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体效价检测

发布时间:2025-07-24 21:22:27 阅读量:1 作者:生物检测中心

抗体效价检测:原理、方法与应用

抗体效价(Antibody Titer)是免疫学和医学诊断中的核心概念,指血清或体液中特定抗体能够产生可检测反应(如凝集、沉淀、中和或显色)的最高稀释度。它并非直接测量抗体的绝对浓度(如mg/mL),而是反映抗体结合目标抗原并引发可见效应的功能性强度。效价越高,表明样本中有效抗体的相对含量越高,免疫反应越强。

一、核心价值与意义

  • 评估免疫状态: 衡量个体对特定病原体(如病毒、细菌)或疫苗的免疫应答强度,判断是否产生保护性免疫。
  • 诊断感染性疾病: 检测患者血清中针对特定病原体抗体的存在及水平变化(如急性期与恢复期双份血清效价显著升高提示近期感染)。
  • 监测疫苗效果: 评价疫苗接种后的免疫原性及保护效力,指导加强免疫策略。
  • 自身免疫病诊断: 检测针对自身抗原的异常抗体(如抗核抗体ANA),辅助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
  • 输血与移植配型: 检测受者体内预存抗体,预防输血反应或移植排斥。
  • 生物制品质量控制: 评估治疗性抗体药物或免疫血清的效力和批次一致性。
 

二、检测基本原理

抗体效价检测的核心是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反应及其产生的可观测信号。关键在于:

  1. 系列稀释: 将待测血清样本进行连续的倍数稀释(如1:2, 1:4, 1:8, ..., 1:1024)。
  2. 反应体系: 将不同稀释度的血清与固定量的目标抗原在适宜条件下(温度、时间、缓冲液)孵育。
  3. 信号产生与检测: 利用标记物(酶、荧光素、放射性同位素、凝集颗粒)或反应现象(细胞病变抑制、沉淀线形成)将抗原抗体结合转化为可定量或半定量的信号。
  4. 终点判定: 确定能够产生明确阳性反应的最高血清稀释度,该稀释度的倒数即为抗体效价(如1:256稀释度阳性,效价为256)。
 

三、常用检测方法

根据反应原理和信号读取方式,主要方法有:

方法名称 原理简述 信号检测方式 主要应用/特点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抗原包被固相 → 加稀释血清 → 加酶标二抗 → 加底物显色 比色法测吸光度(OD值) 最常用,高通量,灵敏度高,可自动化,定量/半定量
凝集试验 抗体与颗粒载体(乳胶、红细胞)结合的可溶性抗原结合 → 肉眼可见凝集块形成 肉眼或显微镜观察凝集现象 操作简便快速(如血型鉴定、类风湿因子检测)
中和试验 (NT) 抗体与病原体(病毒/毒素)结合 → 阻断其感染细胞或产生毒性作用 细胞病变效应(CPE)观察、空斑减少、动物保护 金标准,直接反映保护性抗体功能,但操作复杂耗时
免疫荧光法 (IFA/IF) 抗体与固定于载片的抗原结合 → 加荧光标记二抗 → 荧光显微镜观察 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特异性荧光 可定位,常用于抗核抗体等检测
补体结合试验 (CFT) 抗原抗体复合物激活补体 → 消耗补体 → 指示系统(致敏红细胞)不溶血为阳性 观察溶血现象 曾广泛应用,现多被ELISA等替代,仍用于某些特定病原
免疫印迹 (Western Blot) 蛋白质电泳分离 → 转膜 → 加稀释血清 → 加酶标二抗 → 显色检测特异性条带 观察显色条带 确认特异性,常用于HIV等确诊试验
放射免疫测定 (RIA) 利用放射性标记抗原与待测抗体竞争结合有限量特异性抗体,或标记抗体直接结合抗原 测量放射性强度 灵敏度极高,但涉及放射性物质,应用减少

四、检测流程关键点

  1. 样本采集与处理: 无菌采集血清(或血浆),避免溶血、脂血。及时分离,适当保存(通常-20℃或-80℃冻存,避免反复冻融)。
  2. 标准化抗原: 使用高质量、特异性好、浓度均一的抗原至关重要。
  3. 精确稀释: 使用校准的移液器和稀释液,确保稀释倍数准确。通常采用倍比稀释法。
  4. 设立对照:
    • 阴性对照: 确认无特异性反应(如无抗体的缓冲液或已知阴性血清)。
    • 阳性对照: 确认实验系统有效(已知效价的阳性血清)。
    • 空白对照: (ELISA中)仅含底物/显色剂,校正本底。
  5. 严格条件控制: 温度、孵育时间、洗涤次数和强度需严格按标准操作程序执行。
  6. 客观终点判定: 使用仪器(如酶标仪)读取数据,根据预设的Cut-off值(常为阴性对照均值+2或3倍标准差)或特定标准(如中和试验的50%抑制)判断各稀释度阴阳性。效价为最后一个明确阳性的稀释度。
 

五、结果解读要点

  • 效价值: 报告为“1:XXX”的形式(如1:128)。数值越大,表示抗体相对水平越高。
  • 临界值 (Cut-off): 低于此值通常认为阴性或无保护意义,但需结合方法学和具体疾病判断。
  • 动态变化: 单次检测意义有限双份血清检测(急性期和恢复期,间隔2-4周) 更具诊断价值:
    • 效价显著升高(通常≥4倍):强烈提示新近感染或免疫应答激活。
    • 高效价维持:可能提示持续感染、慢性病或既往感染/免疫。
    • 低效价或阴性:可能无感染、无免疫力或处于感染早期/免疫抑制状态。
  • 方法差异: 不同方法检测的效价不能直接比较。中和抗体效价通常与保护力相关性最强。
  • 临床结合: 必须结合患者临床症状、流行病学史、其他实验室检查综合判断。
 

六、重要应用场景举例

  • 疫苗接种后评估: 检测乙肝表面抗体(Anti-HBs)、狂犬病病毒中和抗体、破伤风抗毒素效价等,判断是否产生有效保护。
  • 传染病诊断:
    • 病毒:风疹、麻疹、巨细胞病毒(CMV)、EB病毒、新冠病毒(SARS-CoV-2)抗体(结合IgM/IgG)。
    • 细菌:伤寒/副伤寒(肥达试验)、布氏杆菌病(凝集试验)、梅毒(非特异性/特异性抗体)。
  • 自身免疫病筛查: 抗核抗体(ANA)效价(荧光法)、类风湿因子(RF)效价(凝集法)、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效价等。
  • 过敏性疾病: 检测特异性IgE抗体效价(常用ImmunoCAP等,本质是定量但常报告等级)。
 

总结:

抗体效价检测是评估体液免疫应答的关键工具,通过检测血清经系列稀释后仍能产生阳性反应的最高稀释度来反映功能性抗体的相对水平。以ELISA为代表的各种免疫学方法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疫苗评估、免疫状态监测和生物制品质量控制。正确理解效价的含义、检测方法的原理与局限、结果的解读原则(特别是动态观察的重要性),对于其在医学实践和科研中发挥有效作用至关重要。始终强调结果需结合临床背景进行综合判断。

核心要点再强调:效价是相对功能单位,看稀释度;系列稀释是基础;对照设置不可少;动态观察(双份血清)是关键;方法不同效价不可比;结果解读需结合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