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原体污染检测

发布时间:2025-07-24 19:37:49 阅读量:1 作者:生物检测中心

支原体污染检测:原理、方法与防控策略

支原体污染是细胞培养、生物制品生产及基础研究中普遍且严重的问题。这种缺乏细胞壁、形态微小的微生物难以察觉,却能显著干扰实验结果、降低细胞活力和产率,甚至威胁生物制品的安全性。因此,建立有效可靠的支原体检测体系至关重要。

一、 支原体污染的来源与危害

  • 主要来源:
    • 引入污染: 原始细胞系/株、血清(尤其胎牛血清)、胰酶等消化液、实验操作人员(口腔支原体)。
    • 交叉污染: 污染细胞系、共用培养基或试剂、培养箱内气溶胶传播。
    • 环境因素: 实验室空气、不洁的CO2培养箱水盘。
  • 严重危害:
    • 细胞层面: 生长缓慢或停滞、形态改变、异常聚集、死亡增加、代谢改变、染色体畸变、基因表达谱异常。
    • 实验结果: 数据不可靠、重复性差、结论错误。
    • 生物制品: 潜在病毒污染载体、影响疫苗/治疗性蛋白的效价与安全性。
 

二、 核心检测方法

  1. 培养法(金标准):

    • 原理: 将待测样本接种于富含营养和指示细胞(如Vero细胞)的液体和固体培养基中,支原体代谢产酸使液体培养基pH值下降(酚红指示剂变黄),或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特征性“煎蛋状”菌落。
    • 优点: 特异性高,可分离并鉴定活的支原体,是国际公认的参考方法。
    • 缺点: 耗时长(液体培养需4-7天,固体培养需2-4周观察),灵敏度受支原体种类影响(某些株难培养),操作繁琐(需无菌条件)。
    • 关键点: 需同时使用液体和固体培养基,并包含阳性、阴性对照。观察固体培养基菌落需染色(如Dienes染色)辅助确认。
  2. DNA荧光染色法(指示细胞法):

    • 原理: 利用Hoechst 33258等荧光染料特异性结合DNA。将待测样本与易感指示细胞(如Vero细胞)共培养数日,固定细胞后染色。支原体DNA附着在真核细胞表面或周围,在荧光显微镜下呈现特异性荧光颗粒或丝状结构。
    • 优点: 相对快速(通常3-5天),成本较低,可直观观察污染位置,能检测难培养支原体。
    • 缺点: 主观性强(依赖观察者经验),灵敏度低于分子方法,易受细胞碎片或操作污染干扰产生假阳性/阴性。
    • 关键点: 必须设置严格的阳性和阴性对照。指示细胞状态需良好,避免自身产生碎片干扰。
  3. 核酸扩增技术(NAT):

    • 原理: 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或定量PCR(qPCR)扩增支原体特异性保守基因片段(如16S rRNA基因、23S rRNA基因、核糖体蛋白基因rpoB等),经电泳或荧光信号检测。
    • 优点: 灵敏度最高,特异性强(经引物设计保证),检测快速(数小时至1天),高通量,可自动化。
    • 缺点: 无法区分死菌/活菌(需结合活菌指示或样品预处理),需要专业设备和技术人员,成本相对较高。
    • 关键点: 引物设计至关重要,需覆盖常见污染支原体种属(如M. orale, M. hyorhinis, M. arginini, M. fermentans, A. laidlawii等)。严格防止交叉污染(假阳性)。建议采用经充分验证的引物探针组合。
 

三、 方法比较与选择策略

检测方法 灵敏度 检测时间 能否区分活/死 操作复杂性 主要优势 主要局限
培养法 中-高 2-4周 金标准,特异性高,能分离鉴定 耗时长,某些支原体难培养
荧光染色法 3-5天 成本低,直观,可检测难培养株 主观性强,灵敏度较低
核酸扩增法 最高 数小时-1天 中-高 快速、高灵敏度、高通量 不能区分活/死,需防污染,设备依赖
  • 选择依据: 根据检测目的(日常监控 vs 放行检测)、样本类型、所需灵敏度/速度、实验室条件及预算综合考量。
  • 推荐策略: 核酸扩增法(PCR/qPCR) 因其速度与高灵敏度,已成为目前主流的筛查和检测手段,尤其适用于细胞库检定和生物制品放行。培养法 作为重要的确认方法。荧光染色法 适用于预算有限或需直观观察的实验室。
 

四、 综合防控措施

  • 严格源头控制: 使用经认证无支原体污染的细胞系、血清及关键试剂;新引入细胞必须检测。
  • 规范无菌操作: 在生物安全柜/超净台内操作,勤换手套、吸头,避免交谈或咳嗽。
  • 环境管理: 定期清洁消毒培养箱(尤其水盘)、工作台面、显微镜;实验室合理通风。
  • 避免交叉污染: 专瓶专用培养基/试剂;操作不同细胞系间更换手套、消毒台面;培养箱内使用独立托盘。
  • 合理使用抗生素: 仅限短期应急或特殊实验(如原代细胞分离),不能替代检测,长期使用易产生耐药性并掩盖污染。
  • 建立定期监测制度: 对所有持续培养的细胞系进行周期性检测(如每月或每季度)。
  • 污染处理: 一旦确认污染,最安全有效的方法是丢弃污染细胞并彻底消毒环境。清除试剂效果不稳定且风险高。
 

五、 结论

支原体污染是生物医学研究及生产中的重大隐患。深入理解其危害、来源,并建立一套包含高效检测方法(尤其推荐核酸扩增技术)严格防控措施的综合管理体系,是保障实验数据可靠性、细胞产品质量及生物制品安全性的关键。持续监测与严格执行规范是防控支原体污染的核心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