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反应器连续收集检测:提升生物工艺的实时洞察力
在生物制药、生物燃料、食品工业等核心生物技术领域,生物反应器是细胞或微生物进行高效生产的核心设备。传统基于离线取样分析的监控方式存在显著局限性:
- 信息滞后: 采样、处理、分析耗时,无法反映实时动态。
- 采样扰动: 破坏无菌环境,干扰培养稳态。
- 数据稀疏: 有限的样本点导致关键过程信息丢失(如代谢转变点)。
- 操作风险: 增加污染风险和人员操作负担。
连续收集检测(Continuous Monitoring & Analytics) 技术应运而生,通过在生物反应器上集成原位(In-situ)传感器和旁线(At-line/On-line)分析仪,实现对培养参数的实时、自动、非侵入或微侵入式测量与分析,为精准过程控制提供数据基础。
核心监测参数与常用技术:
-
物理参数(原位传感为主):
- 温度: 电阻温度探测器(RTD)、热电偶。
- pH值: 可蒸汽灭菌的复合pH电极。
- 溶氧浓度(DO): 基于荧光猝灭原理的光学传感器(优于传统电化学Clark电极)。
- 罐压: 压力传感器。
- 搅拌转速: 磁力或霍尔效应传感器。
- 通气流量: 质量流量控制器(MFC)。
- 液位/体积: 称重、电容、压力差或超声波传感器。
- 泡沫水平: 电导率或光学探头。
-
化学与生物参数(需原位、旁线或在线分析):
- 细胞密度/生物量: 原位光学密度(OD)探头(散射光、透射光)、电容法(用于活细胞密度)、在线显微镜成像分析。
- 关键底物浓度(如葡萄糖、谷氨酰胺): 旁线自动取样器连接生化分析仪(酶电极、酶比色法)、流动注射分析(FIA)、在线拉曼光谱结合化学计量学模型。
- 代谢产物浓度(如乳酸、铵离子、产物): 旁线生化分析仪(酶法、离子选择电极)、高效液相色谱(HPLC/UPLC)、在线质谱(MS)、拉曼光谱。
- 关键气体浓度(如O2, CO2, 废气): 在线废气分析仪(质谱、红外气体分析)。
连续收集检测的核心技术与方式:
-
原位传感:
- 传感器直接浸入培养液中,无取样需求。
- 适用于物理参数和部分生物量/化学参数(如光学密度、pH、DO)。
- 关键是传感器的稳定性、抗污染能力、耐受灭菌能力(通常要求在线蒸汽灭菌SIP)以及长期校准漂移控制。
-
旁线分析:
- 通过无菌接口自动化、高频次地从生物反应器中取出微量样品(通常经预处理如过滤、稀释)。
- 样品被自动输送到反应器附近的分析仪器进行快速测量(通常在几分钟到十几分钟内完成)。
- 典型应用:生化分析仪测量葡萄糖/乳酸/谷氨酰胺/铵离子等、细胞计数仪(如台盼蓝染色)、流式细胞仪(复杂细胞状态分析)。
-
在线分析:
- 分析仪器直接整合到生物反应器管路系统中,实现真正的“实时”或“近实时”分析(秒级到分钟级)。
- 示例:在线拉曼光谱仪(通过浸入式探头或流通池)、在线质谱仪(测量废气或液体样品)、在线介电谱(活细胞密度)。
- 通常投资和维护成本较高,但提供最及时的数据流。
应用价值与优势:
- 实时过程监控与优化: 即时掌握细胞生长、代谢状态和产物生成动态,及时调整补料策略、pH、DO等关键参数,优化产量和产品质量。
- 提高过程一致性与稳健性: 减少批次间差异,确保生产工艺稳定可靠,降低失败风险。
- 实现先进过程控制(APC):
- 前馈控制: 基于关键底物消耗速率预测未来需求,提前调整补料。
- 反馈控制: 根据实时测量值(如DO、pH)自动调节相应输入(如通气量、搅拌速率、酸碱泵)。
- 基于模型的控制(MBC): 利用过程模型和实时数据进行更复杂、更精准的优化控制(如最大化比生长速率或产物生成速率)。
- 缩短工艺开发周期: 快速获取丰富的过程数据,加速培养基优化、工艺参数筛选和规模放大研究。
- 支持质量源于设计(QbD): 深入理解关键工艺参数(CPP)与关键质量属性(CQA)的动态关联,建立更科学有效的设计空间(Design Space)。
- 降低污染风险与人力成本: 大幅减少人工干预和离线采样频率。
- 促进连续生物工艺(Continuous Bioprocessing): 连续收集检测是实现稳定的灌注培养(Perfusion)或连续流发酵的关键支撑技术,确保系统长期运行在稳态。
挑战与未来方向:
- 传感器与探头的可靠性: 长期运行下的漂移、污染(生物膜)、失效问题仍是瓶颈,需要更坚固、自清洁、自校准的传感技术。
- 数据分析复杂性: 海量实时数据需要强大的数据处理、滤波、特征提取、统计过程控制(SPC)和机器学习/人工智能(ML/AI)模型进行有效解读和决策支持。
- 多参数集成与数据融合: 如何将不同来源(原位、旁线、在线)、不同频率、不同精度的数据进行有效融合,构建全面的过程状态“数字孪生”。
- 复杂生物参数的实时测量: 如细胞活力分布、关键蛋白产物质量属性(糖基化、聚集状态)等的在线/旁线快速分析技术仍需突破。
- 成本与法规接受度: 部分先进检测技术(如在线拉曼、质谱)成本和复杂性较高,其验证和在GMP生产环境中的广泛应用还需时间。
总结:
生物反应器的连续收集检测是现代生物工艺迈向智能化、自动化和连续化的基石。通过实时获取丰富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参数信息,它为深入理解生物过程、实现精准控制和优化、确保产品质量一致性和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了强大动力。尽管面临技术可靠性和数据分析等方面的挑战,随着传感技术、自动化和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连续收集检测必将成为未来生物制造过程监控的标准配置,推动整个生物技术产业向更高水平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