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潮生物监测

发布时间:2025-07-24 20:00:27 阅读量:1 作者:生物检测中心

赤潮生物监测:守护蓝色家园的前哨

当原本湛蓝的海水突然被染成红、褐、绿等异常色彩,这往往预示着一种海洋生态灾害——赤潮的爆发。赤潮,本质上是海洋中某些微小的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在特定环境条件下(如营养盐过剩、水温适宜、光照充足、水文条件稳定等)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导致水体变色或产生有害物质的现象。它不仅破坏海洋景观,更对海洋生态系统、渔业资源、人类健康乃至沿海经济构成严重威胁。

赤潮的危害不容小觑:

  • 生态灾难: 高密度赤潮生物消耗大量溶解氧,导致鱼、虾、贝类等海洋生物窒息死亡;部分赤潮生物产生的毒素能直接毒死海洋生物,破坏食物链基础。
  • 渔业损失: 养殖鱼虾贝类大量死亡,捕捞渔业资源锐减,给渔民和相关产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
  • 健康风险: 人类食用被赤潮毒素(如麻痹性贝毒、腹泻性贝毒、神经性贝毒等)污染的贝类、鱼类,可能引发中毒,甚至危及生命;接触含有毒素的海水或气溶胶也可能引起呼吸道或皮肤不适。
  • 旅游冲击: 恶化的水质、难闻的气味和死亡的海洋生物严重影响滨海旅游体验和形象。
 

因此,及时、准确、高效的赤潮生物监测成为预警灾害、减轻损失、保护海洋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关键防线

赤潮生物监测的核心技术与方法:

现代赤潮监测是一个多技术融合、海陆空协同的系统工程:

  1. 现场采样与实验室分析(基础与精准):

    • 水体采样: 在预设监测站点定期采集表层和不同深度的水样。
    • 生物鉴定与计数: 在实验室利用光学显微镜、荧光显微镜甚至电子显微镜,对水样中的浮游生物进行种类鉴定和细胞计数,确定优势种及其密度。这是确认赤潮发生、识别肇事物种的金标准。
    • 毒素检测: 对滤食性贝类(如牡蛎、贻贝、扇贝)组织或水体中的颗粒物进行生物检测(如小鼠生物测试法)或化学分析(如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精确测定毒素种类和浓度,评估食品安全风险。
  2. 遥感监测(大范围与快速):

    • 卫星遥感: 利用搭载在卫星上的光学传感器(如MODIS, VIIRS, OLCI等),通过探测海水颜色(叶绿素a浓度、黄色物质、悬浮物等)异常变化,结合海表温度数据,实现大范围、近实时的赤潮疑似区域识别和动态跟踪。特别适用于开阔海域的早期预警。
    • 航空遥感: 使用飞机或无人机搭载高光谱、多光谱或激光雷达等设备,对重点近岸区域或卫星发现的疑似区进行更高分辨率、更灵活的详细观测和验证。
  3. 自动监测站与浮标系统(定点连续与实时):

    • 在关键海域(如重要养殖区、滨海浴场、河口、赤潮高发区)布设固定式监测站或锚系浮标。
    • 搭载多种传感器,连续、自动监测关键环境参数:叶绿素a荧光(指示浮游植物生物量)、溶解氧、水温、盐度、pH值、浊度、营养盐(硝酸盐、磷酸盐等)浓度,以及特定藻类的特征色素(如藻蓝蛋白、藻红蛋白)荧光。
    • 数据通过无线网络(如GPRS/3G/4G/5G、卫星通讯)实时或准实时传输至岸基数据中心,实现环境变化的在线监控和异常报警。
  4. 分子生物学技术(快速鉴定与早期预警):

    • 荧光定量PCR: 针对已知的有毒或关键赤潮藻种的特定基因片段设计引物和探针,快速、灵敏、特异地检测和定量水样中目标藻种的细胞数量或基因拷贝数,即使其在总藻类中占比很低也能检出,实现早期预警。
    • 宏基因组/宏转录组测序: 对水样中所有微生物的DNA或RNA进行高通量测序,全面解析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功能基因(如毒素合成基因)表达情况,有助于发现新种、理解赤潮发生机制。
  5. 数值模型与数据分析(预测与决策支持):

    • 整合实时监测数据(环境参数、生物量)、历史数据、遥感信息和水文气象预报数据。
    • 利用生态动力学模型、统计模型或机器学习算法,模拟和预测赤潮生物的生长、迁移、聚集趋势及其潜在影响范围,为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构建有效的赤潮监测与预警网络:

成功的赤潮管理依赖于一个整合、协同、响应的监测预警体系

  • 多平台协同: 将卫星/航空遥感的大范围扫描、自动站/浮标的定点连续监测、船舶/人员的现场采样验证、实验室的精准分析以及分子技术的快速检测有机结合,形成立体监测网络。
  • 数据融合与共享: 建立统一的数据平台,实现不同来源、不同类型监测数据的标准化接入、存储、融合分析和可视化展示,打破信息孤岛。
  • 预警信息发布: 基于监测结果和模型预测,科学划分预警等级(如关注、警戒、严重),通过官方网站、手机APP、短信、媒体等多种渠道,及时、准确地向政府部门、养殖户、渔民、游客和公众发布预警信息和建议(如关闭养殖区、禁采禁售贝类、避免接触海水等)。
  • 应急响应联动: 建立由海洋、环保、渔业、卫生、气象等多部门参与的应急响应机制,确保预警信息能迅速转化为关闭养殖区、产品召回、健康防护等具体行动。
 

面临的挑战与未来方向:

尽管技术不断进步,赤潮监测仍面临挑战:

  • 复杂性与多样性: 赤潮生物种类繁多,生理生态特性各异,毒素类型复杂,单一方法难以全面覆盖。
  • 近岸环境干扰: 近岸水体浑浊、光学特性复杂,影响遥感监测精度;人类活动干扰多。
  • 早期预警瓶颈: 如何在赤潮爆发的极早期(细胞密度尚低时)实现高灵敏度、高特异性的可靠预警仍是难点。
  • 成本与覆盖: 高精度自动监测设备和分子检测成本较高,大范围密集布设存在困难。
 

未来发展方向包括:

  • 传感器微型化与智能化: 开发更小、更便宜、更智能、可检测更多参数(包括特定藻种或毒素)的传感器,便于大规模部署。
  • AI与大数据深度应用: 利用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机器学习)提升遥感图像解译精度、优化模型预测能力、实现异常自动识别与预警。
  • 新型快速检测技术: 发展便携式、现场快速检测设备(如生物传感器、微流控芯片),缩短从采样到获取结果的时间。
  • 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 加强海洋学、生态学、生物学、信息科学、环境工程等领域的合作,深化对赤潮形成机制的理解,提升预测预警的准确性。
 

结语:

赤潮生物监测是海洋环境监测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是防范赤潮灾害、保护蓝色家园不可或缺的科学前哨。通过持续推动技术创新、完善监测网络、强化数据应用和部门协作,我们能够不断提升对赤潮的“看得见、测得准、报得早、防得住”的能力,为海洋生态安全、水产食品安全、公众健康安全和沿海经济可持续发展构筑更坚实的防线。守护那片蔚蓝,监测的力量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