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PS诱导小鼠局部与系统炎症模型:机制、方法与意义
摘要:
脂多糖(LPS)作为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的关键组分,是诱导炎症反应的强力工具。通过精确控制LPS剂量与给药途径,可建立重现局部或系统性炎症特征的小鼠模型,为研究炎症机制、免疫应答及药物疗效提供关键平台。本文详细阐述LPS诱导炎症的分子机制、标准化建模方法、表型评估手段及其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核心应用价值。
一、 LPS与炎症触发:分子机制
- 识别受体:
LPS首先与血浆中的脂多糖结合蛋白(LBP)结合,形成LPS-LBP复合物,转运至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 - 受体复合物激活:
复合物与细胞膜上的CD14结合,进而转移至TLR4/MD-2受体复合物。LPS与MD-2直接作用诱导TLR4二聚化及构象变化。 - 信号传导启动:
二聚化的TLR4通过MyD88依赖途径(早期NF-κB、MAPK活化)和TRIF依赖途径(晚期IRF3活化、IFN-β产生)传递信号。 - 炎症介质风暴:
转录因子(NF-κB, AP-1, IRF3)入核,驱动促炎因子(TNF-α, IL-1β, IL-6, IL-12)、趋化因子(MCP-1, KC)及效应酶(iNOS, COX-2)大量表达释放。 - 级联放大效应:
这些介质进一步激活内皮细胞、中性粒细胞等,引发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白细胞浸润及组织损伤,形成局部/系统炎症。
二、 建立标准化小鼠炎症模型:方法与对照
-
实验动物准备:
- 常用品系:C57BL/6, BALB/c(品系背景影响炎症应答强度)。
- 周龄:8-12周龄成年鼠(年龄标准化)。
- 环境:SPF级设施,适应环境≥1周。
- 伦理合规:实验方案需经动物伦理委员会审批。
-
LPS选择与配制:
- 来源:大肠杆菌(如O111:B4、O55:B5)为常用标准品。
- 溶解:无菌无热原生理盐水或PBS溶解(涡旋震荡/超声助溶)。
- 储存:分装后-20℃或-80℃冻存,避免反复冻融。
-
诱导系统性炎症(全身性反应):
- 途径: 腹腔注射(i.p.)(最常用)、静脉注射(i.v.)。
- 剂量:
- 低剂量(0.1 - 1 mg/kg):模拟亚临床状态,研究细胞因子网络。
- 中等剂量(1 - 5 mg/kg):诱导典型炎症综合征(嗜睡、竖毛、体温变化)。
- 高剂量(5 - 20+ mg/kg):诱发严重脓毒症/内毒素休克(需严格伦理评估)。
- 终点: 数小时(细胞因子峰值)至数天(器官损伤评估)。
-
诱导局部炎症(组织特异性反应):
- 途径:
- 足垫注射: 评估局部肿胀(游标卡尺/体积仪)、炎细胞浸润(组织学)。
- 气道滴注/雾化吸入: 建立急性肺损伤(ALI)模型(BALF分析、肺湿干重比、病理评分)。
- 关节腔注射: 模拟关节炎(关节肿胀评分、组织学炎症/破坏)。
- 脑内/侧脑室注射: 研究神经炎症(行为学、小胶质细胞激活标志物)。
- 剂量: 远低于系统剂量(μg/只或μg/器官),需预实验确定。
- 终点: 数小时至数天(依局部反应进程而定)。
- 途径:
-
关键对照设置:
- 空白对照: 仅注射等体积无菌溶媒(生理盐水/PBS)。
- 处理对照: 如研究抑制剂/药物,需设置“抑制剂+溶媒”对照。
- 阳性对照(可选): 已知有效抗炎药验证模型敏感性。
三、 核心表型评估:从宏观到微观
-
宏观临床评分:
- 活动状态、被毛、眼分泌物、呼吸频率、体重变化(系统炎症)。
- 局部红肿热痛、肿胀程度(局部炎症)。
-
体温监测:
- 腹腔注射LPS后常出现双相体温变化(早期发热,后期低体温),肛温计监测。
-
血清/血浆分析(系统炎症):
- 炎症因子风暴: ELISA/MSD/Luminex检测TNF-α, IL-1β, IL-6, IL-10, IFN-γ等。
- 急性期蛋白: CRP, SAA水平升高。
- 生化指标: 肝酶(ALT/AST)、肾功能标志物(BUN/Cr)、乳酸(组织灌注)评估器官损伤。
-
局部组织/灌洗液分析(局部炎症):
- 组织病理学: H&E染色评估炎细胞浸润、组织水肿、坏死/损伤;特殊染色(如免疫组化IHC:F4/80, Ly6G/CD11b标记巨噬/中性粒)。
-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 总细胞/分类计数、蛋白浓度(血管通透性)、炎性因子检测(肺模型)。
- 关节液/滑膜组织: 类似分析(关节炎模型)。
-
免疫细胞流式分析:
- 脾脏、外周血、淋巴结、炎症局部组织细胞悬液。
- 分析免疫细胞亚群比例(如髓系来源抑制细胞MDSC扩增)、激活状态(MHC-II, CD86, CD80表达)、凋亡/坏死。
-
基因表达分析:
- qRT-PCR检测炎症局部或关键脏器(肝、肺、脾)中炎症因子(Tnf, Il1b, Il6)、趋化因子(Ccl2)、效应分子(Nos2, Ptgs2)的mRNA水平。
四、 核心应用价值与研究意义
- 炎症机制解码:
剖析TLR4信号网络、细胞因子级联、炎症消退调节的核心通路。 - 脓毒症研究基石:
模拟脓毒症病理生理(高炎症、免疫抑制、器官功能障碍),评估新型疗法。 - 药物研发关键平台:
- 抗炎药效评价: 快速初筛NSAIDs、生物制剂(如抗TNF-α抗体)、天然产物抗炎活性。
- 药代/药效关联分析: 研究药物在炎症状态下的分布代谢特性。
- 疾病模型基础:
作为构建更复杂疾病模型(如ALI/ARDS、关节炎、动脉粥样硬化、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重要起始步骤。 - 免疫调节研究:
探讨天然免疫与适应性免疫应答间的相互作用及免疫耐受机制。
五、 注意事项与优化策略
- 批次差异: LPS活性因来源、批次而异,需预实验标定每批效价。
- 个体/品系差异: 动物遗传背景显著影响LPS敏感性(如C3H/HeJ小鼠TLR4突变耐受LPS)。
- 内毒素污染: 试剂配制全程需使用无热原材料及耗材。
- 剂量精准探索: 特定研究目的需通过预实验确定最佳LPS剂量与时间点。
- 人道终点设定: 高剂量模型必须预设严格临床评分标准及时实施安乐死。
- 复合模型考量: 研究特定疾病(如脂肪肝、老龄相关炎症)时可结合高脂饮食、衰老小鼠等背景因素。
总结
LPS诱导小鼠炎症模型以其操作可控、表型明确、重现性好的特点,成为炎症机制研究与药物评价的金标准工具。通过精细设计给药方案(局部/系统、剂量、途径)并结合多维度表型分析,该模型可有效模拟临床炎症疾病的关键特征,为理解炎症、攻克炎症相关疾病提供不可替代的研究路径。
参考文献格式示例 (Vancouver Style):
- Raetz CR, Whitfield C. Lipopolysaccharide endotoxins. Annu Rev Biochem. 2002;71:635-700.
- Poltorak A, et al. Defective LPS signaling in C3H/HeJ and C57BL/10ScCr mice: mutations in Tlr4 gene. Science. 1998 Dec 11;282(5396):2085-8.
- Alexander C, Rietschel ET. Bacterial lipopolysaccharides and innate immunity. J Endotoxin Res. 2001;7(3):167-202.
- Fink MP. Animal models of sepsis. Virulence. 2014 Jan 1;5(1):143-53.
- Lewis AJ, Seymour CW, Rosengart MR. Current murine models of sepsis. Surg Infect (Larchmt). 2016 Dec;17(6):385-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