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菌固体产品微生物检测完整指南
灭菌固体产品(如注射用粉末、无菌器械、植入物等)需通过严格的微生物检测确保其无菌性及生物负荷符合要求。以下为完整检测流程与技术要点:
一、 检测目的
- 无菌检查: 确认产品是否存在存活微生物(强制性要求)。
- 微生物限度检查: 定量检测非灭菌产品/原料中的需氧菌总数、霉菌和酵母菌总数(适用时)。
- 方法适用性试验: 验证所用检测方法能准确检出产品中可能存在的微生物。
二、 法规与标准依据
-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通则 <1101> 无菌检查法、<1105> 非无菌产品微生物限度检查、<1106> 控制菌检查法
- ISO 11737-1: 医疗保健产品灭菌 - 微生物学方法 - 第1部分:产品上微生物总数的测定
- 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附录《无菌药品》
三、 检测环境与设备要求
- 洁净环境:
- 无菌检测须在 B级背景下的A级单向流空气区(如超净工作台/隔离器)内进行。
- 微生物限度检查通常在 C级或D级 洁净环境进行。
- 定期进行环境悬浮粒子、沉降菌、浮游菌、表面微生物监控并符合标准。
- 关键设备:
- 生物安全柜/超净工作台/隔离器: 提供A级操作环境。
- 高压蒸汽灭菌器/干热灭菌器: 用于培养基、稀释剂、器材灭菌。
- 恒温培养箱: 精确控制培养温度(需氧培养:30-35°C;真菌培养:20-25°C)。
- 薄膜过滤装置: 适用于大多数灭菌固体产品的无菌检查。
- 均质器/振荡器: 用于固体样品分散(微生物限度)。
- 验证合格的微生物鉴定系统。
四、 培养基与试剂
- 无菌检查:
- 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 (FTM): 用于培养需氧菌、厌氧菌(主用于细菌)。
- 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基 (TSB): 用于培养需氧菌、真菌。
- 微生物限度检查:
- 胰酪大豆胨琼脂培养基 (TSA): 测定需氧菌总数。
- 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 (SDA): 测定霉菌和酵母菌总数。
- 稀释液: 如pH 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0.9%无菌氯化钠溶液。
- 培养基质量控制:
- 每批培养基必须进行 无菌性检查 和 促生长试验。
- 按药典要求定期进行灵敏度检查。
五、 样品前处理
- 无菌检查:
- 溶解/悬浮: 用无菌稀释剂溶解或充分悬浮样品。
- 转移: 无菌操作将溶液/悬浮液转移至薄膜过滤装置或直接接种培养基(如适用)。
- 冲洗: 薄膜过滤法需用足量无菌稀释液冲洗滤膜(通常≥100ml/膜,需验证),去除抑菌性。
- 微生物限度检查:
- 称量: 无菌条件下准确称取规定量样品。
- 稀释/分散: 加入预热的无菌稀释液,采用均质、振荡或超声等方法充分分散样品,制成1:10供试液。
- 梯度稀释: 根据预期污染水平进行10倍系列稀释。
六、 检测方法
(一) 无菌检查法 (薄膜过滤法为主)
- 操作:
- 将样品溶液/悬浮液通过孔径≤0.45 µm的 无菌滤膜。
- 用无菌稀释液充分冲洗滤膜(去除残留样品及可能的抑菌成分)。
- 将滤膜转移至装有FTM和TSB培养基的容器中(或直接剪膜加入);或采用全封闭式集菌培养器。
- 同时进行 阴性对照 和 阳性对照(分别接种<100CFU的金黄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枯草芽孢杆菌、生孢梭菌、白色念珠菌、黑曲霉)。
- 培养:
- FTM管:培养14天,温度30-35°C。培养前3天观察并记录,后续定期观察。
- TSB管:培养14天,温度20-25°C。培养前3天观察并记录,后续定期观察。
- 生物制品培养时间至少14天。
(二) 微生物限度检查法 (平皿法)
- 需氧菌总数:
- 取适宜稀释级供试液1ml,置无菌平皿中。
- 注入预先融化并冷却至约45°C的TSA培养基约15-20ml,混匀,凝固。
- 待培养基凝固后,倒置于30-35°C培养3-5天,逐日观察计数菌落。
- 霉菌和酵母菌总数:
- 取适宜稀释级供试液1ml,置无菌平皿中。
- 注入预先融化并冷却至约45°C的SDA培养基约15-20ml,混匀,凝固。
- 待培养基凝固后,正置(或倒置)于20-25°C培养5-7天,逐日观察计数菌落。
- 方法适用性试验: 需证明供试品在该方法下无抑菌性,或抑菌性已被有效消除。需加入5种代表性试验菌(同无菌检查阳性对照菌株)进行回收率试验(回收率应≥70%)。
七、 结果观察与判定
- 无菌检查:
- 阴性对照: 应无菌生长。若有菌生长,试验无效。
- 阳性对照: 应有菌生长。若无菌生长,试验无效。
- 供试品管: 培养期间,若任何一支培养基管出现浑浊(与阴性对照比较)或有微生物生长迹象(肉眼或显微镜观察),即判定供试品 不符合无菌要求。所有培养基管澄清,判供试品 符合无菌要求。
- 微生物限度检查:
- 计数各平皿菌落数,计算每克或每毫升供试品中的菌落数(CFU/g 或 CFU/ml)。
- 结果报告需注明采用的检测方法(平皿法)。
- 判定是否符合产品标准规定的微生物限度标准。
八、 检测结果异常(OOS)处理
- 立即记录并报告异常情况。
- 启动 偏差调查程序,排查可能原因:
- 实验室操作失误(如污染)。
- 培养基/试剂问题。
- 设备故障或环境失控。
- 样品本身问题或取样问题。
- 根据调查结果决定是否进行 复测。复测需谨慎并有充分理由支持,通常需按原样或扩大抽样重新检测。
- 最终判定需基于科学调查和证据。
九、 质量保证与控制
- 人员: 操作人员需经过严格培训考核,具备无菌操作技能和微生物知识。
- 验证: 定期进行培养基无菌性、灵敏度检查;检测方法适用性验证;设备设施(灭菌柜、培养箱、洁净室)验证与校准。
- 环境监控: 严格执行洁净室(区)的日常环境监测计划。
- 记录与报告: 完整、清晰、及时、准确地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出具正式检测报告。
- 菌种管理: 建立规范的试验菌种传代、保存、使用和销毁程序。
- 趋势分析: 定期对环境监控数据、检测结果进行趋势分析,评估系统稳定性。
总结: 灭菌固体产品的微生物检测是确保其安全有效的核心环节。必须严格遵守法规标准,在受控环境下规范操作,并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全过程监控。准确的检测结果对于保障患者安全和产品质量至关重要。
本文内容严格依据现行技术规范编写,适用于灭菌固体产品的微生物质量控制实验室操作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