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菌物品表面微生物检测规程
一、 目的
建立科学规范的灭菌物品表面微生物检测程序,验证灭菌物品表面的无菌状态,确保其符合预定质量标准和使用安全要求,有效控制院内感染或产品质量风险。
二、 适用范围
本规程适用于各类经灭菌处理(如高压蒸汽、干热、环氧乙烷、辐射等)后,需保证表面无菌状态的物品,包括但不限于:
- 医疗器械(手术器械、植入物、导管等)
- 无菌包装材料(包裹纸、容器等)
- 药品生产接触表面(灌装部件、工器具等)
- 无菌实验耗材(培养皿、移液管等)
- 其他需维持表面无菌的关键物品
三、 检测原理
通过在灭菌物品代表性表面采集可能存在的微生物(若有),在适宜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下进行培养增殖,观察是否有微生物生长,从而判定物品表面微生物污染水平是否符合无菌要求。
四、 主要检测方法
根据物品材质、形状、表面特性及检测目的,选择以下适宜方法:
-
接触碟法(直接接种法):
- 原理: 将装有无菌固体培养基(常用胰酪大豆胨琼脂培养基TSA)的平皿直接接触被检测表面。
- 适用: 平坦、光滑、不易损坏且能充分接触培养基的表面(如器械平面、工作台面、包装材料表面)。
- 操作: 取下平皿盖,将琼脂表面轻压贴在被测表面(约5-10秒),确保完全接触。盖上皿盖,标记采样点。
- 优点: 操作简便、快速、干扰小。
- 缺点: 对曲面、缝隙处采样效果不佳。
-
棉拭子擦拭法:
- 原理: 用无菌棉拭子蘸取无菌稀释液(如蛋白胨生理盐水缓冲液、磷酸盐缓冲液PBS),在特定面积(通常25cm²)或关键部位表面擦拭采样,然后将棉拭头置于稀释液中洗脱,最后取洗脱液进行倾注平板或涂布平板培养。
- 适用: 不规则表面、狭小缝隙、难以直接接触的表面(如器械关节处、管腔入口边缘、粗糙表面)。
- 操作:
- 用无菌镊子夹取无菌棉拭子,浸入无菌稀释液并挤去多余液体。
- 在划定区域内,用力且均匀地来回擦拭表面(如“Z”字形或横向纵向各擦拭数次),同时转动拭子以确保所有面均接触表面。
- 将棉拭头剪入或直接放入装有定体积无菌稀释液的试管中,充分振荡洗脱(或超声处理)。
- 取适量洗脱液(如1ml)倾注平板或涂布于平板培养基上。
- 优点: 适用范围广,尤其适合复杂几何形状物品。
- 缺点: 操作相对繁琐,洗脱效率影响结果准确性。
-
平板洗脱法(适用于小型可浸入物品):
- 原理: 将整个小型灭菌物品(如瓶塞、小型部件)浸入定体积的无菌稀释液中,充分振荡洗脱表面微生物,取洗脱液进行培养计数。
- 适用: 体积小、可完全浸入且不易损坏的灭菌物品。
- 操作: 将物品无菌转移至装有定体积稀释液的容器中,密封后充分振荡(时间需验证),取洗脱液倾注平板或涂布平板。
- 优点: 取样全面。
- 缺点: 仅适用于特定物品,洗脱效率需验证。
五、 采样位置选择
- 选择物品灭菌后使用过程中微生物污染风险最高或灭菌过程最难保证的区域(如器械关节处、管腔内部末端、包装封口处、尖锐边缘、复杂结构缝隙处)。
- 同时需考虑物品的预期使用关键接触面。
- 根据物品批量大小和风险等级,确定采样数量(需基于统计学原理或相关标准)。
六、 培养基与培养条件
-
培养基选择:
- 胰酪大豆胨琼脂培养基(TSA): 最常用,用于需氧菌和真菌的培养计数。符合药典或国际标准(如ISO)。
- 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FTM): 用于厌氧菌或兼性厌氧菌的检测。
- 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SDA): 主要用于真菌(酵母菌、霉菌)的分离培养(若风险较高)。
- 选择性培养基: 如有特定目标微生物(如耐热芽孢、特定致病菌)需监控,可选用相应选择性培养基。
- 培养基必须无菌、符合无菌检查灵敏度试验要求(如金葡、铜绿、枯草、黑曲霉、白念)。
-
培养条件:
- 需氧培养: TSA平板 / 倾注平皿在30-35°C下培养至少3天(通常5天),用于细菌和部分真菌。
- 厌氧培养: FTM培养基在30-35°C下培养至少5天(通常7-14天)。
- 真菌培养: SDA平板在20-25°C下培养至少5天(通常7天)。
- 培养时间应足以使受损或生长缓慢的微生物复苏增殖。严格遵从药典或相关标准规定。
七、 操作环境与无菌要求
- 采样操作应在局部洁净环境(至少不低于ISO Class 7/万级洁净度背景下的A级送风保护或生物安全柜内)进行,最大限度减少环境对样品的污染。
- 操作人员需穿戴无菌服(隔离衣/连体服)、无菌口罩、无菌手套、无菌帽。
- 所有接触取样物品的器具(镊子、剪刀、采样容器等)必须无菌。
- 遵循严格的无菌操作技术规范。
八、 结果观察与判读
- 观察: 在规定的培养时间结束后,在合适的灯光背景下检查所有培养物(平皿或试管)。
- 记录: 清晰记录每份样品的生长情况(菌落形态、数量、位置)及培养时间、温度。
- 计数:
- 接触碟法:直接计数平皿上生长的菌落数(CFU)。通常报告为CFU/碟。
- 棉拭子/平板洗脱法:计数平皿上菌落数,结合稀释倍数和取样面积/体积,计算单位面积(CFU/cm²)或单个物品(CFU/件)的微生物负荷。
- 判读标准:
- 灭菌物品:“无菌”是其基本要求。 理想状态下,应无任何微生物生长。
- 具体可接受标准 必须严格遵守国家/地区药典(如中国药典、USP、EP)、强制性行业标准(如医疗器械、药品GMP附录)或内部经过验证的、基于风险评估的严苛标准。
- 常见判读原则: 所有检测样品均未检出生长,则判定该批(次)物品表面微生物检测合格。一旦任何样品检出微生物生长,通常判定为不合格(阳性),需立即启动偏差调查。
九、 质量控制
- 阴性对照: 每次检测时,应同时进行阴性对照试验。即取所用稀释液、培养基和拭子(若使用)模拟采样过程但不接触样品,进行同步培养。所有阴性对照应无微生物生长。
- 阳性对照(适用时): 定期或必要时,使用低浓度的标准菌株(如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悬液接种到培养基上,验证培养基的促生长能力。
- 培养基适用性检查: 新批号或存放一定时间的培养基使用前需进行无菌性检查和灵敏度检查。
- 人员资格: 操作人员需经过严格培训并考核合格。
- 环境监控: 定期监测采样操作环境的洁净度和微生物水平。
十、 记录与报告
- 详细记录检测信息:样品名称、批号/编号、灭菌信息、采样日期、采样方法、采样位置及标识、所用培养基批号、培养起止时间与温度、操作人员、环境监测结果(若有)、观察结果(菌落描述、数量)、判读结果、检测人、复核人、日期。
- 出具正式检测报告,明确给出合格或不合格的结论。
十一、 安全注意事项
- 任何检出微生物生长的培养物都具有潜在生物危害。
- 操作过程(尤其阳性结果处理)应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
- 所有污染废弃物(阳性培养物、使用过的拭子、接触过阳性样品的器具等)必须按照生物安全规定进行彻底灭菌(如高压蒸汽灭菌)后再丢弃。
- 严格遵守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规程。
十二、 偏差处理
一旦检测结果不合格(阳性),必须立即:
- 隔离: 封存同批次相关物品,暂停使用/放行。
- 调查: 启动全面的偏差调查(OOS/OOT),排查原因,包括但不限于:
- 采样操作过程是否污染?
- 培养基或稀释液是否污染?
- 培养箱是否污染?
- 环境监控数据是否异常?
- 灭菌过程参数是否达标?验证是否有效?
- 包装完整性是否受损?
- 物品运输储存条件是否恰当?
- 纠正与预防措施(CAPA): 根据调查结果制定并实施有效的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
- 复测(谨慎决策): 只有在明确排除了检测过程本身引入污染的前提下,并经风险评估批准后,方可考虑对同批物品进行复测。复测方案需严谨设计且样本量可能需增加。复测结果仅用于调查参考,初始阳性结果本身通常已足以判定该批次不合格。
结论
灭菌物品表面微生物检测是保障无菌物品安全性的关键质控环节。必须依据科学原理,选择恰当的采样方法,在严格控制的环境下由合格人员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规程进行,使用符合要求的培养基并执行正确的培养条件。结果的准确判读依赖于与既定标准的严格比对和对阳性结果的严谨调查。完善的检测规程和质量控制体系是确保检测结果可靠、有效控制感染风险、保障患者安全或产品质量的重要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