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实分泌外泌体采集检测

发布时间:2025-07-25 08:05:07 阅读量:1 作者:生物检测中心

果实分泌外泌体:从采集到检测的完整技术解析

果实不仅是重要的食物来源,其分泌的外泌体样纳米颗粒(Extracellular Vesicle-like Nanoparticles, ELNs)近年来成为生命科学与农业技术交叉领域的研究热点。这些纳米级囊泡携带蛋白质、脂质、核酸(如miRNA、mRNA)等活性分子,在果实自身生理调控、种间通讯以及作为新型生物活性载体等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以下是对果实外泌体采集与检测的完整技术概述:

一、 认识果实外泌体

  • 来源与特征: 主要来源于果实的细胞外液(如汁液、组织间隙液)。它们是由细胞内膜系统(如多囊泡体)出芽形成,直径通常在30-150纳米,具有典型的脂质双分子层膜结构。
  • 组成与功能: 携带母细胞的特定“分子货物”,包括:
    • 蛋白质: 膜蛋白、细胞骨架蛋白、代谢酶、信号分子、胁迫响应蛋白等。
    • 脂质: 磷脂、鞘脂、胆固醇等,构成囊泡膜并具有生物活性。
    • 核酸: miRNA、siRNA、mRNA、lncRNA等,具有跨物种调控基因表达的潜力(如影响肠道菌群或宿主细胞)。
    • 代谢物: 小分子化合物。
  • 潜在应用:
    • 新型功能性食品/保健品成分: 作为天然、高效的活性物质递送系统。
    • 农业生物刺激素: 调控植物生长、增强抗逆性(抗旱、抗病)。
    • 药物递送载体: 利用其天然来源、生物相容性好、低免疫原性、跨越生物屏障能力强的优势。
    • 生物标志物: 用于果实品质鉴定、成熟度监测、病害早期预警。
 

二、 果实外泌体采集技术

目标是尽可能纯净、完整地分离果实分泌的外泌体,去除共沉淀的杂质(如游离蛋白、脂蛋白、果胶、多糖、破碎细胞器、大颗粒碎片)。

  1. 样品前处理:

    • 果实选择与处理: 选择新鲜、成熟度一致、无病害的果实。清洗表面污垢。去皮、去核(若需要)。
    • 初始提取液获取:
      • 挤汁/离心粗提: 将果肉切块、研磨或用压榨器取汁。离心去除大颗粒组织碎片和细胞碎片。
      • 组织浸提: 将果肉匀浆在缓冲液中(常用PBS或Tris-HCl,含蛋白酶抑制剂),离心去除大颗粒物。
  2. 主要分离纯化方法:

    • 差速离心法:
      • 原理:利用不同沉降速率分离不同大小的颗粒。
      • 步骤:
        1. 低速离心去除大颗粒细胞碎片。
        2. 高速离心沉淀大囊泡或杂质。
        3. 超速离心: 核心步骤。对上清进行长时间高速离心,沉淀外泌体。
      • 优点:原理简单,无需特殊试剂。
      • 缺点:纯度较低(易共沉淀杂质如蛋白聚集体)、回收率可能不高、操作繁琐耗时、可能损伤囊泡结构(高速剪切力)。
    • 尺寸排阻色谱法:
      • 原理:基于颗粒大小在凝胶色谱柱中进行分离,大分子先流出,小分子(含外泌体)后流出。
      • 优点:温和分离,对囊泡损伤小,分离纯度较高(尤其对可溶性蛋白去除效果好)。
      • 缺点:样品处理量有限,分离时间较长,需要专用设备。
    • 聚合物沉淀法:
      • 原理:利用聚合物(如聚乙二醇PEG)改变溶液溶解度,使外泌体共沉淀。
      • 优点:操作简单快速,无需超速离心机,成本较低,可处理较大量样品。
      • 缺点:杂质共沉淀严重(尤其蛋白、多糖),沉淀中聚合物残留会影响下游分析或应用,需进一步纯化(如离心、过滤、SEC)。
    • 切向流过滤法:
      • 原理:利用不同孔径的膜进行连续过滤和循环浓缩,截留目标大小的颗粒。
      • 优点:温和浓缩,可处理大体积样品,易于线性放大。
      • 缺点:初始设备投入较高,膜表面吸附可能造成损失或污染。
    • 免疫亲和捕获法:
      • 原理:利用外泌体表面特异性抗原标志物(如果实特有或保守的膜蛋白),通过偶联抗体的磁珠或层析柱进行富集。
      • 优点:特异性高,可获得高纯度亚群。
      • 缺点:依赖已知且有效的标志物抗体,成本高,通量低,可能存在非特异性结合。
    • 组合策略:
    • 实际应用中常采用多种方法组合以提高纯度和回收率,例如:
      • 差速离心 + 尺寸排阻色谱
      • 聚合物沉淀 + 尺寸排阻色谱
      • 切向流过滤 + 尺寸排阻色谱/超速离心
  3. 纯化后处理:

    • 浓缩: 超滤离心管、真空浓缩等。
    • 缓冲液置换: 将外泌体重悬在适合下游应用的缓冲液中(如无菌PBS)。
    • 除菌: 无菌过滤。
 

三、 果实外泌体检测与表征

分离获得样品后,必须进行严格表征以确保其确是目标外泌体,并了解其基本特性。

  1. 粒径分布与浓度分析:
    • 纳米颗粒追踪分析: 目前最常用技术。利用激光散射和布朗运动视频追踪技术,直接测量溶液中单个颗粒的粒径和浓度。得到粒径分布图(峰值为~100nm)和颗粒浓度。
    • 动态光散射: 测量溶液中颗粒的平均粒径和分散度(PDI)。结果受大颗粒和聚集物影响较大,分辨率低于NTA。
  2. 形态学观察:
    • 透射电子显微镜: 提供高分辨率的外泌体形态图像(典型茶托状或杯状),是确认形态的金标准。需负染(磷钨酸、醋酸铀)或冷冻电镜技术。
  3. 标志物蛋白检测:
    • 蛋白质免疫印迹: 检测外泌体经典跨膜蛋白或胞质蛋白的存在(尽管植物特异性标志物仍在研究中)。
    • 流式细胞术: 将外泌体结合到乳胶微球上或使用特定仪器直接检测,通过荧光标记抗体检测表面标志物。
  4. 特异性标志物探索与验证:
    • 鉴于植物外泌体标志物研究仍在深入,常需结合质谱等手段寻找并验证特定果实来源外泌体的特征性蛋白。
  5. 内容物分析:
    • 蛋白质组学: LC-MS/MS分析总蛋白谱,揭示功能信息。
    • 小RNA测序: 分析携带的miRNA、siRNA等小RNA种类和丰度。
    • 脂质组学: 分析脂质组成特征。
    • 代谢组学: 分析小分子代谢物。
  6. 纯度评估:
    • 蛋白质浓度测定: 使用BCA或Bradford法检测样品中总蛋白含量。外泌体制品中蛋白含量应远低于其粒子浓度对应的理论值(低蛋白/粒子比是高纯度的重要指标)。
    • 负染电镜/冷冻电镜: 直接观察样品中是否存在非囊泡结构的杂质。
 

四、 核心挑战与未来发展

  • 纯度难题: 果实成分复杂(高糖、高果胶、高游离蛋白),有效去除杂质是最大挑战。需优化或开发新的提取纯化方法。
  • 标志物缺失: 缺乏公认、普适性强的植物外泌体标志物,影响特异性分离与鉴定。
  • 标准化困难: 不同果实种类、成熟度、取样部位、提取方法导致结果差异大,亟需建立标准化流程。
  • 功能机制研究: 对果实外泌体在体内外的吸收、转运、分子作用机制了解尚浅。
 

结语

果实分泌的外泌体代表了一个充满机遇的新兴研究领域。尽管在高效、高纯度采集和精确检测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但随着分离纯化技术的不断革新(如微流控芯片、新型亲和配体)、多组学分析技术的深度应用以及特异性标志物的持续发掘,果实外泌体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必将迎来广阔前景。深入研究这些天然纳米信使,将为开发下一代健康食品、农用生物制剂和先进药物递送系统开辟崭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