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奶外泌体分离检测

发布时间:2025-07-25 07:41:41 阅读量:1 作者:生物检测中心

牛奶外泌体分离与检测技术流程

牛奶外泌体是牛乳腺上皮细胞分泌的纳米级囊泡(30-150 nm),富含蛋白质、核酸、脂质等功能性分子。其在营养传递、免疫调节及疾病诊断方面具有重要研究价值。以下为标准化分离与检测流程:


一、样品前处理

  1. 原料乳采集:无菌采集生鲜牛乳,4℃运输。
  2. 脱脂处理
    • 3,000 ×g 离心 30 min(4℃)
    • 去除上层脂肪层及底层细胞碎片
    • 保留中层脱脂乳
  3. 去除酪蛋白
    • 添加乙酸钠缓冲液(pH 4.5)沉淀酪蛋白
    • 12,000 ×g 离心 40 min(4℃)
    • 收集乳清上清液,0.22 μm 滤膜过滤
 

二、外泌体分离(核心方法)

方案A:差速超速离心法(金标准)

  1. 初步澄清:10,000 ×g 离心 45 min(4℃),去除大颗粒
  2. 超速离心富集
    • 100,000 ×g 超速离心 70 min(4℃)
    • PBS重悬沉淀
    • 重复离心 100,000 ×g × 70 min
  3. 沉淀保存:PBS重悬沉淀,-80℃保存
 

方案B:尺寸排阻色谱法(高纯度)

  1. 预处理乳清过SEC色谱柱(如Sepharose CL-4B)
  2. 收集含外泌体组分(依据洗脱时间/体积)
  3. PBS透析或超速离心浓缩
 

三、外泌体鉴定与表征

1. 形态学分析

  • 透射电镜(TEM):2%磷钨酸负染,观察典型杯状结构
  • 纳米粒子追踪分析(NTA):定量粒径分布(峰值应为80-120 nm)
 

2. 蛋白质标志物检测

  • Western Blot
    • 阳性标志物:CD63、CD81、TSG101、Alix
    • 牛奶特异性标志物:乳脂肪球膜蛋白(MFG-E8)
    • 阴性对照:Calnexin(胞质蛋白)
  • 质谱分析:全蛋白质组鉴定
 

3. 浓度与纯度评估

  • BCA法/Bradford法:测定总蛋白浓度
  • A280/A260比值:评估核酸污染(理想值>1.0)
 

四、质量控制要点

  1. 避免杂蛋白污染:超离前彻底去除酪蛋白
  2. 防止聚合体形成:分离过程添加蛋白酶抑制剂
  3. 低温操作:全程4℃维持囊泡完整性
  4. 多次PBS清洗:降低乳糖/盐分残留
 

五、核心应用方向

研究领域 应用价值
营养载体开发 包封活性物质,提升生物利用率
疾病标志物筛查 检测乳源致病微生物或宿主炎症因子
婴幼儿免疫调节 研究外泌体miRNA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乳品加工适应性 评估热处理对囊泡活性的影响

技术挑战与展望

  • 标准化瓶颈:急需建立跨平台分离鉴定标准
  • 功能机制研究:需结合动物模型验证递送路径
  • 规模化生产:开发低成本、高回收率的分离技术
  • 安全性评估:完善外泌体剂量效应数据库
 

该技术体系为乳源外泌体研究提供基础框架,推动其在食品科学、预防医学及生物载体领域的应用突破。未来研究需着重关注外泌体异质性解析及其跨物种调控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