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脉短暂结扎诱导的心肌缺血/再灌损伤大鼠模型

发布时间:2025-07-01 08:01:52 阅读量:2 作者:生物检测中心

冠脉短暂结扎诱导的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构建与应用

摘要: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是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关键病理过程。建立稳定可靠的动物模型是研究其机制与防治策略的基础。本文详细介绍冠脉左前降支(LAD)短暂结扎法诱导大鼠MIRI模型的原理、操作步骤、关键参数、模型评价指标及注意事项,为相关研究提供标准化参考。

一、 引言
心肌缺血后恢复血流本为救治目标,但再灌注过程本身可导致心肌细胞死亡、微血管功能障碍及炎症反应加剧,即MIRI。该过程涉及活性氧爆发、钙超载、线粒体功能障碍、炎症级联反应等多种机制。利用大鼠建立MIRI模型具有成本适中、遗传背景清晰、操作相对简便等优势,是研究该病理生理过程及药物干预效果的重要平台。

二、 模型原理
通过外科手术暂时性阻断供应左心室前壁及心尖部的主要血管——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造成目标心肌区域急性缺血。在设定的缺血时间后解除结扎,恢复冠脉血流,模拟临床溶栓、介入治疗或心脏手术中的血流再通,从而诱发典型的缺血/再灌注损伤。

三、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动物:

    • 品系:成年健康Sprague-Dawley (SD) 或 Wistar 大鼠。
    • 性别与体重:通常选用雄性,体重250-300g(或根据具体实验要求)。术前禁食6-8小时,自由饮水。
    • 伦理审查:所有操作必须严格遵守实验动物福利伦理规范,并获得相关委员会批准。
  2. 主要试剂与器械:

    • 麻醉剂: 推荐使用吸入性麻醉剂(如异氟烷)或腹腔注射麻醉组合(如戊巴比妥钠、氯胺酮/赛拉嗪)。
    • 手术器械: 动物呼吸机、体视显微镜、手术剪、显微剪、显微镊、持针器、缝合针线(如6-0或7-0聚丙烯线)、电热毯、小动物心电图(ECG)机、气管插管(如静脉留置导管改制)、微量注射器、棉签、碘伏消毒液、生理盐水、肝素钠溶液(抗凝)。
    • 术后药物: 抗生素(如青霉素)、镇痛药(如布托啡诺、美洛昔康)。
  3. 手术操作步骤:

    • 术前准备:
      • 大鼠称重,腹腔注射或吸入诱导麻醉。
      • 仰卧位固定于手术台,连接ECG电极监测心律。
      • 颈部备皮消毒,行气管切开术,插入气管插管,连接小动物呼吸机(参数:潮气量约3ml/100g体重,呼吸频率60-80次/分,吸呼比1:2)。
      • 胸部备皮消毒。
      • 皮下注射肝素钠(100-300 IU/kg)抗凝。
    • 开胸与心包暴露:
      • 沿胸骨左缘第3或第4肋间作一长约1.5-2cm的纵向切口。
      • 钝性分离肋间肌,小心撑开肋间隙暴露胸腔。
      • 用钝头镊子或棉签轻柔推开肺组织,暴露心脏及心包。
      • 沿左心耳方向小心剪开心包,充分暴露左心室表面及主动脉根部。
    • 左前降支(LAD)定位与结扎:
      • 在体视显微镜下观察,LAD通常起源于主动脉根部左冠窦,沿前室间沟下行至心尖。
      • 在左心耳下方、肺动脉圆锥旁,选择LAD近端1/3处(通常位于左心耳下缘与肺动脉圆锥之间)作为结扎点。
      • 使用弯头显微镊或特制的弯针(钝头),小心将6-0或7-0聚丙烯缝合线从LAD下方穿过心肌组织(避免直接刺穿血管)。关键点: 确保缝线环绕血管及少量心肌组织。
      • 将缝线两端穿过一段长度约2mm的软质硅胶管(或PE管)作为衬垫(用于减轻解除结扎时对血管的损伤)。
      • 轻轻提起缝线两端,将硅胶管轻轻压在LAD上,然后打一个松结(活结),暂时固定。此时LAD并未完全闭塞。
    • 诱导心肌缺血:
      • 收紧结扎线: 确认LAD被硅胶管压迫后,收紧缝线并打结固定,完全阻断LAD血流。记录缺血开始时间。
      • 确认缺血:
        • 肉眼观察: 结扎区域心肌(通常为左心室前壁及心尖)迅速(1-2分钟内)出现颜色变暗(苍白或发绀)、收缩减弱或膨出。
        • 心电图监测: 典型表现为ST段显著抬高(>0.1mV)或T波高耸。可能出现心律失常(如室性早搏)。
      • 维持设定的缺血时间(通常为30分钟或45分钟,根据研究目的设定)。
    • 诱导再灌注:
      • 到达预定缺血时间后,小心剪断结扎线结,迅速移除缝线和硅胶管,恢复LAD血流。记录再灌注开始时间。
      • 确认再灌注:
        • 肉眼观察: 缺血区域心肌颜色在1-2分钟内逐渐由暗变红,恢复收缩活动(可能仍较弱)。
        • 心电图监测: ST段逐渐回落(可能不完全回基线),可能出现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如室速、室颤)。
    • 关胸与术后护理:
      • 确认心脏跳动有力后,仔细检查胸腔内无活动性出血。
      • 用5-0或6-0缝线逐层缝合肋间肌和皮肤。
      • 轻柔挤压胸腔排出残余气体,恢复大鼠自主呼吸。
      • 待大鼠恢复自主呼吸且呼吸平稳后,小心拔除气管插管。
      • 皮下注射生理盐水(1-2ml/100g)补充体液,注射抗生素预防感染,注射长效镇痛药缓解疼痛。
      • 将大鼠置于温暖(37°C)的恢复笼中,密切监护至完全清醒。术后24-48小时继续提供镇痛和保暖。
  4. 假手术组:

    • 除不进行LAD的结扎和松开步骤外,其余所有操作(麻醉、开胸、心包切开、穿线但不打结、关胸等)均与模型组相同。用于排除手术操作本身对结果的影响。
 

四、 模型评价指标

  1. 在体指标:

    • 血流动力学: 监测再灌注期间心率、血压的变化(如平均动脉压下降提示心功能受损)。
    • 心律失常评分: 记录再灌注后特定时间内(如前30分钟)心律失常的发生类型、频率和持续时间,进行标准化评分(如Lambeth Conventions)。
    • 存活率: 记录手术中和术后24小时内的动物死亡率。
  2. 离体指标(通常在再灌注结束后即刻或预定时间点处死取材):

    • 梗死面积测定(金标准):
      • Evans Blue/TTC双重染色法:
        1. 再灌注结束后,重新结扎LAD(或经主动脉根部注入)。
        2. 经主动脉根部或颈静脉注入1%-2%的Evans Blue溶液,使非缺血区域染为蓝色,缺血危险区(AAR)不着色。
        3. 迅速取出心脏,清洗,于-20°C冰箱速冻10-20分钟。
        4. 将心脏横切成厚度均等的薄片(约1-2mm)。
        5. 将切片置于1%-2%的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 磷酸盐缓冲液(37°C)中避光孵育15-20分钟。存活心肌因含活性脱氢酶将TTC还原为红色甲臜(formazan),梗死心肌(Infarct)呈苍白色。
        6. 数码相机拍照记录。
        7. 使用图像分析软件分别计算:AAR占左心室面积(LV)的百分比(AAR/LV%),梗死面积占危险区面积的百分比(IS/AAR%)。IS/AAR%是评价心肌损伤程度的核心指标。
    • 血清心肌酶学检测: 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点采集血液,离心取血清,检测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心肌肌钙蛋白I(cTnI)或T(cTnT)水平,反映心肌细胞坏死程度。
    • 组织病理学检查:
      • 光镜(HE染色): 观察心肌组织形态结构变化:缺血区心肌细胞肿胀、横纹模糊或消失、嗜酸性变、核固缩碎裂、炎性细胞浸润、间质水肿、出血等。评估心肌损伤评分。
      • 电镜: 观察心肌细胞超微结构损伤:线粒体肿胀、嵴断裂空泡化、肌原纤维断裂溶解、核染色质边集等。
    • 分子生物学检测: 检测心肌组织中与氧化应激(MDA、SOD、GSH-Px)、炎症(TNF-α, IL-1β, IL-6, MPO)、凋亡(Bax, Bcl-2, Caspase-3活性)、自噬(LC3-II/I, Beclin-1, p62)、信号通路(如PI3K/Akt, MAPK, AMPK, NLRP3炎性体)等相关的蛋白或基因表达水平。
 

五、 关键操作要点与注意事项

  1. 麻醉管理: 深度要适中且稳定。过浅易诱发室颤;过深抑制呼吸循环。吸入麻醉易于调控深度。
  2. 呼吸管理: 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是保证通气和氧合、提高存活率的关键。注意潮气量和频率设置,避免气压伤。
  3. LAD定位: 准确识别LAD是成功建模的核心。近端结扎(左心耳根部下方)可产生较大范围的缺血危险区。个体间LAD走行存在变异,需仔细辨别。
  4. 结扎技巧: 缝线穿过心肌组织应适度(避免过深伤及右心室),使用硅胶管衬垫可显著减少再灌注时血管损伤和出血风险。打结力度适中,确保完全阻断血流但不过度牵拉心脏。
  5. 时间控制: 精确控制缺血时间和再灌注时间是模型一致性的保障。使用计时器。
  6. 温度维持: 术中及术后维持动物体温(37±0.5°C)至关重要,低体温可加重心律失常和心功能抑制。使用电热毯和温毯。
  7. 无菌操作: 严格无菌操作,术后预防性使用抗生素,降低感染风险。
  8. 镇痛管理: 充分的术后镇痛是动物福利要求,也有助于动物平稳恢复。
  9. 熟练操作: 该模型手术操作要求较高,需经过专业培训和反复练习,方能提高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初学者建议在有经验者指导下进行。
  10. 心律失常处理: 再灌注早期室颤发生率较高。可备好除颤设备(小动物除颤器)或抗心律失常药物(如利多卡因)。轻微室性心律失常常可自行恢复。
  11. 伦理与替代: 严格遵守3R原则(替代、减少、优化),使用动物数量应经统计学估算确定最小值,积极寻求体外模型等替代方法。
 

六、 模型应用
该模型广泛应用于:

  • 机制研究: 深入探索MIRI的发生发展机制(如氧化应激、钙超载、炎症反应、细胞死亡途径等)。
  • 药物评价: 筛选和评价具有心肌保护作用的新药或干预措施(如缺血预适应、后适应、远隔缺血预适应等)。
  • 治疗策略优化: 研究不同再灌注策略(如控制性再灌注)的保护效果。
  • 生物材料/器械评估: 评估用于心肌修复的生物材料或器械在缺血再灌注环境下的性能。
 

七、 讨论
冠脉短暂结扎法是目前应用最广泛、技术最成熟的大鼠MIRI模型之一,能较好地模拟临床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的病理过程,具有缺血/再灌注时间可控、损伤指标(特别是梗死面积)可量化、重复性相对较好等优点。然而,该模型也存在一定局限性:手术创伤较大、操作技术要求高、存在一定死亡率(尤其在再灌注早期);大鼠心脏解剖、侧支循环、对缺血耐受性等方面与人类存在差异。因此,在解释实验结果和向临床转化时需谨慎。

八、 结论
通过标准化操作流程(包括精准的LAD结扎与松解、严格的缺血/再灌注时间控制、全面的术中监护与术后护理),冠脉短暂结扎法能够成功建立稳定可靠的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结合多层次的评价指标(如梗死面积、血清标志物、组织病理学、分子生物学),该模型为深入研究MIRI的病理机制及开发有效的防治策略提供了强有力的实验平台。研究者应时刻关注动物福利,持续优化模型,以获取更可靠、更具转化价值的研究数据。


请注意: 本文旨在提供标准化的实验方法学描述。实际研究设计(如具体的缺血/再灌注时间、动物品系选择、样本量、检测指标组合等)应根据具体科学问题和实验条件进行详细规划和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