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不包含任何企业名称的灭菌效果检测样品采集测试完整指南:
灭菌效果检测样品采集与测试标准操作规程
目的
规范灭菌效果检测中样品采集、处理、测试的操作流程,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评估灭菌设备效能及工艺参数提供科学依据。
范围
适用于使用物理(如高压蒸汽、干热)或化学(如环氧乙烷、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体、甲醛)方式进行灭菌的医疗器械、实验室器具、生产设备组件等物品的灭菌效果验证及日常监测。
原理
灭菌效果检测通过在灭菌负载中放置具有已知高抗力的微生物(生物指示剂)或对灭菌因子敏感的化学物质(化学指示剂),在灭菌过程结束后,通过培养生物指示剂或观察化学指示剂的颜色/形态变化,间接证明灭菌条件是否达到了杀灭微生物的预定要求。
一、 样品类型与选择
- 生物指示剂 (BI):
- 定义: 含有标准数量、特定种属(通常为高度耐热的嗜热脂肪地芽孢杆菌孢子用于湿热和干热,或萎缩芽孢杆菌孢子用于EO等)非致病性微生物孢子的载体。
- 形式: 载有孢子的菌片(置于纸袋、玻璃小瓶内)、自含式生物指示剂(SCBI,孢子与培养基在同一密封容器内)。首选SCBI以减少操作污染风险。
- 选择依据: 其微生物抗力必须等于或大于产品上可能存在的最具抗力微生物的抗力(D值和Z值),且符合相关国际/国家标准要求。
- 化学指示剂 (CI):
- 定义: 对灭菌过程的一种或多种关键参数(如温度、时间、灭菌剂浓度、湿度等)敏感,通过物理或化学特性的特定变化(如颜色改变、染料移动)来反映灭菌过程是否发生的物质。
- 类型: 过程指示剂(单一参数)、综合指示剂(多参数)、Bowie-Dick测试包(专用于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真空有效性检测)。
- 用途: 主要用于区分已处理和未处理物品(过程指示剂),或验证灭菌关键参数是否达到设定值(综合指示剂)。化学指示剂不能替代生物指示剂证明无菌保证水平。
二、 样品采集 (放置) 程序
- 方案设计:
- 验证测试: 根据灭菌柜腔体容积、负载类型及预期灭菌难点(冷点、穿透难点)进行布点设计。至少包括几何中心点、灭菌剂最难进入/排出的位置(如大包裹中心、管腔器械内部、器械托盘底层、排水口上方)。参考相关标准(如ISO 11140系列、ISO 11135、ISO 11137、ISO 17665)。
- 常规监测: 每次灭菌周期均需放置至少一个生物指示剂于灭菌负载中抗力最难的位置(通常由验证确定)。同时确保每个灭菌包外有过程指示剂,包内(尤其植入物)有内部指示剂。
- 样品准备:
- 检查生物指示剂/化学指示剂是否在有效期内,包装是否完好无损。
- 记录批号、失效日期。
- 生物指示剂通常需在放置前活化或确认其初始状态。
- 放置操作:
- 生物指示剂:
- 将BI置于灭菌负载中预先确定的、灭菌剂最难穿透或温度最难达到的挑战性位置。
- 对于待灭菌物品包装内,将其放入产品的常规包装中或模拟包装内。
- 对于管腔器械,将BI置于管腔中最深处(需验证位置)。
- 避免直接接触灭菌腔室壁或过热/过冷的金属表面。
- 每次放置需有明确标识和记录(位置、批次)。
- 化学指示剂:
- 过程指示剂:贴于每个待灭菌包的外表面。
- 综合指示剂/Bowie-Dick测试包:置于灭菌柜规定位置(通常在排气口上方或柜室底部),或按方案置于负载内指定位置。
- 内部化学指示剂:放置于待灭菌包内最难被灭菌剂接触到的物品旁边。
- 生物指示剂:
- 记录:
- 详细记录放置日期、时间、灭菌器编号、灭菌程序名称/编号、负载描述、放置的BI/CI类型、批号、失效日期、具体放置位置、操作人员签字。
三、 样品采集后 (灭菌后) 处理与测试
- 取出:
- 灭菌循环结束后,遵循安全操作规程(如佩戴防护手套,等待冷却,注意化学残留),取出负载。
- 立即取出放置的BI和CI,避免非必要的延迟。
- 检查取出样品的完整性,如有破损丢弃并记录。
- 处理:
- 化学指示剂: 立即或在规定时间内(参照说明书)观察颜色或形态变化。与标准比色卡对比,清晰记录结果(“通过”或“未通过”)。
- 生物指示剂:
- 保持取出时的状态,避免污染。
- 尽快(通常在1小时内)进行培养或激活自含式指示剂的培养过程。若需延迟,按说明书要求冷藏(通常2-8°C)。
- 自含式BI (SCBI):
- 确认灭菌剂已解析(如EO灭菌后需充分通风)。
- 挤压或压碎内含的安瓿瓶,使培养基与孢子接触。
- 放入专用培养器内,按说明书设定培养温度(如湿热BI常为55-60°C)。
- 非自含式BI (菌片):
- 在无菌条件下,使用无菌转移工具将菌片转移至装有指定无菌液体培养基(如胰蛋白酶大豆肉汤TSB)的试管中。
- 确保操作在无菌工作台内进行,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防止污染。
- 拧松试管盖以保证透气,放入培养箱。
- 培养与观察:
- 将接种后的BI(SCBI或培养基试管)置于设定好的培养箱中恒温培养。
- 培养时间: 严格按照生物指示剂说明书要求进行(标准BI通常培养24小时至7天,快速阅读BI可能缩短至数小时)。
- 观察频率: 至少每日观察一次培养基变化(浑浊度、颜色变化 - 如TSB变黄)。
- 结果判读:
- 阳性: 培养基变浑浊和/或颜色发生变化 → 表明灭菌过程失败(存活孢子生长)。
- 阴性: 培养基保持澄清,颜色无变化(或按说明书无预定变化) → 表明在规定条件下无存活孢子检出。
- 注意: 任何浑浊或颜色变化均视为阳性(除非能明确证明是污染)。
- 对照设置: (至关重要!)
- 阴性对照: 直接从同一批号中取出一支未灭菌的相同BI,与灭菌处理的BI同时、同条件下培养(或培养一支未使用的培养基)。必须保持阴性(澄清)。
- 阳性对照: 直接从同一批号中取出一支未灭菌的相同BI,确认其活力(即培养后必须生长阳性)。阳性对照应在每次测试或至少每日进行。
- 培养基无菌性/生长试验: 定期或每批次使用前,应取一支未接种的培养基进行培养,必须保持澄清无菌生长。
四、 结果记录、报告与判定
- 记录: 详细记录:
- 灭菌日期、时间、灭菌器编号、程序。
- 使用的生物/化学指示剂名称、类型、批号、失效日期。
- 样品放置位置。
- 培养开始日期、时间、培养温度。
- 每次观察的时间及现象描述。
- 最终结果(阴性/阳性)、判读日期。
- 阴性对照和阳性对照的结果。
- 操作人员、复核人员签字。
- 报告: 根据记录出具正式的检测报告。报告应清晰、准确地反映检测过程和结果。
- 判定:
- 化学指示剂: 颜色/形态变化达到说明书规定的合格标准为“通过”,否则为“未通过”。
- 生物指示剂:
- 阴性结果: 灭菌处理的BI培养结果为阴性(无生长),且阴性对照阴性、阳性对照阳性 → 表明该次灭菌效果检测通过。
- 阳性结果: 灭菌处理的BI培养结果为阳性(有生长)→ 表明该次灭菌效果检测未通过。
- 无效结果: 若阴性对照阳性(污染)或阳性对照阴性(指示剂失效/培养基失效),则本次BI测试结果无效,需调查原因并重新测试。
五、 关键注意事项
- 规范性: 严格遵守相关国家/国际标准(如ISO、GB、EN、AAMI、USP等)及设备/指示剂制造商的操作说明。
- 代表性: 确保样品(特别是BI)放置在灭菌负载中最具挑战性的位置。
- 无菌操作: 处理非自含式BI菌片进行转移时,务必在无菌条件下进行,严防引入污染导致假阳性。
- 对照设置: 阴性对照和阳性对照是结果有效性的前提,不可或缺。
- 及时性: 尽快进行培养,避免环境因素影响孢子状态。
- 培养条件: 确保培养设备(培养箱)的温度准确、稳定且经过校准。
- 标识清晰: 所有样品(灭菌前后)必须清晰标识,避免混淆。
- 完整记录: 所有操作步骤和观察结果都必须及时、准确、完整地记录,确保可追溯性。
- 生物安全: 处理微生物(即使是孢子)应遵循基本的实验室安全规范。
- 结果响应: 一旦发现阳性结果(灭菌失败),必须立即启动偏差调查程序,识别原因,隔离相关灭菌批次物品,评估风险并采取纠正预防措施(CAPA)。
- 储存条件: 未使用的生物/化学指示剂应根据说明书要求储存(通常避光、干燥、常温或冷藏),确保其性能稳定。
结论
科学、规范地执行灭菌效果检测样品的采集(放置)与测试,是确保灭菌过程有效性和最终产品无菌保障的核心环节。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注重细节控制(特别是样本放置位置、无菌操作、对照设置和准确记录),是获得可靠检测结果、有效监控灭菌效能的关键。任何阳性结果或无效结果均需彻底调查并采取相应措施,以保障灭菌过程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