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光散射粒径检测

发布时间:2025-07-25 08:20:39 阅读量:1 作者:生物检测中心

动态光散射粒径检测:原理、应用与关键技术

动态光散射(Dynamic Light Scattering, DLS),又称光子相关光谱(Photon Correlation Spectroscopy, PCS)或准弹性光散射(Quasi-Elastic Light Scattering, QELS),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纳米至亚微米尺度(典型范围约1纳米至几微米)颗粒或分子在溶液中粒径及粒径分布表征的快速、无损分析技术。

核心原理:布朗运动与光强波动

DLS技术的基础在于检测悬浮液中微小粒子持续的、随机的布朗运动(由溶剂分子热碰撞驱动)。当一束单色相干激光(通常为激光)照射到样品上时,运动中的粒子会使散射光发生多普勒频移,导致散射光强度随时间发生随机涨落(波动)。

  • 核心关联: 粒子运动速度与其尺寸直接相关。小粒子运动速度快,散射光强度波动频率高(变化快);大粒子运动速度慢,散射光强度波动频率低(变化慢)。
  • 关键测量: DLS仪器通过高灵敏度的光电探测器(如光电倍增管PMT或雪崩光电二极管APD)在固定散射角(最常见为90°或173°(背散射))连续记录散射光强度随时间的变化。
  • 数据分析 - 自相关函数: 记录到的散射光强随时间变化的光强信号(光强-时间曲线)通过数学方法(自相关函数分析)进行处理。自相关函数描述了光强信号在时间上的相似程度,其衰减速度直接反映了粒子扩散的快慢:
    • 快衰减: 对应小粒子(扩散快)。
    • 慢衰减: 对应大粒子(扩散慢)。
 

仪器基本构成

  1. 光源: 单色性好的稳定激光器(如He-Ne激光器,波长632.8 nm,或半导体激光器)。
  2. 样品池: 盛放待测液体样品的比色皿。
  3. 光学系统: 包括透镜、光阑等,用于聚焦入射光和收集散射光。
  4. 探测器: 高灵敏度光电探测器,将散射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
  5. 相关器: 核心电子部件,实时计算散射光强的自相关函数。
  6. 计算机与软件: 控制仪器运行,采集相关函数数据,进行模型拟合计算粒径分布,并显示结果。
 

获取的信息

  1. 流体力学直径: DLS测量得到的是颗粒在溶液中运动的等效球体直径,称为流体力学直径(Hydrodynamic Diameter, Dh)。它包含了颗粒内核、表面吸附层(如表面活性剂、聚合物)、溶剂化层等所有影响其在溶液中扩散运动的因素。
  2. 平均粒径: 通常报告为Z-Average直径(基于光强分布计算的平均尺寸,对较大粒子更敏感)或多分散指数(PDI)值。
  3. 多分散指数: 粒径分布宽度的量度。PDI值接近0表示单分散性好(粒径分布窄),值越大表示多分散性越强(粒径分布越宽)。
  4. 粒径分布(可选): 通过特定的数学算法(如累积量分析法、CONTIN算法、NNLS算法等),软件可以从自相关函数中反演出颗粒的粒径分布信息(基于光强、体积或数量)。
 

典型应用场景

  • 纳米材料表征: 金属纳米颗粒、量子点、脂质体、聚合物胶束、二氧化硅颗粒等纳米材料的粒径与分散性分析。
  • 生物分子研究: 蛋白质、多肽、病毒、疫苗颗粒、核酸(DNA/RNA)的分子量估算(需结合斯托克斯-爱因斯坦方程和标准曲线)和聚集状态监测。
  • 药物研发与质量控制: 脂质纳米粒(LNPs)、微乳、纳米乳、脂质体药物等递送系统的粒径控制与稳定性评估(如聚集、絮凝)。
  • 胶体化学: 胶体分散体系的稳定性研究、絮凝/聚集动力学监测。
  • 表面化学: 研究分子在颗粒表面的吸附行为(吸附层厚度影响Dh)。
  • 高分子科学: 聚合物分子量分布(需结合其他技术)、胶束形成、聚合反应监测。
  • 食品、化妆品工业: 乳液、悬浮液等产品中微粒的粒径分析。
 

技术特点与优势

  • 快速: 一次测量通常只需几十秒到几分钟。
  • 无损: 样品测量后通常可回收。
  • 高灵敏度: 可检测极低浓度样品(微克/毫升级别甚至更低)。
  • 测量范围广: 覆盖纳米至亚微米尺度(约1 nm - 10 μm,实际范围受仪器和样品限制)。
  • 可测粒径分布: 提供平均粒径及分布宽度的信息。
  • 溶液中测量: 反映颗粒在接近真实应用环境(溶液)中的状态。
  • 无需校准: 基于基本原理,理论上无需粒径标准物校准(但实际应用中标准物可用于验证仪器性能)。
  • 可扩展性: 结合电泳光散射(ELS)技术可测量Zeta电位。
 

重要注意事项与局限性

  1. 样品要求: 样品必须能稳定分散在溶剂中,避免明显沉降或聚集。高浓度样品会导致多重散射,影响结果准确性(需稀释至合适浓度)。样品需洁净,避免灰尘等大颗粒污染。
  2. 流体力学直径: 测量的Dh是等效球直径,非几何尺寸。形状不规则或具有多孔/溶胀结构的颗粒,其Dh与几何尺寸可能存在差异。
  3. 多分散性挑战: 对于高度多分散的样品(特别是同时存在极小和极大颗粒时),DLS反演出的粒径分布可能不够准确或存在模糊性。平均粒径(Z-Average)对样品中少量的大颗粒非常敏感。
  4. 小颗粒检测: 当样品中存在少量大颗粒(聚集体或污染物)时,它们对散射光的贡献会远大于小颗粒,可能掩盖小颗粒的信号,导致测得的平均粒径偏大。
  5. 绝对分子量: 对于生物大分子,DLS测得的Dh需结合粘度等参数并依赖标准曲线才能估算分子量,不如静态光散射(SLS)直接。
  6. 光学参数: 需要准确输入溶剂的折射率(RI)和粘度(η),以及颗粒的折射率(对于复杂分布,使用平均值)。
 

与激光衍射(LD)的区别

DLS和LD(激光衍射)都是光散射技术,但原理和应用范围不同:

  • 原理: DLS基于光强波动(时域)分析布朗运动速度;LD基于散射角分布(空域)分析衍射/折射/反射光的空间分布。
  • 尺寸范围: DLS擅长纳米至亚微米(1 nm - ~3 μm);LD擅长亚微米至毫米(~0.1 μm - 3000 μm)。
  • 报告粒径: DLS报告流体力学直径(Dh);LD报告体积等效直径(基于米氏理论)
  • 对运动敏感: DLS对粒子运动敏感;LD对粒子静止状态下的散射角敏感。
  • 浓度: DLS通常需要较低浓度以避免多重散射;LD可处理较高浓度。
 

拓展:Zeta电位测量(电泳光散射ELS)

DLS仪器常配备Zeta电位测量功能。原理是在样品池两端施加电场,使带电粒子发生电泳运动(迁移),DLS技术通过分析此时散射光频率的微小偏移(多普勒频移)来测量粒子的电泳迁移率,进而计算出Zeta电位。Zeta电位是表征胶体分散体系稳定性的关键参数。

总结

动态光散射(DLS)是一种功能强大、应用广泛的纳米颗粒和生物分子表征技术。它通过分析溶液中粒子布朗运动引起的散射光波动,能够快速、无损地提供颗粒的流体力学直径、粒径分布和多分散性等关键信息。理解其基本原理、优势、局限性以及关键的样品制备和测量注意事项,对于正确应用该技术获得可靠数据至关重要。DLS在纳米科技、生物医药、材料科学和胶体化学等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