- 血管紧张素II (AngII): 溶解于生理盐水或含0.01M醋酸/0.1% BSA的生理盐水中。
- 微型渗透压泵 (Alzet): 型号选择根据实验周期(常用型号2004,持续输注28天)。
- 异氟烷麻醉系统、手术器械(无菌)、缝合线。
- 无创尾套血压测量系统。
- 超声心动图仪(配备高频探头)。
- 代谢笼系统(可选,用于评估运动耐量)。
- 组织处理设备(固定、脱水、包埋、切片)。
- 相关生化检测试剂盒(血糖、胰岛素、血脂谱)。
- 组织学染色试剂(H&E, Masson’s Trichrome, Picrosirius Red, CD31/PECAM-1等抗体)。
- RNA/DNA/蛋白提取及分析设备。
-
模型构建流程:
- 阶段1:饮食诱导代谢紊乱 (通常4-8周)
- 小鼠随机分为两组:HFpEF模型组 (HFD+AngII) 与 对照组 (正常饮食或正常饮食+生理盐水输注)。
- 模型组给予HFD饲料,对照组给予标准维持饲料。
- 每周监测体重。
- 定期进行葡萄糖耐量试验(GTT)和胰岛素耐量试验(ITT)以评估胰岛素抵抗程度(可选)。
- 阶段2:AngII输注诱导持续高血压与心肌应激 (通常4周)
- HFD喂养4-8周后,模型组和对照组(若设计有AngII对照)进行微型渗透压泵植入手术。
- 手术操作 (无菌条件下,异氟烷麻醉):
- 背部剃毛消毒。
- 背部肩胛骨间做约1cm切口。
- 钝性分离皮下组织形成囊袋。
- 将预先填充好AngII溶液(浓度常为1000-1500 ng/kg/min)或生理盐水(对照组)的泵植入囊袋。
- 缝合皮肤切口。
- 术后给予镇痛药,密切观察恢复情况。
- 对照组:
- 可设置:正常饮食+生理盐水泵(ND+Saline)、HFD+生理盐水泵(HFD+Saline)、正常饮食+AngII泵(ND+AngII)。根据研究目的选择。
- 关键对照组: ND+Saline(基础状态)和 HFD+Saline(评估HFD单独作用)。
- 阶段3:表型评估与取材 (AngII输注4周后)
- 在AngII输注结束前/时进行终点评估:
- 无创血压: 测量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
- 超声心动图: 评估心脏结构与功能(重点舒张功能)。
- 运动耐量测试: 跑台或转棒实验评估运动能力。
- 血流动力学检测 (可选,需开胸): 左心室导管插入术直接测量左室舒张末压(LVEDP)、时间常数τ(tau)、dP/dt min等。
- 麻醉状态下采集血液样本:用于检测血糖、胰岛素、血脂、炎症因子(如IL-6, TNF-α)等。
- 快速取出心脏、肺脏、肝脏、附睾脂肪等组织:
- 称重(心脏、肺、肝脏、体重计算心体比、肺体比、肝体比)。
- 心脏组织分装:部分液氮速冻后-80℃保存(分子生物学),部分福尔马林固定(组织学),部分OCT包埋(冰冻切片)。
- 肺组织用于评估肺充血(湿/干重比)。
- 脂肪组织用于评估脂肪量及炎症。
- 在AngII输注结束前/时进行终点评估:
- 阶段1:饮食诱导代谢紊乱 (通常4-8周)
三、表型特征与验证指标
-
代谢表型 (HFD诱导成功):
- 显著体重增加,肥胖(附睾脂肪垫增大)。
- 高血糖、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抵抗(GTT/ITT异常,HOMA-IR指数升高)。
- 血脂异常(高甘油三酯、高胆固醇)。
- 脂肪组织炎症(巨噬细胞浸润增多,促炎因子表达升高)。
-
心血管表型 (HFpEF核心特征):
- 高血压: 收缩压和平均动脉压持续显著升高。
- 心肌肥厚:
- 超声: 左室壁增厚(IVSd, LVPWd),左室质量(LVM)增加。
- 大体: 心体比(HW/BW)显著升高。
- 组织学 (H&E): 心肌细胞横截面积增大。
- 舒张功能障碍 (核心):
- 超声:
- 二尖瓣血流:E/A比值降低,E峰减速时间(DT)延长。
- 组织多普勒:二尖瓣环侧壁/间隔e'速度降低,E/e'比值显著升高(最常用、最可靠的超声指标)。
- 左房容积指数(LAVI)增大(反映慢性舒张功能不全)。
- 血流动力学 (金标准): 左室舒张末压(LVEDP)显著升高;等容舒张期时间常数τ(tau)延长;dP/dt min(负向变化率)绝对值降低。
- 超声:
- 收缩功能保留:
- 超声: 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正常或轻度降低(通常保持>50%)。
- 血流动力学: 左室收缩末压(LVESP)、dP/dt max正常或轻度改变。
- 肺充血: 肺湿/干重比(W/D)显著升高(反映左房压升高导致液体渗出)。
- 运动耐量下降: 跑台时间/距离显著缩短,转棒停留时间显著缩短。
-
组织病理学改变:
- 心肌纤维化:
- 组织学染色 (Masson’s Trichrome, Picrosirius Red): 心肌间质和血管周围胶原沉积显著增加(蓝色或红色区域面积增加)。
- 分子生物学: 心肌组织Collagen I, Collagen III, TGF-β, CTGF等基因和蛋白表达上调。
- 心肌炎症浸润: 心肌组织巨噬细胞(如F4/80+, CD68+)、T细胞浸润增多,促炎因子(TNF-α, IL-1β, IL-6)表达升高。
- 微血管稀疏/内皮功能障碍:
- 免疫组化 (CD31/PECAM-1): 单位面积心肌微血管密度降低。
- 分子生物学: eNOS表达或活性降低,ET-1表达升高。
- 心肌纤维化:
四、模型优势与局限性
- 优势:
- 能同时模拟HFpEF的代谢(肥胖、胰岛素抵抗)和血流动力学(高血压)两大核心诱因。
- 诱导的表型相对全面:舒张功能不全(E/e'↑, LVEDP↑)、心肌肥厚、纤维化、炎症、微血管稀疏、运动耐量下降,且EF保留。
- 造模周期相对可控(总约8-12周)。
- 在C57BL/6小鼠上可重复性较好。
- 局限性:
- 无法完全模拟人类HFpEF的老年化、性别差异(常用雄性小鼠)及长期慢性演变过程。
- AngII诱导的高血压程度可能较剧烈。
- 对肾功能的潜在影响需关注。
- 不同实验室在HFD喂养时长、AngII剂量、小鼠周龄等方面可能存在差异,影响表型一致性。
五、关键注意事项
- 剂量与时间优化: AngII剂量(常用1000-1500 ng/kg/min)和HFD喂养时间(4-8周)需根据实验目的和动物品系进行预实验摸索,以达到稳定且可重复的HFpEF表型(重点是舒张功能不全和EF保留)。
- 严格对照组设置: 必须设立合适的对照组(ND+Saline, HFD+Saline, ND+AngII),以区分HFD和AngII各自的作用以及二者的协同效应。
- 舒张功能评估是核心: 务必通过超声(E/e')和/或有创血流动力学(LVEDP)确认舒张功能障碍的存在,且EF>50%,这是判断HFpEF模型成功与否的关键。 仅凭心肌肥厚或纤维化不足以诊断HFpEF。
- 代谢表型验证: 需通过体重、脂肪量、GTT/ITT等指标确认HFD成功诱导了肥胖和胰岛素抵抗。
- 动物福利: 密切监测AngII输注后小鼠状态(血压过高可能导致不适),及时干预。严格遵循3R原则。
- 无菌操作: 植入泵手术需严格无菌,避免感染影响实验结果和动物健康。
- 样本处理: 取材过程迅速规范,确保组织样本质量满足后续检测要求。
结论:
HFD联合AngII持续输注是构建小鼠HFpEF模型的可靠方法,能够有效模拟该疾病的核心病理生理特征,包括代谢紊乱、高血压、左室肥厚、心肌纤维化、炎症、微血管功能障碍以及最重要的舒张功能不全伴射血分数保留。成功构建该模型的关键在于对饮食干预时间、AngII剂量、手术操作的精细控制,以及对舒张功能(E/e'或LVEDP)和射血分数(EF)的严格检测和确认。该模型为深入探究HFpEF的发病机制及潜在治疗靶点提供了重要的临床前研究工具。
(本文仅提供科研方法学参考,不涉及任何具体产品或商业实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