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质组学提取检测

发布时间:2025-07-25 08:24:13 阅读量:1 作者:生物检测中心

脂质组学提取与检测技术详解

一、脂质组学概述
脂质组学是系统研究生物体内所有脂质分子的结构、功能、相互作用及动态变化的学科,作为代谢组学的重要分支,在疾病机制研究、生物标志物发现、药物研发及营养学等领域具有核心价值。其技术流程主要包括样本制备、脂质提取、分离检测及数据分析四大环节。


二、样本前处理关键技术

  1. 样本采集与保存

    • 快速处理: 血液、组织等样本需快速采集(如冰上操作),立即分装。
    • 低温保存: -80℃长期保存,避免反复冻融(<3次)。
    • 抑制剂添加: 血液/血浆样本添加酶抑制剂(如EDTA、氟化钠等)阻断脂质降解。
  2. 样本预处理

    • 均质化: 组织样本需液氮研磨或匀浆器破碎细胞。
    • 细胞裂解: 培养细胞常用液氮冻融或裂解缓冲液处理。
    • 水分控制: 精确称重湿重样本,冻干样本需记录干重用于后续定量校正。
 

三、脂质提取方法

脂质提取需满足高回收率、广覆盖性及最小化降解的核心要求:

  1. 经典方法

    • Folch法 (氯仿:甲醇=2:1): 适用性广,添加水或盐溶液实现相分离,需严格溶剂比例控制。
    • Bligh-Dyer法 (氯仿:甲醇=1:2 初始): 适于含水量高样本,需优化体积比防止单相形成。
    • MTBE法 (甲基叔丁基醚:甲醇): 优势在于:
      • 上层脂质相更易转移,减少损失。
      • 蛋白质沉淀于下层界面利于去除。
      • 毒性较氯仿低。
      • 操作流程:样本 + MTBE/甲醇/水混合 → 离心 → 收集上层脂质相。
  2. 固相萃取 (SPE)

    • 原理: 利用吸附剂选择性保留不同极性脂质。
    • 应用: 复杂样本脂质分级(如分离磷脂、甘油酯、鞘脂等),去除盐分及强极性杂质。
    • 常用柱: C18反相柱、硅胶柱、离子交换柱等,梯度洗脱实现精细分离。
  3. 注意事项

    • 抗氧化剂: 全程添加BHT (0.01%) 或丁基羟基甲苯等抑制脂质氧化。
    • 低温操作: 尽可能在冰上或4℃环境进行。
    • 惰性环境: 关键步骤通氮气或氩气隔绝氧气。
    • 避光: 防止光敏性脂质降解。
    • 溶剂纯度: 使用LC/MS级高纯度溶剂,避免杂质干扰。
 

四、脂质检测核心技术

  1.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 (LC-MS/MS)

    • 主流平台: 高分辨质谱(如Q-TOF, Orbitrap)与三重四极杆质谱(QQQ)。
    • 分离模式:
      • 反相色谱 (RPLC): 基于疏水性分离非极性/中等极性脂质(甘油酯、鞘脂等)。C8/C18柱,水-有机相梯度。
      • 亲水相互作用色谱 (HILIC): 基于极性分离极性脂质(磷脂、神经节苷脂)。酰胺基/硅胶柱,高乙腈起始梯度。
      • 超临界流体色谱 (SFC): 分离速度快、分辨率高,特别适于脂质异构体分析。
    • 质谱模式:
      • 数据依赖采集 (DDA): 全扫描发现未知脂质,触发二级碎裂鉴定。
      • 数据非依赖采集 (DIA): 同时碎裂所有离子,无遗漏获取碎裂图谱。
      • 多重反应监测 (MRM): 三重四极杆专属通道,靶向定量灵敏度高。
    • 离子化方式:
      • 电喷雾电离 (ESI): 最常用,适合极性分子,正/负离子模式覆盖不同脂类。
      • 大气压化学电离 (APCI): 更适弱极性脂质(胆固醇酯)。
  2. 直接进样质谱 (Shotgun MS)

    • 特点: 脂质提取物不经色谱分离直接注入质谱。
    • 优势: 分析速度快,通量高,适合大样本初筛。
    • 局限: 存在离子抑制效应(复杂基质干扰),异构体难分辨。
    • 改进策略: 结合前级分离(如薄层色谱)或采用纳米ESI源降低离子抑制。
  3. 成像质谱技术 (MSI)

    • 原理: 直接在组织切片表面进行质谱扫描,生成脂质空间分布图。
    • 技术: MALDI-MSI、DESI-MSI等。
    • 应用: 揭示脂质在肿瘤异质性、神经解剖等研究中的原位信息。
 

五、数据分析与质量控制

  1. 数据处理流程

    • 原始数据转换 → 峰提取/对齐 → 脂质鉴定(基于精确质量、同位素分布、碎片离子匹配数据库) → 相对/绝对定量 → 统计分析(差异分析、聚类、通路富集)。
  2. 脂质鉴定数据库

    • LIPID MAPS, SwissLipids, LipidBlast等提供脂质结构、质谱信息。
  3. 严格质量控制 (QC)

    • 系统稳定性QC: 空白溶剂、QC样本(混合样本)贯穿整个分析批次。
    • 过程QC: 同位素内标(稳定同位素标记脂质)监测提取效率及基质效应。
    • 样本QC: 质控图监控保留时间偏移、峰强度/面积稳定性等。
    • 评估指标: 峰强度RSD(通常要求<30%),主成分分析中QC样本紧密聚集。
  4. 定量策略

    • 相对定量: 基于峰面积/强度比值比较差异。
    • 绝对定量: 依赖同位素内标(SIL-IS)绘制标准曲线,实现浓度测定。
  5. 批次效应校正

    • 合理设计样本分析顺序(随机化),采用QC样本、统计模型(如ComBat)校正分析批次间差异。
 

六、总结

脂质组学研究依赖于精准、高效的样本前处理、提取方法与高灵敏度、高分辨率的检测平台(尤其是LC-MS/MS)。MTBE等改良提取法提升了通量与安全性;RPLC与HILIC互补实现了极性跨度广泛的脂质覆盖;高分辨质谱推动深度脂质鉴定;严格的QC体系与标准化操作是保证数据可靠性的基石。随着分离技术、质谱硬件及生物信息学的持续突破,脂质组学将在精准医学和基础研究中展现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示例性):

  1. Folch, J., et al. (1957). J Biol Chem.
  2. Matyash, V., et al. (2008). J Lipid Res. (MTBE法)
  3. Bligh, E.G., & Dyer, W.J. (1959). Can J Biochem Physiol.
  4. Han, X., & Gross, R.W. (2005). Mass Spectrom Rev. (Shotgun MS)
  5. Liebisch, G., et al. (2019). Nat Rev Endocrinol. (脂质组学标准化)
  6. Köfeler, H.C., et al. (2021). Nat Methods. (高分辨率脂质组学)
 

请注意:此文章仅聚焦于技术原理与方法学,不涉及任何特定实验室设备或试剂供应商信息。具体实验方案需根据样本类型和研究目标进行优化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