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负载检测结果判定测试

发布时间:2025-07-24 14:15:28 阅读量:3 作者:生物检测中心

生物负载检测结果判定测试完整指南

一、 生物负载检测的意义

生物负载是指存在于产品或产品部件上的存活微生物的总量,通常以菌落形成单位 (CFU) 表示。它是评估非无菌医疗器械、药品原料、包装材料、组织工程产品等在生产过程中被微生物污染程度的关键指标。生物负载检测结果对于以下方面至关重要:

  1. 灭菌工艺验证: 生物负载水平是确定灭菌工艺(如湿热、干热、环氧乙烷、辐射灭菌)所需最低有效剂量的核心依据。初始生物负载越高,灭菌挑战越大。
  2. 过程控制: 监控生产环境、设备、人员操作及原材料等环节的微生物控制状况,评估生产过程的清洁度和受控程度。
  3. 产品放行: 对于某些有生物负载限值要求的产品(如某些中间体、原材料或最终产品),检测结果是决定其是否符合放行标准的关键。
  4. 质量控制趋势分析: 持续监测生物负载水平的变化趋势,可早期预警潜在的生产过程偏移或污染风险。
  5. 安全性评估: 高生物负载可能预示着产品存在微生物污染风险,甚至可能产生热原或毒素,影响产品安全性。
 

二、 标准检测方法

生物负载检测需遵循经过验证的标准方法,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常用方法包括:

  1. 薄膜过滤法:

    • 原理: 将供试液通过孔径为0.45μm(或0.22μm)的疏水性滤膜,微生物被截留在滤膜表面。将滤膜转移至琼脂培养基表面培养。
    • 适用性: 适用于可溶于水或稀释剂,且本身无抑菌性或可通过中和、稀释消除抑菌性的样品(如注射用水、注射液、冲洗液、滤过性溶液)。是药典推荐的主要方法。
    • 优点: 可检测大体积样品,提高低污染水平样品的检出率;滤膜转移灵活,可选择不同培养基培养不同微生物。
    • 缺点: 操作步骤相对繁琐;不适用于难溶性或不溶性样品;过滤装置需无菌。
  2. 平板计数法:

    • 原理: 将供试液或样品浸提液定量接种(倾注法或涂布法)到琼脂培养基表面,培养后计数生长的菌落。
    • 适用性: 适用于固体、半固体、非水溶性液体样品(如药粉、软膏、医疗器械浸提液)。是医疗器械和部分原料常用的方法。
    • 优点: 操作相对简便直观;无需特殊过滤装置。
    • 缺点: 检测样品量相对较小;样品中存在的颗粒或抑菌性可能干扰计数;不适用于高粘度样品。
  3. 最可能数法:

    • 原理: 将供试液进行一系列梯度稀释(如10倍稀释),每个稀释度接种多管液体培养基,根据出现微生物生长的阳性管比例,查表估算样品中的微生物浓度范围。
    • 适用性: 适用于微生物分布不均匀、预期生物负载极低(如某些高纯水、清洁验证淋洗水)、或含有抑菌物质难以使用平板或薄膜过滤法的样品。
    • 优点: 对低水平污染敏感;一定程度上克服抑菌性干扰。
    • 缺点: 结果精确度较低(给出的是范围而非精确值);操作步骤多,耗时较长;统计学推算存在一定误差。
 

方法选择依据:

  • 产品特性和物理状态(液体、固体、可溶性)
  • 预期生物负载水平
  • 是否存在抑菌性
  • 相关法规或标准(如药典、ISO 11737-1、ISO 11133)的要求
  • 实验室已验证的方法
 

三、 实验室检测流程关键环节

  1. 样品接收与登记: 核对样品信息(名称、批号、数量、状态)、检测要求,确认运输条件符合要求,及时登记并进入检测流程。
  2. 样品预处理:
    • 无菌操作: 所有操作(取样、稀释、转移、培养)必须在无菌条件下(如洁净工作台、生物安全柜)进行。
    • 代表性取样: 确保所取样品能代表整批产品的微生物状态。
    • 浸提/稀释: 根据方法要求,使用合适的稀释剂(如缓冲蛋白胨水、生理盐水),在规定的温度和时间下对样品进行浸提或稀释,必要时加入中和剂消除抑菌性。稀释度选择应确保最终可计数的平板菌落数在适宜范围(通常15-300 CFU)。
  3. 培养基准备与验证:
    • 使用符合标准的脱水培养基或即用型培养基。
    • 培养基需进行无菌性检查和促生长能力试验(适用性检查)。
    • 倾注平板法需控制琼脂温度(通常45-50℃)。
  4. 接种或过滤: 严格按照选定方法和操作规程进行定量接种(平板法)或过滤(薄膜过滤法)。
  5. 培养:
    • 需氧菌总数: 通常使用胰酪大豆胨琼脂培养基(TSA),在30-35℃下培养3-5天(具体天数依据法规和验证结果)。
    • 霉菌和酵母菌总数: 通常使用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SDA),在20-25℃下培养5-7天(具体天数依据法规和验证结果)。
    • 培养箱需进行温度分布验证和监控。
  6. 菌落计数与记录:
    • 在规定的培养时间结束时进行计数。
    • 使用菌落计数器或其他认可的方式进行计数,避免遗漏微小菌落。
    • 记录每个平板的菌落数、稀释度、培养基类型、培养条件等信息。
    • 识别和处理蔓延菌落(可能需单独计数或报告蔓延)。
 

四、 结果计算

  1. 薄膜过滤法:
    • 报告滤膜上实际计数的菌落数。
    • 公式: 生物负载 (CFU/样品单位) = 滤膜上计数的菌落数
  2. 平板计数法:
    • 选择菌落数在适宜计数范围(通常15-300 CFU)的平板进行计算。
    • 公式:
      生物负载 (CFU/样品单位) = 平均菌落数 × 稀释倍数
    • 示例:
      • 原液(未稀释)0.1ml 接种平板,长出 120 个菌落 → 120 CFU / 0.1ml × 1 (稀释倍数) = 1200 CFU/ml
      • 10⁻² 稀释度 1ml 接种平板,长出 85 个菌落 → 85 CFU × 100 (稀释倍数) = 8500 CFU/g 或 CFU/件
  3. 最可能数法:
    • 根据阳性管分布情况,查阅标准的MPN表,得到每单位样品(如g, ml, 件)的MPN值及其置信区间。
 

五、 结果判定与报告

判定生物负载检测结果是否合格或可接受,是检测的核心目的。判定依据主要包括:

  1. 预设的可接受标准:
    • 产品放行标准: 某些原材料、中间产品或最终产品(如非无菌但需控制微生物限度的产品)可能规定了具体的生物负载上限(如 ≤ 100 CFU/g)。检测结果必须不超过此限值。
    • 灭菌工艺验证要求: 在灭菌验证中,需要确定批次的平均生物负载或生物负载耐受限(如 SAL 10⁻⁶ 所需)。检测结果用于计算这些关键参数。结果本身可能不与单一限值比较,而是用于评估工艺的适应性和稳健性。
    • 过程监控警戒限/行动限: 作为日常监控,可能设定警戒限(提醒关注趋势)和行动限(要求调查和采取纠正措施)。检测结果需与这些内部管理限值比较。
    • 法规/药典/标准要求: 遵循相关法规(如各国GMP、药典通则)、国际标准(如ISO 11737-1)或行业指南中规定的要求。
  2. 历史数据与趋势:
    • 即使单次结果未超标,与历史数据相比出现显著升高或异常波动,也应视为结果异常,触发调查。
    • 持续监控趋势是过程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异常结果的识别与处理:
    • 无效结果: 阳性对照未生长,阴性对照有菌生长,培养基适用性不合格,计数平板被污染或菌落过度蔓延无法计数,操作明显失误等。结果视为无效,需重新检测。
    • 超标结果: 检测结果超过预设的可接受标准(放行限、行动限)。必须启动偏差调查(OOS/OOT调查)
    • 异常趋势: 结果虽未超标,但呈现持续上升、跳跃式波动等异常趋势。
 

结果判定流程示例:

 
图表
代码
 
下载
 
不符合
符合
收到检测数据
数据是否完整有效?
标记无效
启动调查/复测
是否满足预设
可接受标准?
报告超标/不符合
启动调查
是否在历史
正常波动范围内?
报告异常趋势
启动调查
报告结果合格/符合
graph TD A[收到检测数据] --> B{数据是否完整有效?} B -- --> C[标记无效<br>启动调查/复测] B -- --> D{是否满足预设<br>可接受标准?} D -- 不符合 --> E[报告超标/不符合<br>启动调查] D -- 符合 --> F{是否在历史<br>正常波动范围内?} F -- --> G[报告异常趋势<br>启动调查] F -- --> H[报告结果合格/符合]

六、 超标/异常结果调查 (OOS/OOT)

  1. 目的: 确定超标/异常结果是由于实验室错误、取样问题还是真实的产品/生产过程污染。
  2. 流程:
    • 阶段一:实验室调查:
      • 检查原始记录:计算错误?记录错误?仪器故障?
      • 检查样品状况:标识是否正确?储存条件是否合规?是否损坏?
      • 检查试剂/培养基:批号、有效期、配制记录、适用性检查结果?
      • 检查环境监控数据:操作当天的洁净室/工作台粒子、微生物监测结果是否异常?
      • 检查设备:培养箱温度记录、灭菌器验证状态?
      • 检查人员操作:是否为授权人员?是否存在操作失误可能?
      • 复测:按原方法(包括使用同一稀释液、培养基等)对原样品或备份样品进行复测。
    • 阶段二:生产过程调查(如实验室调查未发现问题):
      • 回顾生产记录:设备清洁消毒记录?环境监控数据?人员操作?物料来源?
      • 检查相关批次的其它质量数据(如内毒素、其它微生物检测)。
      • 评估生产过程的潜在污染源(水、空气、表面、人员、物料)。
      • 必要时进行额外的环境监测或产品取样检测。
  3. 结论与CAPA:
    • 确定根本原因(实验室失误、取样问题、生产过程污染、特殊原因事件等)。
    • 评估对产品质量和已放行批次的影响。
    • 制定并实施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 (CAPA)。
    • 形成完整的调查报告。
 

七、 报告

最终检测报告应清晰、准确、完整,通常包含以下信息:

  1. 报告编号、页码和总页数。
  2. 委托方名称(如适用)、样品名称、规格、批号/编号。
  3. 样品接收日期、检测日期。
  4. 检测依据的标准或方法(如中国药典通则1105、ISO 11737-1)。
  5. 使用的检测方法(薄膜过滤法、平板计数法、MPN法)。
  6. 使用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温度、时间)。
  7. 检测结果:以 CFU/单位(如 CFU/g, CFU/ml, CFU/件)或 MPN/单位清晰报告,标明具体数值(或<检出限)。如果检测了霉菌酵母菌,需单独报告。
  8. 结论:明确表述是否符合预设的可接受标准(例如,“符合规定”,“不符合规定”,“结果见数据”)。如有超标或异常,应注明并根据要求附调查报告。
  9. 检测人员、复核人员、批准人员签名及日期。
  10. 实验室名称、地址和联系方式。
  11. 声明(如:“本报告仅对来样负责”、“未经实验室书面同意,部分报告无效”等)。
 

八、 重要注意事项

  • 质量管理体系: 整个生物负载检测活动必须在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如ISO/IEC 17025, GMP)框架下运行,确保数据的可靠性。
  • 方法验证/确认: 首次使用的检测方法或方法发生变更时,必须进行验证(或确认),证明其适用于特定样品并满足要求(准确性、精密度、特异性、检测限/定量限、线性、耐用性)。
  • 人员资质与培训: 操作人员需经过充分培训并考核合格,具备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和无菌操作技能。
  • 环境控制: 实验室环境(特别是样品处理区)应达到相应洁净度要求,并有日常的环境监控程序。
  • 培养基质量控制: 严格进行培养基的接收、储存、配制、灭菌、无菌检查和促生长能力试验。
  • 设备校准与维护: 所有关键设备(天平、培养箱、灭菌器、生物安全柜、菌落计数器等)需定期校准和维护。
  • 数据完整性: 确保所有原始数据的生成、记录、修改、存储、备份和检索过程符合ALCOA+原则(可追溯、清晰、同步、原始、准确、完整、一致、持久、可用)。
  • 溯源性: 尽量使用有证标准物质(如定量菌株)进行方法验证、培养基适用性检查和阳性对照。
  • 差异微生物: 在某些情况下(尤其是超标调查时),可能需要对检出的微生物进行鉴定,以追溯污染源。
 

九、 结论

生物负载检测结果的判定是一个严谨而系统的过程,涉及标准方法的应用、规范的实验室操作、精确的计算以及依据预设标准和科学原则进行的综合判断。准确判定结果对于评估产品微生物污染风险、保证灭菌有效性、监控生产工艺稳定性和确保最终产品质量安全具有决定性意义。对超标或异常结果进行彻底深入的调查,并采取有效的CAPA措施,是保证该质量控制环节有效运行的关键。严格遵守相关法规、标准和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是获取可靠结果并进行准确判定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