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白蛋白诱导大鼠急性Arthus反应模型建立与应用
摘要:
急性Arthus反应是经典的Ⅲ型超敏反应模型,其特征为局部免疫复合物沉积引发的剧烈炎症反应。本文详细阐述利用卵白蛋白(Ovalbumin, OVA)联合弗氏完全佐剂(CFA)免疫SD大鼠,并通过局部抗原攻击成功诱导急性Arthus反应的标准实验流程,涵盖模型建立、评价指标及理论机制。
一、引言
Ⅲ型超敏反应由可溶性抗原-抗体复合物(免疫复合物,IC)在血管壁或组织间隙沉积引发,激活补体系统,招募中性粒细胞,导致局部组织损伤。Arthus反应(1903年由Maurice Arthus发现)是该反应的经典动物模型,表现为抗原注射部位的红斑、水肿、出血和坏死。卵白蛋白(OVA)因其良好的免疫原性和易获得性,成为诱导该模型的常用抗原。
二、实验材料
- 实验动物: 健康成年Sprague Dawley (SD) 大鼠,雄性,体重180-220g,常规饲养。
- 抗原与佐剂:
- 卵白蛋白 (OVA):纯度≥98%。
- 弗氏完全佐剂 (CFA):含热灭活分枝杆菌。
- 主要试剂: 磷酸盐缓冲液 (PBS, pH 7.4),麻醉剂(如戊巴比妥钠),多聚甲醛固定液,石蜡包埋试剂,苏木素-伊红(H&E)染色试剂,伊文思蓝(Evans Blue)染料。
- 主要仪器: 微量注射器,电子天平,组织匀浆器,分光光度计,石蜡切片机,光学显微镜,游标卡尺。
三、实验方法
-
动物致敏:
- 将OVA溶解于PBS,终浓度为10 mg/mL。
- 取等体积OVA溶液与CFA充分乳化,形成油包水乳剂(滴入水中不扩散)。
- 大鼠背部皮下多点注射(通常4点),每点注射乳剂0.1 mL(含OVA 0.5 mg)。此为初次免疫。
-
加强免疫(可选,增强反应):
- 初次免疫后7-14天,可于背部另一区域皮下多点注射OVA/CFA乳剂(剂量同初次免疫或减半)进行加强。
-
局部抗原攻击(诱导Arthus反应):
- 初次免疫后14-21天(或加强免疫后7天),大鼠腹腔注射麻醉。
- 选择背部(避开致敏注射点)或足垫作为攻击部位。
- 将OVA溶解于PBS(浓度通常为5-20 mg/mL)。
- 使用微量注射器,在选定部位皮内注射OVA溶液50-100 μL(含OVA 0.25-2 mg)。同时设立对照组(仅注射等体积PBS)。
-
反应观察与评价:
- 临床表现: 攻击后1小时至数天内,定期观察注射部位的红斑、水肿、硬结、出血及坏死情况。
- 水肿程度定量:
- 足垫厚度: 攻击前及攻击后不同时间点(如2h, 4h, 6h, 24h),使用游标卡尺精确测量足垫厚度。水肿程度以攻击后厚度减去攻击前厚度表示。
- 背部皮肤: 攻击后预定时间点(如4-6h),处死动物,取攻击部位皮肤组织(直径约1cm),精确称重(湿重)。部分组织可于60°C烘箱干燥至恒重,称取干重。水肿程度以组织湿重/干重比值或单位面积湿重表示。
- 血管通透性测定(伊文思蓝渗出法):
- 抗原攻击前15-30分钟,大鼠尾静脉注射1%伊文思蓝溶液(溶于生理盐水),剂量为1 mL/100g体重。
- 攻击后预定时间点(如30min, 1h, 2h, 4h),处死动物。
- 取攻击部位皮肤组织(含注射中心),剪碎后浸泡于甲酰胺(Formamide)中(如1 mL/100mg组织),60°C水浴孵育24小时,萃取染料。
- 离心后取上清,用分光光度计在620nm波长处测定吸光度(OD值)。染料渗出量通过标准曲线计算,结果以微克染料/克组织表示。
- 组织病理学检查:
- 攻击后4-8小时(反应高峰),处死动物,取攻击部位皮肤及皮下组织。
- 组织块经4%多聚甲醛固定24小时以上,常规脱水、石蜡包埋。
- 切片(5μm厚度),进行H&E染色。
- 光学显微镜下观察:重点评估血管炎(血管壁纤维素样坏死、炎症细胞浸润)、中性粒细胞大量浸润、出血、水肿、组织坏死程度。
四、结果
- 临床表现: OVA攻击组大鼠在攻击后2-6小时内,注射部位迅速出现明显的红斑和肿胀。严重者可在6-24小时内出现紫绀、出血点甚至中心坏死灶。PBS对照组无明显变化。
- 水肿定量: OVA攻击组足垫厚度或背部皮肤湿重/干重比值在攻击后4-6小时达到峰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
- 血管通透性: OVA攻击组皮肤组织伊文思蓝渗出量在攻击后1-4小时显著升高,峰值通常在2-4小时,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
- 组织病理学: H&E染色显示OVA攻击部位真皮及皮下组织弥漫性重度水肿,小血管(小静脉、毛细血管)扩张充血,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聚集于血管壁及周围组织(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可见血管壁纤维素样坏死、红细胞外渗(出血)。严重病例可见表皮及真皮浅层坏死。PBS对照组仅见轻微或无炎症细胞浸润。
五、机制探讨
- 致敏阶段: 皮下注射OVA/CFA乳剂诱导机体产生高滴度的抗OVA IgG抗体(主要是IgG1, IgG2a/b)。
- 攻击阶段: 局部皮内注射大量可溶性OVA抗原。
- 免疫复合物形成与沉积: 注入的OVA抗原与血循环中弥散至局部的特异性IgG抗体结合,在注射部位的小血管壁形成可溶性抗原-抗体复合物(IC)。
- 补体激活: 沉积的IC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系统,产生过敏毒素(C3a, C5a)和趋化因子(C5a)。
- 炎症细胞募集与活化: C5a等强力趋化因子招募大量中性粒细胞至IC沉积部位。中性粒细胞试图吞噬IC,释放溶酶体酶(蛋白酶、胶原酶、弹性蛋白酶)、活性氧自由基(ROS)及炎性细胞因子(如TNF-α, IL-1β)。
- 组织损伤: 释放的酶和ROS直接破坏血管基底膜及周围结缔组织,导致血管通透性急剧增加(水肿、染料渗出)、血管壁损伤(坏死、出血)及周围组织损伤(坏死)。临床表现为红肿热痛及功能障碍。
六、模型应用
- Ⅲ型超敏反应机制研究: 深入探讨IC沉积、补体激活、中性粒细胞募集活化及组织损伤的具体分子机制。
- 抗炎药物筛选与评价: 测试新型抗炎药、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等对Arthus反应的干预效果,评价其对血管炎、水肿、中性粒细胞浸润等的抑制作用。
- 补体系统研究: 评估补体成分或抑制剂在Ⅲ型超敏反应中的作用。
- 药物安全性评价: 评估某些药物(如生物制剂)诱发Ⅲ型超敏反应的风险。
七、注意事项
- 动物福利与伦理: 实验方案必须经机构动物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操作过程遵循减少(Reduction)、优化(Refinement)、替代(Replacement)的“3R”原则。密切观察动物状态,出现严重反应(如大面积坏死、活动严重受限)应提前实施人道终点。
- 抗原攻击剂量与浓度: 需根据预实验结果优化,剂量过低反应弱,过高可能导致动物死亡或非特异性损伤。通常OVA剂量在0.25-2mg/只。
- 攻击部位选择: 足垫便于水肿测量,但操作需轻柔避免损伤;背部皮肤便于取材进行病理和渗出分析。
- 实验对照: 必须设立合适的对照组(PBS攻击或未致敏动物OVA攻击)。
- 时间点选择: 不同指标(临床表现、水肿、渗出、病理)的高峰时间不同,需根据研究目的确定取样时间。典型病理变化在攻击后4-8小时最显著。
- 操作规范: 注射、取材、称重、测量等操作需规范一致,避免人为误差。
- 人员防护: 处理CFA、麻醉剂、固定液等试剂时需做好个人防护(手套、口罩、防护眼镜)。
结论:
卵白蛋白联合弗氏完全佐剂致敏SD大鼠,并通过局部皮内注射OVA抗原成功诱导的急性Arthus反应模型,是研究Ⅲ型超敏反应发病机制、病理特征及筛选干预药物的经典、可靠且重现性良好的工具。该模型能清晰模拟由免疫复合物沉积介导的急性炎症过程,表现为特征性的血管炎、剧烈水肿、中性粒细胞浸润和组织损伤。严谨的实验设计和规范的操作是保证模型成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