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菌气体产品微生物检测:方法与要点
灭菌气体产品(如环氧乙烷、过氧化氢蒸汽等)是医疗器械、药品包装、实验室器材等关键领域实现无菌保障的重要手段。为确保其灭菌效果符合法规要求并保障使用安全,系统且严谨的微生物检测至关重要。以下为完整的检测流程与关键要点:
一、 检测目的与意义
- 验证灭菌效果: 确认灭菌过程能有效杀灭或去除产品上所有微生物,达到规定的无菌保证水平。
- 监控过程稳定性: 定期检测是验证灭菌工艺持续有效、符合验证状态的关键手段。
- 评估产品无菌性: 为产品放行提供科学依据,满足法规要求。
- 保障使用者安全: 防止因灭菌不彻底导致的感染风险。
二、 核心检测项目
-
灭菌前生物负载检测:
- 目的: 测定待灭菌产品上初始污染的活微生物总数,评估灭菌工艺的挑战水平,为验证及日常监控提供基线数据。
- 方法:
- 洗脱法 (适用于可浸提产品): 将产品或其代表性部分浸入无菌稀释液/洗脱液中,通过震荡、超声等方式洗脱微生物,对洗脱液进行需氧菌总数计数、霉菌和酵母菌总数计数。常用薄膜过滤法或倾注平板法培养计数。
- 直接接种法 (适用于不宜洗脱或吸收性产品): 将整个产品或代表性碎片直接投入无菌培养基中培养。
- 标准依据: 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通则1105、1106或ISO 11737-1《医疗保健产品灭菌 微生物学方法 第1部分:产品上微生物总数的测定》。
-
无菌检查:
- 目的: 在灭菌过程完成后,直接检验产品是否达到无菌状态。
- 方法:
- 直接接种法: 将灭菌后的产品或其浸提液直接接种于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用于厌氧菌和需氧菌)和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基(用于需氧菌和真菌)中培养。
- 薄膜过滤法: 将产品的浸提液通过孔径≤0.45μm的滤膜过滤,将滤膜转移至上述培养基中培养或置于琼脂平板上培养。此法更常用,尤其适用于大体积或有抑菌性样品。
- 培养条件: 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通常于30-35℃培养14天;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基通常于20-25℃培养14天。需每日观察。
- 结果判定: 若所有培养基均无微生物生长,判为符合无菌要求;任一培养基出现生长,需按规范调查。
- 标准依据: 严格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通则1101《无菌检查法》或ISO 11737-2《医疗保健产品灭菌 微生物学方法 第2部分:灭菌过程的定义、确认和维护中进行的无菌试验》。
-
灭菌过程挑战装置测试:
- 目的: 评估灭菌工艺对最难灭菌位置的穿透能力和杀灭效果。将已知高抗性微生物(生物指示物)置于产品最难灭菌的位置或模拟装置中,随产品经历完整灭菌周期。
- 生物指示物:
- 载体: 常用滤纸条、不锈钢片等。
- 菌种: 选择对特定灭菌方式具有高度抗性的标准菌株。如环氧乙烷灭菌常用萎缩芽孢杆菌;过氧化氢灭菌常用嗜热脂肪地芽孢杆菌。
- 含菌量: 通常为10⁴ 至 10⁶ CFU/片或更高,提供足够的挑战。
- 测试方法: 灭菌后,取出生物指示物,按说明进行培养(特定温度和时间)。同时培养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
- 结果判定: 若测试生物指示物无菌生长,且阳性对照生长良好,阴性对照无菌生长,则判该次灭菌过程挑战测试通过。
- 标准依据: ISO 11138系列《医疗保健产品灭菌 生物指示物》及ISO 11135(环氧乙烷)、ISO 22441(过氧化氢)等特定灭菌方法标准。
-
微生物灭活动力学研究(D值、杀灭时间等):
- 目的: 在灭菌工艺开发和验证阶段,定量评估灭菌剂对特定微生物的杀灭速率。确定D值(在特定条件下杀灭90%微生物所需的时间)、杀灭时间等关键参数。
- 方法: 采用生物指示物,在设定的灭菌参数(如浓度、温度、湿度)下暴露不同时间,测定各时间点的存活微生物数,绘制杀灭曲线,计算相关参数。
- 应用: 用于建立和验证灭菌工艺参数,确保达到所需的无菌保证水平。
三、 关键要点与注意事项
- 样品代表性: 取样必须覆盖灭菌柜的不同位置(最冷点、最难灭菌点)、不同产品类型或批次,确保结果能反映整体情况。
- 方法学验证:
- 无菌检查法: 需进行方法适用性试验(抑菌性/干扰性检查),证明供试品在该检验条件下无抑菌活性或抑菌活性已被有效中和。
- 生物负载计数法: 需进行回收率验证(如涂抹回收试验),证明方法能有效回收产品上的微生物。
- 对照设置:
- 阳性对照: 证明培养基支持微生物生长及检测过程有效。常用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枯草芽孢杆菌、生孢梭菌、白色念珠菌、黑曲霉等标准菌株。
- 阴性对照: 证明实验过程中未引入外源性污染。
- 试剂/培养基阴性对照: 证明所用试剂和培养基无菌。
- 环境控制: 微生物检测操作(特别是无菌检查)必须在洁净环境(如A级洁净工作台或隔离器内)下进行,操作过程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最大限度降低假阳性风险。
- 人员资质: 操作人员需经过专业培训,具备微生物学知识和无菌操作技能。
- 生物安全: 处理高抗性微生物(如生物指示物)时,需遵守相关生物安全规定。
- 数据记录与追溯: 详细记录样品信息、检测方法、操作过程、培养条件、观察结果、所有对照结果、操作人员、日期等,确保可追溯性。
- 结果调查(OOS): 对任何阳性结果(无菌检查阳性、生物指示物阳性)必须启动规范、彻底的调查,以确定是产品/工艺问题还是实验室错误。
- 定期再验证: 检测方法、设备和环境应定期进行确认或再验证,确保持续可靠。
四、 结论
微生物检测是保障灭菌气体产品有效性的核心环节。通过科学设计、严格执行生物负载检测、无菌检查、灭菌挑战测试等关键项目,并严格把控取样、操作、环境、验证等各个环节,才能获得可靠数据,确证灭菌工艺的有效性和产品无菌状态,最终为相关产品的安全使用构筑坚实的微生物防线。持续的监控、严谨的数据分析以及对异常结果的深入调查,是维持这一防线稳固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