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ly I: C 诱导的肝损伤模型

发布时间:2025-06-30 18:06:04 阅读量:4 作者:生物检测中心

Poly I:C诱导的肝损伤模型:原理与应用

摘要: 聚肌胞苷酸(Polyinosinic:polycytidylic acid, Poly I:C)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双链RNA类似物,能够有效模拟病毒感染引发的免疫应答。基于此特性,Poly I:C被广泛应用于建立病毒性肝炎或免疫失调相关的肝损伤动物模型。本文系统阐述该模型的建立原理、操作方法、评价体系及其应用价值,为肝脏疾病机制研究和药物评价提供技术参考。

一、 模型建立原理

  • 分子基础: Poly I:C 作为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PAMP),主要被肝内免疫细胞(如库普弗细胞、肝窦内皮细胞)及肝细胞表面的模式识别受体(PRR)识别,特别是Toll样受体3(TLR3)和维甲酸诱导基因-I样受体(RIG-I/MDA5)。
  • 免疫级联反应:
    • 受体激活: Poly I:C结合并激活TLR3(主要在内体)和MDA5(在胞质)。
    • 信号转导: TLR3/MDA5激活触发下游信号通路(如TRIF/NF-κB, IRF3/7)。
    • 炎症爆发: 信号通路激活导致促炎细胞因子(如TNF-α, IL-6, IL-1β, IFN-α/β)和趋化因子大量释放。
  • 肝损伤机制:
    • 直接作用: 高浓度Poly I:C可直接诱导肝细胞应激损伤。
    • 免疫介导损伤: 释放的TNF-α, IL-1β等可直接损伤肝细胞或诱导肝细胞凋亡/坏死。
    • 免疫细胞浸润: 趋化因子招募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NK细胞等浸润肝脏,通过释放活性氧(ROS)、蛋白酶等加剧组织损伤。
    • 微循环障碍: 炎症反应可导致肝脏微血管内皮损伤和血流紊乱。
 

二、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动物: 常用C57BL/6小鼠(6-8周龄,雄性为主)或SD/Wistar大鼠。动物需在SPF级环境中适应性饲养一周。
  2. 主要试剂:
    • Poly I:C(高分子量,低内毒素)。
    • 无菌生理盐水(0.9% NaCl)或PBS(磷酸盐缓冲液)。
    • 麻醉剂(如戊巴比妥钠、异氟烷)。
    • 肝素钠(抗凝采血)。
    • 多聚甲醛(组织固定)。
    • 检测试剂盒(ALT, AST, 炎性因子ELISA等)。
  3. 模型建立步骤:
    • Poly I:C 溶液配制: 用无菌生理盐水或PBS溶解Poly I:C至所需浓度(临用前配制或分装冻存于-80°C)。
    • 给药:
      • 途径: 最常用腹腔或静脉注射给药。
      • 剂量(示例,需预实验优化):
        • 小鼠腹腔注射:10-20 mg/kg。
        • 小鼠静脉注射:5-10 mg/kg。
        • 大鼠腹腔注射:5-10 mg/kg。
        • 大鼠静脉注射:3-7 mg/kg。
      • 强化模型(可选): 预先给予D-氨基半乳糖(D-GalN)以特异性阻断肝细胞转录,显著增强Poly I:C诱导的肝损伤敏感性(如小鼠:D-GalN 300-800 mg/kg + Poly I:C 0.5-5 μg/kg)。
    • 观察时间点: 通常在给药后6-24小时达到损伤高峰(峰值时间因动物种属、剂量、给药途径而异)。于预定时间点(如0h, 6h, 12h, 24h)采集样本。
 

三、 模型评价指标

  1. 血清生化指标(核心指标):
    •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肝细胞损伤最敏感指标。
    • 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肝细胞及线粒体损伤指标。
    • 碱性磷酸酶(ALP): 胆汁淤积指标。
    • 总胆红素(TBIL): 肝功能及胆汁排泄指标。
  2. 肝脏组织病理学(金标准):
    • 样本采集与处理: 麻醉动物后,取肝脏左叶或中叶,4%多聚甲醛固定,常规石蜡包埋切片。
    • 染色与观察:
      • 苏木素-伊红(H&E)染色: 评估整体组织结构、肝细胞坏死/凋亡(凝固性坏死、嗜酸性变、凋亡小体)、炎性细胞浸润(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等)、充血水肿等。
      • 其他可选: TUNEL染色(特异性标记凋亡细胞)、特殊染色(如Masson染色评估胶原沉积/纤维化)。
    • 组织学评分: 根据肝细胞坏死/变性面积比例、炎性细胞浸润程度等进行半定量评分(如0-4分)。
  3. 肝脏炎症因子水平:
    • 检测方法: 定量PCR检测肝脏组织中炎性因子(TNF-α, IL-6, IL-1β, IFN-β等)的mRNA表达;ELISA或Luminex检测肝脏匀浆上清或血清中相应蛋白水平。
  4. 免疫细胞浸润分析:
    • 流式细胞术: 制备肝脏单细胞悬液,检测肝脏内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NK细胞、T细胞等免疫细胞的数量和比例变化。
    • 免疫组织化学/免疫荧光: 在组织切片上定位标记特定免疫细胞(如MPO标记中性粒细胞, F4/80标记巨噬细胞)。
  5. 氧化应激指标(可选):
    • 检测肝脏组织中丙二醛(MDA)水平(脂质过氧化产物)、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等。
 

四、 模型特点与应用

  • 优点:
    1. 操作简便: 建立过程相对简单快捷。
    2. 可重复性好: 剂量和给药途径可控,结果相对稳定。
    3. 免疫介导特色鲜明: 能有效模拟病毒感染/免疫失调引发的急性炎症性肝损伤的核心特征(炎性因子风暴、免疫细胞浸润)。
    4. 适用性广: 可用于研究病毒性肝炎(尤其非嗜肝病毒模型)、药物性肝损伤(免疫特异质型)、自身免疫性肝病、脓毒症相关肝损伤、缺血再灌注损伤等的发病机制。
    5. 药物评价平台: 用于筛选和评价抗炎、免疫调节、保肝护肝药物的疗效和作用机理。
  • 局限性:
    1. 非特异性: Poly I:C激活的是广泛存在的先天免疫通路,非单一病毒特异性应答。
    2. 剂量依赖性: 损伤程度高度依赖剂量,过大剂量可能导致非生理性休克样反应。
    3. 急性模型为主: 通常用于研究急性肝损伤。建立慢性模型需反复给药或结合其他因素(如高脂饮食)。
    4. 种属差异: TLR3等受体的分布和功能存在种属差异,结果外推需谨慎。
    5. 个体差异: 动物对Poly I:C的敏感性可能存在个体差异。
 

五、 注意事项

  1. Poly I:C选择: 务必选用高分子量、低内毒素级别产品,避免内毒素污染导致的非特异性效应干扰。
  2. 剂量优化: 首次实验需通过预实验确定最佳致伤剂量和时间点,避免过度损伤导致动物死亡或反应过弱无统计学意义。
  3. 动物福利: 严格遵守动物实验伦理规范,提供适宜环境,减轻动物痛苦(合理麻醉镇痛)。密切观察给药后动物状态。
  4. 无菌操作: 溶液配制、注射等全过程严格无菌操作。
  5. 对照组设置: 必须设置生理盐水或PBS注射的对照组。使用D-GalN敏化时,需设置单独D-GalN对照组和单独Poly I:C对照组。
  6. 样本及时处理: 血清样本需及时分离冷冻保存;组织样本需快速固定或液氮速冻,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结论

Poly I:C诱导的肝损伤模型是研究先天免疫激活所致急性炎症性肝损伤的有力工具。其核心优势在于有效模拟了病毒感染或免疫过度激活时关键的炎性因子风暴和免疫细胞介导的肝细胞损伤过程,为深入理解相关疾病的病理机制和筛选新型治疗策略提供了重要的实验平台。研究者在使用该模型时,需充分理解其原理和局限性,严谨设计实验方案,优化参数,并结合多种评价指标进行综合分析,方能获得可靠且有价值的研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