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菌效果记录验证测试:确保无菌屏障的可靠证明
在医疗、制药、生物技术及食品等对无菌状态有严苛要求的领域,灭菌工艺是保障产品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核心环节。而灭菌效果记录验证测试(Sterility Assurance Validation Testing)则是证明该工艺持续、可靠达到无菌保证水平(SAL, Sterility Assurance Level)的科学依据和法规基石。其核心在于通过系统化的方法确认灭菌过程的有效性,并生成严谨、可追溯的记录作为证明。
一、 核心目标与重要性
- 确认无菌保证水平 (SAL): 验证灭菌工艺能否将产品上存活的微生物概率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通常为 SAL ≤ 10^-6,即百万分之一)。
- 证明工艺有效性: 提供客观证据,证明在特定工艺参数(如时间、温度、压力、介质浓度等)下,灭菌工艺能稳定、重复地灭活目标微生物。
- 满足法规要求: 国内外法规(如GMP、ISO 13485、ISO 11135/11137、药典等)强制要求对灭菌工艺进行验证,并保留完整记录。
- 保障产品安全: 防止因灭菌失败导致的微生物污染,避免产品召回、患者感染等严重后果。
- 工艺优化与控制: 识别关键工艺参数及其允许范围,为日常灭菌过程监控提供依据。
二、 验证测试的核心要素与记录要求
验证测试是一个系统工程,包含多个相互关联的部分,每个部分都需要详实记录:
-
安装确认 (IQ, Installation Qualification):
- 目的: 确认灭菌设备及其辅助系统已按照设计规范正确安装。
- 记录内容:
- 设备型号、序列号、主要技术参数。
- 安装位置环境条件(空间、电源、气源、水源等)。
- 公用设施连接确认(电压、频率、压力、流量等)。
- 关键仪表(温度、压力传感器等)的校准证书及安装位置。
- 软件版本(如适用)。
- 安装过程检查清单及偏差报告(如有)。
-
运行确认 (OQ, Operational Qualification):
- 目的: 确认灭菌设备在空载状态下,能在规定的操作范围内稳定运行。
- 记录内容:
- 设备各功能模块测试(如门密封性测试、真空速率测试、泄漏率测试、升温/降温速率测试、介质分布均匀性测试(BI挑战测试常用)、报警功能测试等)。
- 空载热分布研究:在灭菌腔室不同位置放置温度传感器,确认在设定工艺参数下,整个腔室的温度分布均匀性(最大温差需符合要求)。
- 测试使用的设备、传感器编号及校准状态。
- 详细的测试程序、原始数据(图表)、结果分析与结论。
- 运行参数范围确认(如真空度范围、升温/降温速率范围等)。
- 偏差报告(如有)及处理措施。
-
性能确认 (PQ, Performance Qualification):
- 目的: 在装载状态下,模拟实际生产条件,确认灭菌工艺能稳定、重复地达到预定的无菌保证水平。这是验证的核心。
- 记录内容:
- 装载方式确认: 详细描述被灭菌物品的装载模式(类型、数量、摆放位置、方向),提供装载照片或示意图。需证明这是最大、最小或最具挑战性的装载。
- 生物指示剂 (BI) 挑战测试:
- BI选择:记录BI的详细信息(供应商、种类、菌种名称及D值、孢子浓度、批号、有效期)。通常选用高抗性的微生物(如环氧乙烷灭菌用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孢,湿热灭菌用嗜热脂肪杆菌芽孢)。
- BI放置:详细记录BI在装载中的具体位置(尤其是灭菌剂最难到达的部位、冷点附近),附位置图。需包括产品内部(如管腔内部)和最难灭菌位置。
- 测试执行: 严格按照经过OQ确认的工艺参数(包括预处理、灭菌、解析/排气等阶段)运行至少3次连续成功的灭菌循环。
- 物理参数监控:
- 详细记录每个PQ循环中所有关键工艺参数(温度、压力、时间、介质浓度(如适用)、湿度(如适用)、F0值(湿热灭菌)等)的实时数据。使用多点记录仪或多通道数据采集系统。
- 记录数据采集设备的编号、校准状态及传感器位置。
- BI培养与结果判定:
- 记录BI培养条件(温度、时间)及培养设备。
- 记录每个位置BI的培养结果(阳性/阴性)。
- 必须所有测试位置的BI在培养后均显示无菌生长(阴性),才能判定该次循环通过。
- 产品无菌测试 (可选但推荐): 在BI测试的同时,对部分代表性产品进行无菌测试,作为附加证据。记录样品选择、测试方法、结果。
- 数据汇总与分析:
- 汇总所有PQ循环的物理参数数据,分析其一致性、稳定性及是否符合工艺设定范围(包括可接受标准)。
- 汇总所有BI测试结果,证明所有挑战位置均达到无菌。
- 结论: 明确声明灭菌工艺在规定的装载和工艺参数下,经过PQ测试,能够稳定地达到SAL ≤ 10^-6 的无菌保证水平。
三、 关键记录要求与原则
- ALCOA+ 原则: 所有记录必须符合:
- 可归属性 (Attributable): 明确记录由谁在何时执行、操作、复核或批准。
- 清晰易读 (Legible): 字迹清晰,信息完整,不易误解或涂改。
- 同步性 (Contemporaneous): 操作发生时实时记录。
- 原始性 (Original): 或真实副本(需有规定流程)。
- 准确性 (Accurate): 真实反映实际活动、观察和数据。
- 完整性 (Complete): 包含所有必要信息,无遗漏。
- 一致性 (Consistent): 记录内容和顺序与所执行程序一致。
- 持久性 (Enduring): 使用耐久媒介(如纸张或符合要求的电子记录)。
- 可用性 (Available): 在需要时能及时检索查阅。
- 数据完整性: 确保记录真实、完整、可靠。防止数据篡改、删除或丢失。电子记录系统需符合相关法规要求(如21 CFR Part 11)。
- 可追溯性: 记录应能追溯到使用的设备(序列号、校准状态)、物料(BI批号、培养基底物批号)、人员、相关程序(SOP版本号)、环境条件等。
- 审核与批准: 所有验证方案、报告和关键记录需经过授权人员的审核和批准。
- 保存期限: 根据法规和产品质量要求,设定并遵守记录的最低保存期限(通常是产品有效期后若干年)。
四、 验证状态维护与再验证
- 变更控制: 任何可能影响灭菌效果的变更(设备重大维修/改造、工艺参数变更、产品设计/材料变更、装载模式重大改变、灭菌剂供应商变更等)都必须进行评估,通常需要启动再验证(部分或全部)。
- 定期再验证: 即使无变更,也应定期(如每年或每半年)进行再验证,以确认工艺持续有效。再验证的深度可基于风险评估,但通常需重复关键PQ测试。
- 年度回顾: 对灭菌工艺的运行数据(工艺参数监控、BI测试结果、产品无菌测试结果、维护记录、偏差等)进行年度回顾分析,评估工艺的持续受控状态,确定再验证需求。
- 记录更新: 所有变更、再验证和回顾的结果都应形成记录,更新到验证主计划(VMP)或验证报告中。
五、 常见挑战与注意事项
- 冷点确认: 准确识别装载中的冷点(最难灭菌点)至关重要,是BI放置的关键依据。需结合物理分布测试和风险评估。
- BI的选择与质量: BI的D值、孢子浓度、存活率/杀灭率必须可靠且经过确认。需从合格供应商采购,并妥善储存。
- 产品/包装影响: 产品材料、结构、包装方式可能影响灭菌剂的穿透或分布,必须在PQ中充分考虑。
- 数据管理: 海量的物理参数数据需要有效的采集、存储、分析和报告系统。
- 人员培训: 所有参与验证的人员必须经过充分培训,理解程序、设备和记录要求。
- 偏差处理: 验证过程中出现的任何偏差都必须被及时记录、调查、评估其对验证结论的影响,并采取纠正预防措施。
结论:
灭菌效果记录验证测试绝非一次性任务,而是一个贯穿产品生命周期的持续质量保证过程。严谨的设计、规范的实施、详实且符合ALCOA+原则的记录是其成功的核心。这些记录不仅是证明灭菌工艺有效性和产品无菌性的法定证据,更是确保患者安全和产品质量的坚实基础。通过科学的验证和严格的记录管理,才能筑起一道可靠的无菌屏障,守护生命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