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菌效果现场检测

发布时间:2025-07-24 12:10:38 阅读量:1 作者:生物检测中心

灭菌效果现场检测:保障无菌屏障的关键实践

灭菌效果现场检测是医疗、制药、实验室及食品工业等高风险领域中不可或缺的质量控制环节。它是指在灭菌过程完成后,立即或短时间内,在物品实际存放或使用位置(如手术器械托盘、灭菌柜内特定位置、洁净工作台等)进行的验证性测试,旨在直接评估该次灭菌循环是否达到预期的无菌保证水平(SAL),为物品的安全使用提供即时依据。

核心目标:

  • 验证当次灭菌过程的有效性: 确认特定批次或特定位置的物品是否真正达到了无菌状态。
  • 即时风险预警: 快速发现潜在的灭菌失败,防止不合格物品被误用,保障患者或使用者安全。
  • 过程监控与反馈: 为灭菌参数的优化和灭菌设备维护提供实时数据支持。
  • 符合法规要求: 满足国内外相关法规和标准(如GMP、ISO 13485、ISO 11135、ISO 11137、药典等)对灭菌验证和放行的规定。
 

主要检测方法:

  1. 生物指示剂法:

    • 原理: 使用含有已知数量、高度抗力的标准微生物孢子(如嗜热脂肪地芽孢杆菌孢子用于蒸汽和环氧乙烷灭菌,枯草杆菌黑色变种孢子用于干热和辐照灭菌)的载体。
    • 现场操作:
      • 将生物指示剂(BI)放置在灭菌物品中最难灭菌的部位(如管腔内部、器械关节处、包装中心、灭菌柜排气口附近等)。
      • 与物品一同经历完整的灭菌循环。
      • 灭菌后,立即或在规定时间内(根据BI类型和说明书),在现场使用专用的培养器进行激活和培养(通常56-60°C或特定温度)。
      • 同时培养未经灭菌的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
    • 结果判定: 培养结束后(通常24-72小时),阳性对照应显示微生物生长(培养液变色/浑浊),阴性对照应无生长。现场检测点的生物指示剂必须显示无微生物生长(与阴性对照一致),才能判定该次灭菌过程通过。 任何生长均表示灭菌失败。
  2. 化学指示剂法:

    • 原理: 利用对灭菌关键参数(如温度、时间、蒸汽饱和度、辐照剂量、气体浓度等)敏感的化学物质,发生不可逆的颜色变化或形态变化。
    • 类型与现场应用:
      • 过程指示剂(一类): 粘贴于物品外包装,仅指示物品是否经历了灭菌过程。常用于区分已灭菌和未灭菌物品,不能证明灭菌成功。
      • 特定参数指示剂(二类): 用于验证特定测试(如Bowie-Dick测试),检查预真空灭菌柜的除冷空气能力。
      • 单参数指示剂(三类): 对单一关键参数(如温度)敏感。现场应用有限。
      • 多参数指示剂(四类): 对两个或多个关键参数敏感,响应特性与特定灭菌周期相关。可放置在物品包内难灭菌位置,结果需与标准色板比对,颜色变化达到规定要求表示通过。
      • 综合指示剂(五类): 设计为对所有关键灭菌参数敏感,其响应值(如终点颜色、移动距离)与生物指示剂的灭活水平(如达到SAL 10⁻⁶)等效。是现场检测最常用的化学指示剂,放置在物品包内最难灭菌位置,终点变化达到规定标准即表示该点灭菌成功。
      • Emulating Indicators (六类): 对特定灭菌周期的所有关键参数高度敏感,其性能经过严格验证以模拟生物指示剂。使用方式与五类相似。
    • 结果判定: 通过目视比较指示剂变化(颜色、形态、移动条纹)与标准参照物或说明书要求。符合要求则通过。
 

现场检测的关键环节与注意事项:

  1. 科学布点: 基于灭菌验证(如空载热分布、负载热穿透、微生物挑战)的结果,在最冷点、最难灭菌点(如大型器械中心、管腔内部、多层包裹中心、灭菌柜排气口)放置指示剂。同时考虑装载的多样性和代表性。
  2. 指示剂选择与确认:
    • 选择符合相关灭菌标准(如ISO 11140系列)且性能经过验证的指示剂。
    • 确认指示剂的有效期和储存条件。
    • 生物指示剂需确认其D值和孢子数量。
    • 化学指示剂(尤其四、五、六类)需确认其适用于当前使用的灭菌周期和参数。
  3. 规范放置:
    • 严格按照指示剂说明书放置,避免遮挡、挤压、污染。
    • 生物指示剂放置后应尽快灭菌。
  4. 准确培养与判读(生物指示剂):
    • 使用经过验证的专用培养器,确保温度准确稳定。
    • 严格按照说明书规定的时间和温度培养。
    • 培养期间避免晃动或移动培养器。
    • 判读时在良好光线下进行,必要时使用比色卡辅助。
    • 阳性对照必须生长,阴性对照必须不生长,否则本次检测无效,需重做。
  5. 清晰记录与报告:
    • 详细记录检测日期、时间、灭菌器编号、灭菌循环号、装载描述、指示剂类型/批号/有效期、放置位置、培养参数、判读结果(包括对照)、操作人、复核人等。
    • 结果报告应明确判定该次灭菌过程是否通过现场检测。
  6. 阳性结果处理:
    • 发现任何生物指示剂阳性或关键化学指示剂不合格,必须立即判定该次灭菌失败。
    • 启动偏差调查程序,查找原因(设备故障、装载不当、指示剂问题、操作失误等)。
    • 召回并重新处理该批次所有物品。
    • 在问题未查明和解决前,暂停相关灭菌设备的使用。
  7. 人员资质与培训: 操作人员需经过严格培训,掌握灭菌原理、检测方法、操作规范、结果判读和应急处理流程。
 

现场检测的价值与局限性:

  • 价值: 提供最直接、快速的当次灭菌效果反馈,是物品放行的重要依据(尤其结合参数放行时),有效拦截灭菌失败风险。
  • 局限性:
    • 生物指示剂: 培养需要时间(24-72小时),无法实现即时放行;结果反映的是孢子抗力,而非实际物品上的所有微生物;成本相对较高。
    • 化学指示剂(尤其五、六类): 能实现快速判读(几分钟到几小时),但本质是物理化学变化的监测,其性能必须经过严格验证以证明与微生物杀灭的等效性;无法区分灭菌失败是由微生物抗力过高还是指示剂本身问题导致。
    • 取样代表性: 只能检测放置点的效果,不能保证整个装载所有物品都无菌。因此必须建立在充分验证的基础上
 

发展趋势:

  • 更快速可靠的生物指示剂: 如荧光法BI,可在1-4小时内提供结果。
  • 智能化化学指示剂: 结合传感器和数字技术,提供更精确、可量化的参数测量和结果判读。
  • 参数放行: 在充分验证的基础上,结合实时监测的物理参数(温度、压力、时间、浓度等)和化学指示剂结果,在灭菌循环结束后立即放行物品,无需等待生物指示剂结果。现场BI检测作为周期性验证和审计手段。这要求极高的过程控制水平和质量管理体系支持。
 

结论:

灭菌效果现场检测是守护无菌物品安全使用的最后一道重要防线。通过科学选择指示剂、规范布点、严格执行操作流程并准确判读结果,能够有效验证当次灭菌过程的有效性,及时发现并拦截风险。将生物指示剂的微生物学验证能力与化学指示剂的快速响应优势相结合,并基于充分的工艺验证和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是保障现场检测结果可靠、确保无菌屏障有效的关键。随着技术的进步,更快、更智能、更可靠的现场检测方法将进一步提升灭菌质量控制的效率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