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及真菌性阴道炎模型

发布时间:2025-06-30 17:09:14 阅读量:1 作者:生物检测中心

细菌及真菌性阴道炎模型:理解、模拟与研究的基石

女性阴道微生态平衡对生殖健康至关重要。当这种平衡被打破,细菌性阴道炎(Bacterial Vaginosis, BV)和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 VVC,俗称真菌性阴道炎)是最常见的两类感染性疾病。为了深入探究其复杂的发病机制、宿主-病原体相互作用及开发新的防治策略,建立可靠的研究模型是必不可少的工具。以下将对这两类阴道炎的常用模型进行系统阐述。

一、 细菌性阴道炎(BV)模型

BV的特征是阴道内乳酸杆菌(尤其是产过氧化氢的菌株)显著减少,而厌氧菌(如**加德纳菌(Gardnerella vaginalis)、动弯杆菌(Mobiluncus spp.)、普雷沃菌(Prevotella spp.)、拟杆菌(Bacteroides spp.)、阿托波菌(Atopobium vaginae)**等)过度增殖,导致阴道微生态失调。建立BV模型的核心目标是模拟这种菌群转变及其引起的病理生理变化。

  1. 常用建模方法:

    • 雌激素预处理: 常用小鼠(如C57BL/6, BALB/c)或大鼠。给予外源性雌激素(如苯甲酸雌二醇),模拟人类雌激素化阴道环境,使阴道上皮增厚、糖原沉积,为乳酸杆菌(主要是鼠源卷曲乳杆菌L. crispatus)定植创造条件,形成接近人类但以鼠源菌为主的初始“健康”微生态。
    • 抗生素扰乱: 在雌激素化动物模型的基础上,阴道内或全身给予广谱抗生素(如青霉素、链霉素、氨苄西林等),选择性清除或大幅减少原有的乳酸杆菌等优势菌群。
    • 病原体接种:
      • 单一菌种接种: 最常用的是加德纳菌(G. vaginalis。将培养好的G. vaginalis菌悬液接种到雌激素化且经抗生素预处理的动物阴道内。虽然BV是多微生物感染,但G. vaginalis被认为是关键启动子,能形成生物膜并促进其他厌氧菌定植。该模型能模拟G. vaginalis定植、炎症反应(白细胞浸润)及部分BV特征(如阴道pH升高)。
      • 多菌种联合接种/生物膜接种: 更接近临床实际。常将G. vaginalis与其他BV相关厌氧菌(如Prevotella bivia, Atopobium vaginae等)混合接种,或直接接种从BV患者分离的、包含多种菌的生物膜碎片。这类模型能更好地再现复杂的微生物群落失调和生物膜形成。
    • “人类化”模型探索: 将人类阴道菌群(来自健康或BV供体)移植到无菌或抗生素处理的雌激素化动物阴道内,试图在动物体内重建人类阴道菌群环境。这是目前最能模拟人类BV复杂菌群状态的方法,但技术要求高且个体差异大。
  2. 模型评估与验证指标:

    • 阴道涂片/分泌物检查: 观察线索细胞(上皮细胞被大量细菌覆盖)、菌群形态转变(乳酸杆菌减少,多种形态小杆菌增多)。
    • 阴道pH值: BV典型特征是pH > 4.5。模型动物阴道灌洗液pH值升高是重要指标。
    • 微生物学分析:
      • 培养计数: 定量检测阴道灌洗液或组织匀浆中总的需氧/厌氧菌、乳酸杆菌及目标病原菌(如G. vaginalis)的数量。
      • 分子生物学方法: 应用qPCR、16S rRNA基因测序等,精确分析菌群组成和丰度变化,评估乳酸杆菌减少和BV相关厌氧菌增殖的程度。
    • 炎症指标: 检测阴道灌洗液中促炎细胞因子(IL-1β, IL-6, TNF-α等)水平、趋化因子(如IL-8)水平;组织病理学检查观察阴道黏膜上皮完整性、炎性细胞浸润程度。
    • 生物膜检测: 扫描电镜或共聚焦显微镜观察阴道上皮表面细菌生物膜的形成。
 

二、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模型

VVC主要由**白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引起(约占85-90%),少数由光滑念珠菌(C. glabrata)等其他念珠菌属引起。其特点是念珠菌过度增殖,突破阴道黏膜屏障,引发强烈的炎症反应(瘙痒、灼痛、分泌物异常等)。建模核心是模拟念珠菌在阴道内的定植、侵袭和宿主炎症反应。

  1. 常用建模方法:

    • 雌激素预处理: 同样是小鼠(C57BL/6最常用,因其易感性高)或大鼠模型的基础步骤。雌激素使阴道上皮增厚、糖原丰富,利于念珠菌黏附和生长。
    • 念珠菌接种:
      • 菌株选择: 标准实验室菌株或临床分离株(C. albicans SC5314常用)。
      • 接种方式: 将一定浓度(通常10⁵ - 10⁷ CFU)的念珠菌孢子或菌丝悬液(在生理盐水或PBS中)注入动物阴道深处。
      • 免疫状态模拟:
        • 急性VVC模型: 主要使用正常(免疫健全)的雌激素化小鼠。接种后数天内即可观察到大量真菌定植、阴道黏膜炎症和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模拟了临床VVC的急性炎症特征。
        • 复发性VVC (RVVC) 模型: 更具挑战性。方法包括:
          • 自发复发模型: 在初次感染清除(自然消退或药物干预后)后,间隔一段时间再次接种低剂量念珠菌,观察复发情况。但自发率不高且不稳定。
          • 免疫抑制模型: 在雌激素化基础上,给予系统性(如皮质类固醇)或局部免疫抑制剂,诱导免疫抑制状态,增加持续感染或反复感染的风险,用于研究免疫功能缺陷在RVVC中的作用。
          • 基因改造模型: 利用特定基因敲除鼠(如Dectin-1缺陷鼠)研究特定免疫通路缺陷与RVVC易感性的关系。
  2. 模型评估与验证指标:

    • 真菌负荷定量: 通过阴道灌洗液或组织匀浆的菌落形成单位(CFU)计数,定量评估念珠菌在阴道内的定植水平(持续时间和载量)。
    • 临床症状评分: 观察并记录外阴红肿、阴道口分泌物(性质、量)、动物搔抓行为等,进行量化评分。
    • 阴道灌洗液分析:
      • 炎症细胞计数: 主要是中性粒细胞显著增多。
      • 细胞因子/趋化因子检测: IL-1β, IL-6, TNF-α, IL-17, IL-23, CXCL1/KC, CXCL2/MIP-2等高表达是VVC炎症反应的特征。
    • 组织病理学检查: 评估阴道黏膜病理变化:上皮增生、角化过度、炎性细胞(尤其是中性粒细胞)浸润程度、念珠菌菌丝/假菌丝侵入上皮的深度。
    • 宿主免疫反应评估: 可检测局部免疫细胞(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Th17细胞等)浸润情况,以及相关受体(如TLRs, Dectin-1)和信号通路的激活状态。
 

三、 模型的应用与意义

  1. 发病机制研究: 深入解析BV中菌群失调的驱动因素、关键病原体的毒力因子(如G. vaginalis的粘附素、细胞毒素、生物膜形成能力;白念珠菌的形态转换、水解酶、粘附侵袭因子)以及它们如何逃避免疫清除或引发过度炎症(VVC中IL-17, IL-23, NLRP3炎症小体通路的作用)。
  2. 宿主-微生物互作: 研究阴道上皮细胞、免疫细胞如何感知和响应BV相关菌群或念珠菌,识别关键的宿主防御因子和易感基因。
  3. 药物研发与评价: 这是模型最重要的应用之一。
    • 疗效评估: 测试新型抗菌药物(针对BV)、抗真菌药物(针对VVC)、阴道微生态调节剂(益生菌、益生元)、抗炎药物的体内有效性(清除病原体、降低炎症、恢复菌群/微环境)。
    • 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研究: 评估药物在阴道局部的分布、浓度维持时间和治疗效果的关系。
    • 耐药性研究: 建立耐药菌株感染的模型,评估新药对耐药菌的效果或研究耐药机制。
  4. 疫苗开发: 评估针对BV关键病原体(如G. vaginalis)或念珠菌的候选疫苗的保护效力。
  5. 预防策略评估: 测试益生菌干预、免疫调节剂等在预防BV或VVC发生或复发中的作用。
  6. 宿主因素研究: 利用基因敲除鼠或特定处理,研究激素水平、免疫状态(如糖尿病)、行为因素(如性行为)等对疾病易感性的影响。
 

四、 模型的局限性与挑战

  • 物种差异: 啮齿类动物(小鼠、大鼠)的阴道解剖结构、生理周期、菌群组成(鼠源乳酸杆菌为主)、免疫反应与人类存在显著差异。模型结果外推到人类需谨慎。“人类化”模型是重要方向但仍不完善。
  • 微生物复杂性: BV的本质是菌群失调。单一菌种接种模型(如仅用G. vaginalis)无法完全模拟临床BV的复杂多微生物群落特征和相互作用。多菌种或生物膜模型更优但操作复杂。
  • VVC炎症模型的特殊性: 小鼠模型能很好模拟念珠菌定植和强烈的中性粒细胞炎症(类似急性VVC),但与人类VVC相关的剧烈瘙痒等症状难以在动物中完全量化。RVVC模型的稳定建立和标准化仍是挑战。
  • 标准化问题: 不同实验室使用的动物品系、年龄、雌激素剂量、接种菌株/剂量、评估时间点和方法存在差异,影响结果的可比性和重复性。
  • 伦理考量: 必须遵循动物实验伦理规范,尽量减少动物使用数量和痛苦。
 

结论:

细菌性和真菌性阴道炎的动物模型,特别是基于小鼠或大鼠的模型,是研究这两类常见妇科疾病不可或缺的工具。通过雌激素预处理、病原体接种、免疫调节等手段,这些模型能够模拟关键的病理特征,包括菌群失调(BV)、病原体定植/侵袭(VVC)和局部炎症反应。它们极大地推动了我们对BV和VVC发病机制的理解,并在新药研发、疫苗评价和预防策略探索中发挥着核心作用。然而,充分认识这些模型与人类疾病之间的物种差异和局限性,并持续致力于改进模型(如发展更复杂的人类菌群定植模型、更可靠的RVVC模型),对于获得更具转化价值的研究成果至关重要。这些模型将继续作为基石,帮助科学家们攻克细菌及真菌性阴道炎带来的临床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