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制品生物负载检测:流程与关键考量
生物负载检测是生物制品(疫苗、基因治疗产品、单克隆抗体、血液制品等)生产和质量控制中的核心环节。它评估非无菌生产工艺中间产品或原料中存活的需氧微生物(细菌、酵母菌和霉菌)的总量,是评价生产工艺清洁度、过程控制有效性和最终产品潜在微生物风险的关键指标。其目标是为产品的灭菌有效性提供依据、监控生产环境与工艺的稳定性、评估产品潜在的生物负荷风险,并满足法规要求。
一、 生物负载检测的核心步骤
-
样品选择与取样:
- 代表性: 取样需确保能代表整个批次或特定生产环节。应覆盖整个批次的不同时间段、不同设备位置(如灌装线的开始、中间、结束点)、不同容器等。
- 无菌取样: 使用无菌技术(无菌手套、工具、容器)在受控环境(如A级层流罩)下进行,避免引入额外污染。
- 样品量: 依据验证的方法确定足够的样品量以满足检测灵敏度要求。通常要求检测结果≥ 10 CFU才有统计意义。
-
样品处理:
- 目标: 将样品中的微生物有效释放、分散到溶液中,形成均匀的供试液,且不损伤微生物活性。
- 方法选择: 根据样品特性(固体、液体、冻干粉、粘稠、含抑菌成分等)选择合适方法:
- 溶解/稀释: 对于可溶性固体(如冻干粉),用适宜的稀释液(如含中和剂的缓冲蛋白胨水)溶解并稀释。液体样品可直接稀释。
- 匀浆: 对于不溶性固体或组织样品,使用无菌匀浆袋和匀浆器进行机械破碎。
- 超声波处理: 辅助破壁或分散微生物聚集。
- 薄膜过滤法前处理: 对于澄清液体,可直接过滤;浑浊液体或含颗粒样品可能需要预处理(如离心、初滤)或使用大表面积滤膜。
- 中和/灭活: 若样品含有防腐剂或抗生素,必须在稀释液或培养基中加入有效的中和剂(如卵磷脂、吐温80、组氨酸、硫代硫酸钠等),并经方法验证确认有效性。
- 均一性: 确保处理后的供试液微生物分布均匀。
-
微生物的回收与培养:
- 倾注法:
- 取适量供试液(通常1ml)加入无菌平皿。
- 倒入融化并冷却至约45℃的琼脂培养基(胰酪大豆胨琼脂TSA用于需氧菌总数,沙氏葡萄糖琼脂SDA或玫瑰红钠琼脂用于霉菌和酵母菌总数)。
- 轻轻旋转混匀,凝固后倒置培养。
- 优点: 操作相对简单,适用于大多数样品。
- 缺点: 热敏感微生物可能受损;不适用于含颗粒或悬浮物多的样品。
- 涂布法:
- 取适量供试液加到已凝固的琼脂平板上。
- 用无菌涂布棒均匀涂布开。
- 优点: 对热敏感微生物友好。
- 缺点: 样品吸收量受限;涂布操作需熟练。
- 薄膜过滤法:
- 将规定体积的供试液通过无菌薄膜过滤器(孔径通常为0.45µm或0.22µm)。
- 用适量稀释液冲洗滤膜,去除残留的样品和抑制剂。
- 将滤膜转移到琼脂平板表面(菌落总数)或浸入液体培养基中(MPN法)。
- 优点: 适用于大体积、低生物负载或含抑菌成分的样品;滤膜可转移至不同培养基。
- 缺点: 操作相对复杂;设备成本较高;样品中的颗粒或胶体可能堵塞滤膜。
- 倾注法:
-
培养:
- 温度与时间:
- 需氧菌总数: 通常在30-35°C培养3-5天(如USP, EP推荐32.5±2.5°C不少于5天;中国药典推荐30-35°C培养3天)。
- 霉菌和酵母菌总数: 通常在20-25°C培养5-7天(如USP, EP推荐22.5±2.5°C不少于5天;中国药典推荐23-28°C培养5天)。
- 环境: 培养箱需提供适宜的湿度以防止培养基干燥。
- 温度与时间:
-
菌落计数:
- 时机: 在规定的培养时间结束时进行计数。对于生长缓慢的微生物,可能需延长培养时间。
- 计数规则:
- 选择菌落数在30-300 CFU之间的平板进行计数(薄膜法计数整个滤膜)。
- 低于30 CFU的平板可记录实际菌落数,但结果精确度较低。
- 高于300 CFU的平板应记为“多不可计”(TNTC),需通过更高稀释度重新检测。
- 菌落形成单位 (CFU): 一个菌落通常代表一个或多个微生物增殖形成的可见集落。需区分不同形态的菌落。
- 计算:
- 倾注法/涂布法: 生物负载 (CFU/单位) = (平均菌落数 × 稀释倍数) / 检测样品量(单位)。
- 薄膜过滤法: 生物负载 (CFU/单位) = (滤膜上菌落数) / (过滤的样品量(单位))。
- 报告: 通常报告每单位(如每克、每毫升、每支、每瓶)的CFU数。
二、 方法验证:不可或缺的基石
任何生物负载检测方法在正式使用前必须经过严格的验证,以证明其适用于特定样品,并能在检测条件下准确、可靠地检测出微生物。验证内容包括:
- 计数准确性: 用已知低浓度(通常<100 CFU)的标准菌株(如枯草芽孢杆菌、白色念珠菌、黑曲霉)接种到样品或替代基质中,测定回收率。回收率应在可接受范围内(如50%-200%)。
- 重复性: 同一样品在相同条件下多次检测,结果应在预期范围内。
- 重现性: 不同人员、不同时间段、不同仪器进行检测,结果应一致。
- 特异性: 在样品存在下,方法应能检测出多种代表性微生物。
- 检测限: 方法能可靠检测到的最低微生物浓度(通常≤10 CFU/单位)。
- 耐用性(稳健性): 方法在微小参数变动(如培养温度±2°C、培养时间±10%、不同批次培养基)下保持结果稳定的能力。
- 中和效果验证: 确认中和剂能有效中和样品的抑菌性,不会自身抑制微生物生长。
三、 关键考量点与挑战
- 样品均匀性与代表性: 不均匀的样品可能导致结果变异大。取样策略至关重要。
- 微生物的损伤与复苏: 生产工艺(如冻干、除菌过滤、离心)或样品处理(如剧烈振荡、超声波)可能损伤微生物细胞,使其在标准培养条件下无法生长,造成结果偏低(“假阴性”)。需优化处理条件并考虑使用复苏培养基(如含血或修复因子的培养基)或延长培养时间。
- 抑菌/杀菌活性: 生物制品或其组分(如抗生素、防腐剂、抗体、酶、极端pH)可能抑制残留微生物的生长。有效中和是方法开发的重点和难点。
- 微生物的聚集: 微生物可能聚集在一起或被样品颗粒包裹,导致一个菌落实际来源于多个微生物细胞,使结果低估。充分的分散处理(如含吐温的稀释液、匀质化)是关键。
- 低速生长菌/难培养菌: 部分微生物在常规培养基和条件下生长缓慢或不生长。需考虑采用特殊培养基或培养条件(如延长培养时间、较低温度、厌氧条件)。
- 真菌孢子: 孢子萌发时间较长,需足够长的培养时间(通常5-7天)。
- 趋势分析与警戒限/行动限: 生物负载数据应进行持续的趋势分析。设立合理的警戒限(早期预警信号)和行动限(需调查并采取纠正措施),是过程控制和风险评估的关键工具。
四、 法规遵循
生物负载检测需严格遵守相关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和药典要求:
-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通则1105、1106、9201、9203等。
- 美国药典 (USP) <61> Microbiological Examination of Nonsterile Products: Microbial Enumeration Tests, <1227> Validation of Microbial Recovery from Pharmacopeial Articles。
- 欧洲药典 (EP) 2.6.12 Microbiological Examination of Nonsterile Products (Total Viable Aerobic Count) and 2.6.13 Tests for Specified Micro-organisms, 5.1.6 Alternative Methods for Control of Microbiological Quality, 5.1.9 Guidelines for using the test for sterility。
- ISO 11737-1: Sterilization of health care products - Microbiological methods - Part 1: Determination of a population of microorganisms on products.
五、 结论
生物制品生物负载检测是一项复杂且要求严格的质量控制活动。它要求建立经过充分验证、适合特定产品的检测方法,并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内严格执行。通过严谨的取样、科学的样品处理、规范的培养计数、有效的中和以及持续的趋势分析,生物负载检测为评估生物制品生产过程控制的有效性、原材料和中间产品的微生物质量、以及最终产品的灭菌工艺验证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数据支撑,是保障生物制品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重要防线之一。持续关注方法的优化、挑战点的解决以及新技术的应用(如快速微生物检测方法),对于提升生物负载检测的效率与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