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菌效果检测结果判定测试

发布时间:2025-07-24 12:42:02 阅读量:2 作者:生物检测中心

灭菌效果检测结果判定测试指南

前言
灭菌是保障医疗器械、药品、实验室器具等无菌状态的核心环节。灭菌效果检测(又称灭菌确认)是通过科学方法证实灭菌过程是否达到预定无菌保证水平(SAL,通常为10⁻⁶)的关键测试。其结果判定直接关系到产品安全性和患者健康。

一、 灭菌效果检测的主要方法

  1. 物理监测法:

    • 原理: 实时监测灭菌过程的物理参数(如灭菌温度、压力、灭菌时间、真空度、辐照剂量等)。
    • 应用: 验证灭菌设备运行是否符合预设程序参数。是过程控制的基础,但不能直接证明微生物杀灭效果
    • 结果判定: 所有关键参数(如温度、时间)必须在灭菌程序规定的合格范围内。
  2. 化学指示物法:

    • 原理: 利用对灭菌因子敏感的化学物质发生颜色变化或形态改变。
    • 类型:
      • 过程指示物: 用于区分已处理和未处理物品(如包外指示胶带)。
      • 特定参数指示物: 反应特定灭菌因子达到预设水平(如Bowie-Dick测试包检测蒸汽穿透性)。
      • 综合指示物: 模拟最难灭菌情况,要求所有参数达标才变色(如包内指示卡)。
    • 结果判定: 指示物颜色变化或形态改变必须完全达到制造商规定的合格标准(参照比色卡)。合格仅表示该位置暴露于灭菌条件,不等于无菌保证。
  3. 生物指示物法(核心方法):

    • 原理: 使用具有高抗力的标准菌株(如湿热灭菌用嗜热脂肪地芽孢杆菌孢子,环氧乙烷、辐照用短小芽孢杆菌孢子)制成载体(孢子条/片)。将其置于最难灭菌的位置,灭菌后培养,观察是否有微生物生长。
    • 核心地位: 直接挑战灭菌过程杀灭高抗力微生物的能力,提供微生物学证据,是证明达到SAL的最有力证据。
    • 结果判定(核心判定依据):
      • 阴性对照: 必须为阳性(生长),证明试验菌活性及培养系统有效性。
      • 阳性对照: 必须为阳性(生长),证明灭菌过程未处理时生物指示物能正常生长。
      • 灭菌组: 所有经过灭菌处理的生物指示物必须为阴性(无生长)。
    • 判定标准: 只有当阴性对照为阳性(生长)、阳性对照为阳性(生长)、且灭菌组所有样品均为阴性(无生长)时,生物指示物测试结果方可判定为合格。
 

二、 检测结果的综合判定流程与标准

  1. 物理参数合格: 灭菌设备打印记录或监测系统记录的物理参数(温度、压力、时间、剂量等)必须完全符合验证合格的灭菌程序规定。任何关键参数超标均判定为本次灭菌失败。
  2. 化学指示物合格:
    • 包外指示物必须显示已暴露于灭菌过程(如变色)。
    • 包内化学指示物(特别是综合指示物)颜色变化必须符合合格标准。
    • 特定测试(如Bowie-Dick试验)结果必须在规定范围内。
    • 如有任何化学指示物不合格,该灭菌批次应视为可疑或不合格。
  3. 生物指示物合格(决定性):
    • 必须满足:
      • 阴性对照:培养结果为阳性(有微生物生长)。
      • 阳性对照:培养结果为阳性(有微生物生长)。
      • 灭菌组:所有测试的生物指示物培养结果均为阴性(无微生物生长)
    • 判定:
      • 上述条件全部满足,则生物指示物测试合格
      • 灭菌组中有任何一支生物指示物结果为阳性(有微生物生长),则生物指示物测试不合格
      • 阴性对照或阳性对照结果不符合要求(如阴性对照不长、阳性对照不长),则本次生物指示物测试无效,需调查原因并重试。
 

三、 最终灭菌效果判定结论

最终的灭菌效果合格判定是一个综合性的结论,必须基于所有监测数据的综合分析:

  • 合格:
    1. 物理监测记录所有关键参数符合程序规定。
    2. 所有使用的化学指示物(包外、包内、特定测试)显示合格。
    3. 生物指示物测试结果为合格(阴性对照阳性、阳性对照阳性、灭菌组全部阴性)。
  • 不合格/失败:
    • 物理监测关键参数任一项超出合格范围;
    • 关键位置的化学指示物(特别是包内综合指示物或特定测试如B-D测试)未达到合格标准;
    • 生物指示物测试不合格(灭菌组中有阳性生长)或无效
  • 待定/需调查:
    • 物理记录或化学指示物显示边缘或轻微偏差,但未明确超出不合格范围,同时生物指示物合格。此时需评估偏差的风险和可接受性。
    • 培养结果模糊或存在污染可能性。需重复培养或调查。
 

四、 结果不合格的处理流程

  1. 立即隔离: 将该灭菌批次的所有物品立即隔离并明确标识,防止误用。
  2. 启动调查:
    • 设备与程序: 检查灭菌设备运行记录、维护记录;复核灭菌程序设置;检查装载方式是否符合规范;检查蒸汽/气体质量(如适用)。
    • 生物/化学指示物: 核对指示物批号、有效期、储存条件;确认培养操作是否正确(温度、时间);排除指示物本身质量问题(查询供应商COA)或操作失误(如未激活阳性对照)。
    • 物品因素: 检查物品包装是否完好、有无破损或潮湿;评估装载是否过载或阻挡了灭菌介质的穿透。
  3. 根本原因分析: 运用科学方法(如5 Why法、鱼骨图)确定导致失败的根本原因。
  4. 纠正与预防措施:
    • 纠正:修复设备故障、调整程序参数、重新培训操作人员、更换不合格的指示物或耗材。
    • 预防:修改SOP、加强过程监控、增加设备预防性维护频次、优化装载规范。
  5. 受影响批次处理: 不合格批次物品不得放行。根据调查结论决定是否重新灭菌(需评估对产品性能影响)或报废处理。
  6. 记录与报告: 详细记录不合格情况、调查过程、分析结果、采取的措施及最终处置方案。按规定向上级或质量部门报告。
 

五、 关键注意事项

  • 指示物选择与放置: 必须选择经确认合格的生物/化学指示物,并严格按照验证方案或规范放置在产品/包装内最难被灭菌因子穿透的部位(如管腔器械内部、大型包裹中心、多层物品中间)。
  • 规范操作: 严格按照SOP进行生物指示物的转移、培养、观察和记录。避免污染或操作失误。
  • 培养条件: 严格遵守生物指示物制造商规定的培养温度和时间。使用经过校准的培养设备。
  • 记录完整性与可追溯性: 所有监测数据(物理记录、化学指示物图片或实物、生物指示物培养结果)必须清晰、完整、准确地记录,并与灭菌批次号关联,确保全过程可追溯。
  • 定期验证与再确认: 灭菌工艺、设备、生物指示物抗性、培养设备等需按规定周期进行再验证或确认,确保持续有效。
 

结论:
灭菌效果检测结果是保障无菌物品安全性的核心防线。判定过程必须严谨、科学、规范,综合评估物理参数、化学指示物和生物指示物的结果。生物指示物测试阴性是证明达到无菌保证水平的金标准。任何不合格结果都必须触发严格的调查和纠正预防措施流程,确保灭菌过程的可靠性和最终产品的安全性。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并严格执行是保证灭菌效果持续合规的关键。

(本文内容基于通用灭菌科学原则及法规指南要求编写,具体操作请遵循相关国家/地区法规、行业标准及所在机构的验证方案与S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