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缩脲法蛋白定量检测技术详解
一、方法原理
双缩脲法(Biuret Method)是一种基于蛋白质肽键结构的经典比色定量分析技术。其核心原理是:
- 肽键反应: 在强碱性环境(通常由氢氧化钠提供)中,蛋白质分子中的多个肽键(-CO-NH-)能与二价铜离子(Cu²⁺)发生特异性络合反应。
- 紫色复合物形成: 该络合反应生成一种稳定的、在可见光区有强烈吸收的紫红色络合物(最大吸收波长通常在540-560 nm附近)。
- 定量基础: 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通常为1-10 mg/mL蛋白质),生成的紫红色络合物的浓度(即其吸光度)与参与反应的蛋白质浓度成正比。通过测定反应液在特定波长(如540 nm或550 nm)下的吸光度,并与已知浓度的标准蛋白质溶液进行比较,即可计算出待测样品中的蛋白质含量。
二、主要特点与适用范围
- 优点:
- 操作简便快捷: 反应迅速,操作步骤相对简单,易于掌握。
- 稳定性好: 形成的紫红色络合物颜色稳定,不易受时间影响(通常在反应后30分钟内保持稳定)。
- 干扰相对较少: 对蛋白质种类的特异性要求不高,不同蛋白质(只要含有两个或以上肽键)产生的颜色强度相似度较好,尤其适用于混合蛋白质样品的测定。
- 试剂成本低: 所用试剂均为常见化学品,成本低廉。
- 缺点:
- 灵敏度较低: 检测下限通常在毫克每毫升(mg/mL)级别,远低于BCA法或Lowry法(微克每毫升级别),不适用于低浓度蛋白质样品。
- 特异性限制: 虽然对蛋白质种类特异性不高,但任何能与Cu²⁺在碱性条件下产生类似颜色反应的物质(如某些含氮化合物、某些缓冲液成分)都可能构成干扰。
- 线性范围有限: 最佳线性范围通常为1-10 mg/mL,超出此范围需稀释或浓缩样品。
- 适用范围:
- 适用于相对高浓度(mg/mL级)蛋白质溶液的快速定量分析。
- 常用于血清、组织匀浆液、蛋白质纯化过程中的粗提液等样品的蛋白质含量测定。
- 特别适合于对灵敏度要求不高,但需要快速、稳定、低成本检测的场景。
三、试剂配制(重要提示:使用分析纯试剂与去离子水)
- 双缩脲试剂(核心试剂):
- 组分:
- 硫酸铜(CuSO₄·5H₂O):1.50 g
- 酒石酸钾钠(KNaC₄H₄O₆·4H₂O):6.00 g (作为络合剂稳定铜离子,防止氢氧化铜沉淀)
- 碘化钾(KI):0.50 g (可选,有助于防止二价铜的自发还原)
- 氢氧化钠(NaOH):10.00 g (提供强碱性环境)
- 去离子水:定容至500 mL
- 配制步骤:
- 将硫酸铜、酒石酸钾钠和碘化钾(若使用)溶解于约200 mL去离子水中。
- 在另一容器中,将氢氧化钠溶解于约200 mL去离子水中。
- 在搅拌下,将氢氧化钠溶液缓慢倒入硫酸铜-酒石酸钾钠溶液中。
- 用去离子水定容至500 mL,混合均匀。
- 储存于聚乙烯塑料瓶中(避免与玻璃反应),室温避光保存。此溶液应为深蓝色。若出现沉淀或颜色变化应重新配制。
- 组分:
- 蛋白质标准溶液:
- 常用牛血清白蛋白(BSA)或酪蛋白。
- 精确称取适量标准蛋白,溶解于合适的缓冲液(如生理盐水或样品缓冲液)中,配制成浓度精确的储备液(如10 mg/mL)。
- 临用前用相同缓冲液稀释,制备一系列已知浓度的标准工作液(例如:0, 2, 4, 6, 8, 10 mg/mL)。
- 待测样品溶液:
- 样品需溶解或稀释在适当的缓冲液中(与标准品所用缓冲液一致)。
- 样品的预估蛋白浓度应调整到标准曲线的线性范围内(1-10 mg/mL),通常需要预实验确定稀释倍数。
四、操作步骤(示例)
- 设置反应管: 取一系列洁净干燥的试管(如10 mL或15 mL规格),按以下分组标记:
- 空白管 (Blank): 标准曲线零点。
- 标准管 (Standard): 一系列不同浓度的标准蛋白溶液。
- 样品管 (Sample): 待测样品溶液。
- 加液:
- 向空白管中加入与标准品/样品所用缓冲液等体积的缓冲液(通常0.5 mL或1.0 mL)。
- 向各标准管中加入相应浓度的标准蛋白工作液(体积与空白管缓冲液体积相同)。
- 向各样品管中加入待测样品溶液(体积与空白管缓冲液体积相同)。
- 加入双缩脲试剂:
- 向每支试管(包括空白管)中加入4倍体积的双缩脲试剂(例如,若样品/标准液体积为1 mL,则加入4 mL双缩脲试剂)。
- 关键: 确保所有管中加入的试剂体积一致。
- 混匀与反应:
- 立即充分混匀各管内容物(可用涡旋振荡器或反复倒置)。
- 室温下(20-25°C)静置反应30分钟。颜色应在5-10分钟内达到稳定,30分钟是常用的充分反应时间。
- 比色测定:
- 将反应液倒入比色皿中(确保比色皿洁净透明)。
- 使用可见光分光光度计,在540 nm或550 nm波长下测定各管的吸光度(A)。
- 调零: 用空白管反应液(即缓冲液+双缩脲试剂)作为参比调零。
五、数据处理与结果计算
- 绘制标准曲线:
- 以标准蛋白溶液的浓度(mg/mL)为横坐标(X轴)。
- 以对应的吸光度值(A)为纵坐标(Y轴)。
- 在坐标纸上描点,绘制标准曲线。理想情况下,各点应近似成一条直线(线性关系)。可使用最小二乘法进行线性回归,得到标准曲线方程:
A = k * C + b
,其中A
为吸光度,C
为浓度(mg/mL),k
为斜率,b
为截距。
- 计算样品蛋白浓度:
- 根据测得的样品管吸光度(A_sample),代入标准曲线方程中计算浓度(C_sample)。
- 公式:
C_sample = (A_sample - b) / k
- 考虑稀释因素: 如果待测样品在检测前进行了稀释,则最终蛋白浓度需乘以相应的稀释倍数(D)。
- 最终浓度 = C_sample * D (mg/mL)
- 报告单位: 结果通常以毫克每毫升(mg/mL)或根据后续需求换算(如微克/微升 μg/μL,或总量 mg)。
六、关键注意事项与常见问题
- 试剂质量与稳定性: 使用高纯度试剂和去离子水。双缩脲试剂应新鲜配制(或确认未变质)且避光保存。变质的试剂(如出现沉淀或颜色异常)会导致结果不准确。
- 反应体积比: 严格保持样品/标准液体积与双缩脲试剂体积的比例(通常1:4)。比例改变会影响颜色强度和线性。
- 反应时间与温度: 确保所有样品在相同温度和反应时间下进行测定。温度波动会影响反应速率和颜色强度。
- 混匀充分: 加试剂后必须立即充分混匀,否则反应不均匀,颜色不稳定。
- 比色要求: 比色皿需洁净无划痕。在最大吸收波长(通常540或550 nm)附近测定。确保吸光度值落在标准曲线的线性范围内(避免过低或过高)。
- 干扰物质:
- 铵盐: 高浓度的铵离子(如来自硫酸铵沉淀)会严重干扰反应(与Cu²⁺结合形成深蓝色络合物),需通过透析或超滤去除。
- Tris、甘氨酸、EDTA等缓冲液: 某些缓冲成分在高浓度下可能干扰,尽量使用低浓度或换成兼容缓冲液(如磷酸盐缓冲液)。
- 脂类、核酸、糖类: 一般干扰较小,但在极高浓度下可能有影响。
- 含硫基化合物: 如巯基乙醇、DTT等强还原剂,会将Cu²⁺还原为Cu⁺,导致颜色异常(如变黄或不显色),需去除或氧化处理。
- 怀疑有干扰时,应做样品加标回收率实验评估。
- 线性范围: 严格遵守方法的线性范围(1-10 mg/mL)。样品浓度过高需稀释后重测;过低则需选用更灵敏的方法(如BCA法)。
- 标准品选择: 尽量选择与待测样品性质相似的蛋白质作为标准品(如测血清用BSA)。不同蛋白质在双缩脲反应中的显色强度略有差异(但通常小于其他方法如Lowry法)。
七、总结
双缩脲法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蛋白质定量方法,凭借其操作简便、成本低廉、稳定性好和抗干扰能力相对较强(对蛋白质种类)等优点,在需要快速测定较高浓度蛋白质的应用场景中(如生化实验教学、临床血清蛋白分析、蛋白质纯化流程监控)仍具有重要价值。然而,其较低的灵敏度限制了其在微量蛋白分析中的应用。使用者需充分理解其原理、掌握操作细节、注意潜在干扰并正确进行数据处理,才能获得可靠的结果。当面对低浓度样品或存在严重干扰物时,应考虑选用BCA法、Bradford法或Lowry法等灵敏度更高的替代方法。
(注:本文仅提供通用技术信息,具体实验方案应根据实验室条件和样品特性进行调整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