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膜形成检测

发布时间:2025-07-24 19:40:59 阅读量:1 作者:生物检测中心

生物膜形成检测方法

生物膜是微生物(细菌、真菌等)黏附在生物或非生物表面,并被自身分泌的胞外聚合物包裹形成的结构化微生物群落。它在自然环境和医疗感染(如植入物感染、慢性伤口感染)中广泛存在,具有极强的抗药性和免疫逃逸能力。准确检测生物膜形成能力及量化其生物量,对基础研究、临床诊断和防控策略至关重要。

常用生物膜检测方法:

  1. 结晶紫染色法 (Crystal Violet Staining) - 最常用的静态生物膜定量法

    • 原理: 结晶紫是一种阳离子染料,能特异性地与生物膜中带负电荷的多糖、蛋白质和核酸结合染色。
    • 步骤:
      • 将培养好的菌悬液接种到无菌平底微孔板孔中(或其它合适基底表面)。
      • 在适宜条件下(温度、时间、培养基)孵育,使菌体黏附并形成生物膜(通常需要24-72小时)。
      • 轻柔吸弃或倒掉孔内浮游菌培养液。
      • 用无菌缓冲液(如PBS)轻柔清洗孔数次,去除未黏附的松散菌体。
      • 加入适量结晶紫染液(如0.1%或1%),室温避光静置染色(通常10-20分钟)。
      • 吸弃染液,用无菌水或缓冲液反复轻柔冲洗至洗液无色,去除多余染料。
      • 自然晾干或置于适当温度下干燥。
      • 加入适量有机溶剂(如无水乙醇或95%乙醇或乙酸)溶解与生物膜结合的结晶紫染料。
      • 转移溶解液至新孔板或比色皿中,用酶标仪或分光光度计在特定波长(通常590nm或600nm附近)测定吸光度值。
    • 优点: 操作相对简单、成本低、通量高(适用于96孔板),可定量比较生物膜总生物量。
    • 缺点: 染色的是全部生物量(包括活菌、死菌和胞外基质),无法区分活死菌;染色和洗涤步骤需小心操作以避免破坏生物膜基底;需要溶解步骤;结果易受染色时间和溶解时间影响。
  2. 荧光染色法 (Fluorescent Staining) - 区分活死菌及观察结构

    • 原理: 利用不同荧光染料对生物膜内活细胞、死细胞或胞外基质成分进行特异性标记。
    • 常见染料:
      • SYTO 9 & 碘化丙啶 (PI): SYTO 9可穿透完整细胞膜染活细胞(绿色荧光),PI只能进入膜受损的细胞染死细胞(红色荧光)。两者结合可清晰区分生物膜中活菌死菌分布。
      • 钙黄绿素乙酰甲酯 (Calcein AM): 本身无荧光,进入活细胞后被胞内酯酶水解产生荧光产物(绿色),指示活细胞。
      • 刀豆蛋白A (ConA) 等凝集素衍生物: 可标记特定多糖组分(如ConA标记α-甘露糖/α-葡萄糖)。
      • 其他染料: DAPI、Hoechst染核酸(蓝色),FITC-葡聚糖标记胞外多糖等。
    • 步骤:
      • 生物膜形成(同结晶紫法)。
      • 清洗去除浮游菌。
      • 加入含有特定荧光染料的溶液进行避光孵育染色。
      • 清洗去除多余染料。
      • 观察:用荧光显微镜直接观察生物膜结构及活死菌分布;或用荧光酶标仪定量检测特定波长下的荧光强度。
    • 优点: 可直接观察生物膜三维结构、空间分布和活死菌比例;部分染料可实现实时动态观察;信息丰富。
    • 缺点: 成本高于结晶紫;荧光显微镜观察需要专业设备,通量相对较低;定量结果的准确性受染色条件、背景荧光、光漂白等因素影响;部分染料可能有细胞毒性或光毒性。
  3. 平板法/刚果红琼脂法 (Congo Red Agar Plate Method) - 表型初筛

    • 原理: 某些细菌(特别是葡萄球菌)在含有刚果红染料和特定糖源(如蔗糖)的琼脂平板上生长时,产生大量胞外多糖(形成生物膜的关键成分),会吸附刚果红染料,导致菌落呈现特征性的黑色、深棕色或结晶状外观(阳性);不产胞外多糖或产膜能力弱的菌落则呈红色(阴性)。
    • 步骤:
      • 将待测菌划线或点种于刚果红琼脂平板(常用脑心浸液琼脂BHI + 蔗糖 + 刚果红配制)。
      • 在适宜温度下培养(通常24-48小时或更长)。
      • 观察菌落颜色和形态变化。
    • 优点: 操作最简单、成本最低,适用于大量菌株的初步快速筛选和表型鉴定。
    • 缺点: 非定量方法,只能定性判断产粗大胞外多糖的能力;灵敏度较低,对弱产膜菌株区分度差;结果判定存在主观性;并非所有产膜菌都适用此方法(特异性有限)。
  4. 微孔板/96孔板法 (Tube/96-well Plate Method) - 综合应用平台

    • 原理: 利用玻璃试管或特别是带有平底的96孔微孔板作为生物膜形成的标准化基底。这是结晶紫染色法和荧光染色法最常用的承载容器。
    • 步骤: 如结晶紫染色法和荧光染色法所述。
    • 优点: 标准化程度高,重复性好;通量极大(尤其96孔板);便于清洗、染色、定量等自动化操作;节省试剂和样品。
    • 缺点: 材料表面的性质(疏水性等)会影响细菌黏附;孔壁边缘效应可能造成生物膜生长不均;定量依赖于后续的染色步骤。
 

方法选择与关键考量:

  • 目的:
    • 快速初筛大量菌株? → 平板法。
    • 定量比较总生物量? → 结晶紫染色法(微孔板)。
    • 观察生物膜结构、活死菌分布? → 荧光染色法 + 显微镜。
    • 实时动态监测生物膜形成? → 连续流系统或特定荧光染料。
  • 通量要求: 高通量首选结晶紫微孔板法或荧光微孔板定量法。
  • 设备条件: 有无荧光显微镜、荧光酶标仪等。
  • 研究对象: 细菌、真菌种类不同,方法需优化(培养时间、培养基等)。
  • 结果可靠性: 建议结合至少两种方法进行验证(如结晶紫定量+荧光显微镜观察)。
 

实验要点:

  • 标准化: 严格控制菌液浓度、接种量、培养时间、温度、培养基成分、洗涤次数和力度等变量。
  • 对照设立: 必须设置:
    • 阴性对照: 只含培养基不含菌液的孔/管/平板(检测背景值)。
    • 阳性对照: 已知强产膜能力的标准菌株(如铜绿假单胞菌PAO1、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35984等),验证实验体系有效性。
    • 空白基底对照: (尤其在荧光染色时)仅对附着面进行染色处理,排除基底自身荧光或染料非特异性吸附。
  • 培养基选择: 常用适合生物膜生长的营养丰富培养基,如胰酶大豆肉汤、脑心浸液肉汤等(通常需添加适量葡萄糖)。
  • 培养时间: 需根据菌种特性优化,通常需要足够时间(24-72小时)让生物膜成熟稳定。
  • 洗涤操作: 是关键步骤!需轻柔操作以避免破坏已形成的生物膜结构,同时要彻底洗去未黏附的浮游菌。使用缓冲液(如PBS)洗涤效果更佳。
  • 结果判读:
    • 定量(OD值/荧光强度): 减去阴性对照值;设定阈值判定产膜能力强弱(如OD > 0.1 为强阳性);比较均值±标准差,进行统计学分析。
    • 定性(平板法/显微镜): 根据明确的形态学标准(颜色、质地、厚度)进行判读,最好有经验人员或多位观察者共同判定。
 

结论:

生物膜形成检测是一个多方法共存的领域,每种方法各有优劣和适用场景。结晶紫染色微孔板法因其简便、高通量和良好的定量性,成为实验室最常用的标准方法。荧光染色技术则提供了关于生物膜结构和活性的宝贵信息。刚果红琼脂法适用于高通量初筛。研究者应根据具体实验目的、样品数量、设备条件和所需信息深度来选择最合适的一种或多种组合方法,并结合严格的实验设计和对照设置,才能获得可靠、可重复的生物膜形成能力评估结果。深入理解生物膜的形成机制和特性,对于开发有效的抗生物膜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方法选择参考表:

特征 结晶紫染色法 荧光染色法 平板法 微孔板法(应用平台)
主要目的 定量生物量 结构与活性分析 初筛 承载平台
定量/定性 定量 半定量/定性 定性 依赖后续染色
活死菌区分 依赖后续染色
通量 中低(显微)/中高(酶标)
设备要求 酶标仪/分光光度计 荧光显微镜/酶标仪
成本 中高 极低
操作复杂度 中等 中高 中等
主要优点 简单定量 提供结构与活性信息 快速初筛 标准化高通量
主要局限 仅总生物量 设备依赖性强 灵敏性低 依赖后续染色

此表总结了关键方法的特性对比,有助于根据实验需求选择最合适的检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