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脉永久结扎诱导的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构建与应用
摘要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心血管疾病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建立稳定可靠的动物模型对研究AMI的病理生理机制、评估新型治疗策略至关重要。冠脉永久结扎法是诱导大鼠AMI最经典且广泛应用的模型之一。本文详细阐述了该模型的原理、构建步骤、评价方法及其在心血管研究中的应用与局限性。
一、模型原理
冠脉永久结扎法通过外科手术直接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coronary artery, LAD),导致其支配区域的心肌发生急性、持续性缺血,进而引发心肌细胞坏死和心肌梗死。该过程高度模拟了人类因冠状动脉急性血栓形成导致的心肌梗死。
二、实验材料
- 实验动物: 成年健康雄性Sprague-Dawley(SD)或Wistar大鼠(体重通常250-300g)。选择雄性以避免雌激素对心血管的保护作用产生干扰。实验前需适应饲养环境至少一周。
- 主要试剂: 麻醉剂(如戊巴比妥钠、异氟烷)、碘伏或碘酒消毒液、生理盐水、肝素钠(可选)、镇痛药(如布托啡诺、美洛昔康)、抗生素(如青霉素)。
- 主要仪器: 小动物呼吸机、恒温手术台、体视显微镜、显微手术器械(精细镊子、剪刀、持针器、显微缝合线7-0或8-0 Prolene或丝线)、心电图机(ECG)、小动物超声仪、组织处理设备(用于后续组织学分析)。
三、手术操作步骤(严格无菌操作)
-
术前准备:
- 大鼠禁食4-6小时(不禁水)。
- 称重,计算麻醉药剂量。常用戊巴比妥钠(45-50mg/kg)腹腔注射麻醉,或使用异氟烷(3-5%诱导,1-3%维持)进行吸入麻醉。
- 备皮:胸部区域剃毛,消毒皮肤。
- 气管插管:连接小动物呼吸机进行机械通气(潮气量约2-3ml/100g体重,呼吸频率60-80次/分钟)。监测肢体导联ECG。
- 将大鼠仰卧位固定于恒温手术台上,维持肛温在37±0.5℃。
-
开胸与暴露心脏:
- 在左胸第3或第4肋间作一长约1.5-2cm的横向切口。
- 钝性分离皮下组织和肌肉层。
- 小心打开胸腔,暴露心脏。可使用开胸器或小拉钩辅助暴露。
- 轻柔撕开心包膜,充分暴露左心室前壁及心尖部。
-
识别与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
- 在体视显微镜下观察,LAD通常走行于左心耳下缘与肺动脉圆锥之间,沿前室间沟下行至心尖。
- 使用显微镊子或细针在左心耳下缘约1-2mm处、LAD主干附近(避开主要静脉),小心穿引7-0或8-0不可吸收缝合线(如Prolene)。
- 将缝合线两端打结,永久性结扎LAD。关键操作提示:
- 结扎位置:靠近LAD起始处结扎可产生大面积前壁梗死,靠近心尖结扎则梗死面积较小。标准位置通常在左心耳下缘1-2mm处。
- 结扎确认:成功结扎后,肉眼可见结扎点远端心肌迅速出现颜色变暗(苍白或发绀),心室壁运动减弱,ECG监测可见ST段显著弓背向上抬高(反映急性心肌损伤)或出现心律失常(如室性早搏)。
-
关胸与复苏:
- 确认结扎效果后,缓慢排出胸腔内气体。
- 逐层缝合肌肉层和皮肤切口。
- 停止麻醉,待大鼠恢复自主呼吸后,小心拔除气管插管。
- 将大鼠置于37℃保温垫上恢复,直至完全清醒。
-
术后护理:
- 镇痛: 术后立即及随后至少72小时内给予有效镇痛(如布托啡诺1-2mg/kg皮下注射,每4-6小时一次;或美洛昔康1-2mg/kg皮下注射,每天一次)。
- 抗感染: 术后连续3天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如青霉素4万单位/只/天,肌肉注射)。
- 监测: 密切观察大鼠活动、呼吸、精神状态、伤口愈合情况。记录死亡率及原因(如心力衰竭、心律失常、感染等)。
四、模型评价与验证
- 存活率与一般状况: 记录术后24小时、48小时、72小时及更长时间的存活率。观察大鼠活动度、摄食饮水、毛发状态等。
- 心电图(ECG): 术后不同时间点(如术后1小时、24小时、1周、2周等)记录ECG。典型改变包括:结扎即刻ST段显著抬高,后续可能出现病理性Q波、T波倒置、传导阻滞及各种心律失常。
- 心脏超声(Echocardiography): 术后1-2天或更长时间(如1周、2周、4周)进行超声检查,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
- 结构: 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前壁厚度。
- 功能: 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短轴缩短率(FS)。心梗后可见LVEF和FS显著降低,LVEDd和LVESd增大(反映心室重构)。
- 心肌梗死面积测定(金标准):
- 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法:
- 大鼠处死(麻醉后过量戊巴比妥钠或断颈法),迅速取出心脏,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 沿冠状面将心室部分切成均匀厚片(约2mm)。
- 将心脏切片浸入1% TTC磷酸盐缓冲液(pH 7.4),37℃避光孵育10-15分钟。
- 正常有活力的心肌因含有脱氢酶可将无色的TTC还原为红色的甲臜(formazan)而染成红色;梗死区域因酶活性丧失而呈现苍白色。
- 拍照记录,使用图像分析软件计算每片心肌的梗死区面积(白色)与左心室总面积(红色+白色)的比值,再计算整个左心室的平均梗死面积百分比。
- 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法:
- 组织病理学检查:
- 取心脏组织,石蜡包埋,切片。
- 苏木精-伊红(HE)染色: 观察心肌细胞形态,可见梗死区心肌细胞嗜酸性增强(红染)、核固缩、碎裂或溶解消失,间质水肿、炎症细胞浸润。
- 马松三色(Masson's Trichrome)染色: 可清晰区分存活心肌(红色)、坏死心肌(早期可能红色,后期蓝色)及胶原纤维(蓝色),用于评估心肌坏死程度和后期纤维化程度。
- 血清心肌标志物检测: 术后不同时间点(如术后6、12、24、48小时)采集血液,离心取血清,检测心肌肌钙蛋白I(cTnI)或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其峰值升高程度和持续时间可反映心肌损伤的范围和严重程度。
五、模型特点、应用与局限性
- 特点:
- 优点:
- 高度模拟人类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病理生理过程(持续性缺血导致心肌坏死)。
- 梗死面积相对稳定、可重复性好。
- 技术相对成熟,被广泛认可和应用。
- 可用于研究心肌梗死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的病理变化(如心肌坏死、炎症、纤维化、心室重构)及其机制。
- 缺点:
- 手术创伤大,死亡率较高: 开胸手术本身及大面积心梗易导致术后早期(24-48小时)因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如室颤)、肺部并发症等死亡。
- 操作技术要求高: 需熟练掌握显微外科技术和动物麻醉管理。
- 模型变异性: 结扎位置的微小差异、个体冠脉解剖变异、侧支循环建立程度差异均可影响梗死面积大小和位置。
- 无法模拟再灌注: 该模型模拟的是永久性血管闭塞,不包含血管再通和再灌注损伤过程(再灌注损伤是临床再灌注治疗的重要研究内容)。
- 优点:
- 主要应用:
- 研究心肌梗死的病理生理机制(如缺血损伤、细胞死亡、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心室重构)。
- 评价新型药物(如抗炎药、抗氧化剂、抗纤维化药、促血管生成药)对心肌梗死进展、心功能保护和心室重构的干预效果。
- 评估干细胞治疗、基因治疗、组织工程等再生医学策略在心肌修复中的作用。
- 研究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机制。
- 局限性:
- 大鼠心脏解剖、生理(如心率快、侧支循环少)、对缺血耐受性与人类存在差异。
- 无法完全模拟人类心肌梗死的复杂病因(如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和合并症。
- 永久结扎模型不适用于研究再灌注损伤和再灌注治疗策略。
六、伦理考量
所有实验操作必须遵循所在国家或地区的实验动物福利和伦理法规,并获得动物实验伦理委员会的批准(IACUC或类似机构)。必须遵循“3R”原则(减少Reduction,替代Replacement,优化Refinement):
- 减少: 使用统计学方法预先计算所需最少动物数量。
- 替代: 在可行的情况下,优先考虑使用非动物模型(如细胞模型、计算机模型)。
- 优化: 优化实验方案、麻醉镇痛方案、手术技术和饲养管理,以最大限度减轻动物的疼痛和痛苦。术后镇痛和护理是伦理要求的关键组成部分。
结论
冠脉永久结扎诱导的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是研究心肌缺血性损伤和梗死后病理生理过程的核心工具。其成功构建依赖于精细的外科操作、严格的术后护理和全面的模型验证(包括功能学、血清学和组织学评估)。尽管存在物种差异和永久性闭塞的局限性,该模型因其良好的可重复性和对关键病理过程的模拟能力,在基础心血管研究中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研究者需深刻理解模型特点,严格遵守伦理规范,科学合理地设计实验,以获取可靠的研究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