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菌效果检测偏差调查测试

发布时间:2025-07-24 12:47:50 阅读量:1 作者:生物检测中心

灭菌效果检测偏差调查测试指南

1. 引言

灭菌是确保无菌产品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关键环节。灭菌效果检测(通常包括物理监测、化学指示剂和生物指示剂测试)是验证灭菌过程有效性的核心手段。当这些检测结果出现偏差(如生物指示剂培养阳性、物理参数未达标等),必须启动系统、彻底的调查,以确定根本原因,实施纠正与预防措施(CAPA),确保持续的灭菌保障。本指南旨在提供一个结构化的调查测试框架。

2. 偏差定义与初步响应

  • 偏差定义: 任何与已验证的灭菌程序、既定标准操作规程(SOP)或预期结果不符的检测结果(如生物指示剂阳性、物理监测参数超限、化学指示剂不合格)。
  • 初步响应:
    • 立即隔离: 立即隔离与偏差批次相关的所有灭菌负载物品。在调查完成前,禁止放行或使用。
    • 初步评估: 快速评估偏差的潜在影响范围(涉及批次、产品、设备)。
    • 启动调查: 正式启动偏差调查程序,指定调查负责人和跨职能团队(质量保证QA、生产、工程、微生物实验室)。
    • 信息收集: 收集所有相关记录:灭菌器运行记录(温度、压力、时间曲线图)、装载图、生物/化学指示剂批号及证书、维护记录、操作员记录、环境监测数据等。
 

3. 调查阶段与测试策略

调查应采用分层法,从可能性最高的原因开始排查:

  • 阶段一:实验室调查 (排除实验室错误)

    • 测试1: 生物指示剂 (BI) 可靠性确认:
      • 阳性对照测试: 取同批次未使用的BI,按供应商说明进行培养,确认其固有的存活菌能在规定条件下生长(证明BI本身活性正常)。
      • 阴性对照测试: 取同批次未使用的BI,不经过灭菌直接培养,应无菌生长(排除培养基污染)。
      • D值/孢子数复核: 核查供应商提供的BI D值和孢子数量证书,确认在有效期内且符合规格要求。必要时可委托有资质的第三方实验室进行复核测试。
      • 培养基无菌性及促生长试验: 测试同批次使用的培养基的无菌性(培养应无菌)和促生长能力(接种低浓度标准菌株应能生长)。
      • 培养条件复核: 确认培养箱温度、湿度等参数在培养期间符合要求(检查记录或使用独立记录仪)。
    • 测试2: 样品处理与检测过程复核:
      • 操作回顾: 详细审查BI从灭菌器取出、转移、压碎/激活到放入培养箱的全过程SOP符合性。重点检查无菌操作技术、压碎是否充分、培养箱放置位置是否正确。
      • 人员访谈: 与相关操作员面谈,了解实际操作细节,确认是否有任何异常情况或偏离SOP。
      • 环境监控回顾: 检查相关实验室区域在操作期间的微生物环境监测结果是否合格。
  • 阶段二:灭菌过程调查 (排除灭菌器或程序问题)

    • 测试3: 灭菌器物理参数复核与校准:
      • 数据审查: 仔细分析灭菌器自动记录的温度/压力曲线图(主控探头),确认关键参数(如灭菌温度、灭菌时间、F0值)是否达到并维持在验证范围内。检查是否有异常波动、延迟到达温度、提前冷却等。
      • 独立探头验证: 使用经校准的独立热电偶(通常放置在灭菌负载的最冷点),在相同装载配置下重复灭菌循环,对比独立探头数据与灭菌器主控探头记录的数据是否一致(排除探头漂移或故障)。
      • 仪表校准状态核查: 确认灭菌器所有关键传感器(温度、压力探头、计时器)的校准在有效期内且结果合格。
      • 真空泄漏测试 (如适用): 对于预真空灭菌器,执行真空泄漏率测试,确认灭菌器腔体密封性符合要求。
    • 测试4: 灭菌循环参数挑战测试:
      • 空载测试: 在空载条件下运行灭菌程序,使用独立热电偶多点监测腔体温度分布,确认均匀性符合要求。
      • 最小负载测试: 使用典型的“最小负载”(代表最难灭菌的情况),运行灭菌程序,使用独立热电偶监测冷点温度及BI,确认物理参数达标且BI被杀灭。
      • 最大负载测试: 使用典型的“最大负载”,运行灭菌程序,使用独立热电偶监测冷点温度及BI,确认物理参数达标且BI被杀灭,同时不影响灭菌介质的穿透(如蒸汽)。
    • 测试5: 灭菌介质质量检查:
      • 蒸汽质量测试: 检测蒸汽的干燥度(非冷凝气体含量)、过热度、饱和度,确保其符合药典或相关标准(如EN 285)。不合格的蒸汽(如过湿、含过多非冷凝气体)会严重影响热传递效率。
      • 工艺用水质量 (如适用): 检查用于产生蒸汽或其它灭菌介质的水质(如电导率、TOC、微生物限度)是否符合要求。
  • 阶段三:装载与取样操作调查 (排除人为或操作因素)

    • 测试6: 装载方式复核与挑战:
      • 装载图审查: 检查实际装载是否与经过验证的装载图完全一致。重点检查物品密度、摆放方向、包装材料、是否阻挡蒸汽穿透(如容器未开盖、管道未通畅)。
      • 冷点确认测试: 在调查所涉的装载配置下,使用独立热电偶或BI定位实际的最冷点(Cold Spot)。确认该点是否与验证时确定的冷点一致,且物理参数达标/BI被杀灭。
      • 穿透测试: 在代表性的产品(特别是最难灭菌的)内部或模拟物内部放置BI和热电偶,运行灭菌循环,确认灭菌介质能有效穿透到产品内部,内部冷点达到灭菌条件且BI被杀灭。
    • 测试7: 包装与屏障完整性:
      • 包装检查: 检查灭菌包装材料(如剥离袋、硬质容器)是否完好无损,无穿孔、撕裂。检查密封完整性(如剥离袋封口、硬质容器垫圈)。
      • 灭菌适应性: 确认使用的包装材料类型和方式(如是否使用灭菌呼吸袋)适用于该灭菌方式并经过验证。
    • 测试8: 生物指示剂放置位置复核:
      • 位置审查: 回顾偏差批次中BI的具体放置位置。是否放置在经验证的最冷点?是否被物品或包装遮蔽?是否接触到冷凝水?
      • 位置挑战测试: 将BI放置在被质疑可能存在问题的位置(如被包裹物遮挡处、靠近排水口、容器底部),运行灭菌循环,测试该位置的灭菌效果。
 

4. 根本原因分析与CAPA

  • 分析: 汇总所有调查阶段的发现(记录审查、测试结果、人员访谈)。使用根本原因分析工具(如5 Why分析法、鱼骨图)深入挖掘导致偏差的根本原因(Root Cause),而非表面现象。
  • 纠正措施 (CA): 针对已发生的偏差和确定的根本原因,制定并执行立即的纠正行动。例如:
    • 拒收并安全处置不合格批次。
    • 校准故障的仪表。
    • 修复灭菌器泄漏。
    • 重新培训操作员。
    • 修订不完善的SOP。
  • 预防措施 (PA): 制定并执行措施,防止同类偏差再次发生。例如:
    • 修改灭菌装载要求。
    • 增加关键步骤的复核或监控。
    • 优化设备维护计划。
    • 改进人员培训内容和频率。
    • 实施更严格的BI管理流程。
 

5. 调查报告与结论

  • 报告编写: 撰写详细的调查报告,包含:
    • 偏差描述(发生时间、地点、涉及物品/批次)。
    • 调查范围和方法概述。
    • 所有收集的证据和测试结果。
    • 根本原因分析过程和结论。
    • 制定的纠正与预防措施 (CAPA) 及完成状态。
    • 对隔离批次的处理决定(放行、拒收、复灭等)。
    • 调查结论(偏差是否关闭)。
  • 审核与批准: 报告需经质量保证(QA)部门审核批准。
 

6. 生物安全

  • 在整个调查过程中,特别是处理阳性BI或疑似未灭菌物品时,必须严格遵守生物安全规定,采取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PPE)和操作规范,防止微生物污染人员或环境。阳性BI和受污染物品需进行安全灭活处理。
 

7. 持续改进

  • 将本次偏差调查的教训纳入知识管理体系。
  • 定期回顾历史偏差和CAPA的有效性。
  • 持续监控灭菌过程和检测结果,确保持续符合要求。
 

结论:

灭菌效果检测偏差调查是一项严谨、科学且至关重要的质量活动。通过采用系统化、分层(实验室->设备->操作)的调查策略,结合针对性的测试(BI复核、物理参数验证、装载挑战、位置测试等),能够有效识别根本原因。基于调查结果实施的强有力CAPA措施,是确保持续提供安全、有效无菌产品的基石,也是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改进的重要驱动力。始终将患者安全置于首位是调查的核心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