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菌物品微生物复苏测试

发布时间:2025-07-24 11:20:13 阅读量:6 作者:生物检测中心

灭菌物品微生物复苏测试:原理、程序与意义

在医疗、制药、生物实验室及无菌产品生产领域,确保灭菌物品的无菌性是保障安全的核心要求。灭菌物品微生物复苏测试(也称为无菌检查或无菌试验)是验证灭菌过程有效性的关键手段,其目的是检测经灭菌处理后物品中是否存在具有繁殖能力的活微生物。该测试是证明灭菌物品达到无菌保证水平(SAL)的核心依据之一。

一、 测试原理

微生物复苏测试基于一个核心原理:若灭菌过程有效,则被处理物品上或内部的微生物应被彻底灭活,无法在提供最佳生长条件的培养基中复苏和增殖。 测试通过以下步骤实现:

  1. 样品处理: 将灭菌后的物品(或其代表性部分/浸提液)置于特定的无菌培养基中。
  2. 微生物复苏(培养): 在严格控制的、最适宜微生物生长的条件下(通常为30-35°C,避光,需氧环境)进行培养。
  3. 结果观察: 在规定的培养期(通常不少于14天)内,定期观察培养基是否出现浑浊、沉淀或表面菌膜等微生物生长迹象。
  4. 结果判读: 若整个培养期间培养基始终保持澄清透明,则判为“无菌生长”,表明该灭菌物品在当前测试条件下未检出活微生物;反之,若出现浑浊等生长迹象,则判为“有菌生长”,提示灭菌过程可能存在问题或样品在测试过程中被污染。
 

二、 核心测试程序要点

一个严谨的微生物复苏测试程序需包含以下关键环节:

  1. 样品选择与取样:

    • 应选择最可能带有微生物或最难灭菌的物品或位置(如管腔器械内部、关节连接处、包装材料内侧)。
    • 取样过程必须在严格无菌条件下(如A级洁净工作台/隔离器)进行,使用无菌工具,避免引入外源性污染。
    • 样品数量需符合相关法规或标准(如《中国药典》、ISO 11737-1)的要求,并具有统计学意义。
  2. 培养基选择与适用性:

    • 液体硫乙醇酸盐培养基: 主要用于需氧菌、厌氧菌(特别是梭状芽孢杆菌属)的复苏培养。
    • 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基: 主要用于霉菌和需氧菌的复苏培养。
    • 培养基适用性检查: 正式测试前,必须确认所用培养基能支持多种代表性微生物(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枯草芽孢杆菌、生孢梭菌、白色念珠菌、黑曲霉)的复苏生长,且无菌性合格。
  3. 培养条件:

    • 温度: 通常为30-35°C,这是多数环境菌和常见致病菌的最佳生长温度范围。
    • 时间: 培养期不少于14天。对于某些特定产品或标准(如植入性医疗器械),可能需要更长的培养时间(如14天后转接至新鲜培养基再培养14天)。
    • 环境: 需氧培养(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基通常静置培养);硫乙醇酸盐培养基通常需满足厌氧菌生长要求(如液面高度控制)。全程避光。
  4. 对照试验(至关重要):

    • 阴性对照: 使用与测试样品相同的无菌培养基,但不加入样品。用于证明培养基本身无菌,且在培养期间未受污染。所有阴性对照必须无菌生长,否则整个测试结果无效。
    • 阳性对照: 在测试样品所用的同批次培养基中,接种少量(通常≤100 CFU)的已知活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或枯草芽孢杆菌)。用于证明该批次培养基具备支持微生物复苏生长的能力。所有阳性对照必须显示生长,否则该批次测试结果无效。
    • 方法(环境)对照: 在模拟测试样品转移和操作的过程中(但不加入实际样品),在操作环境中放置敞开的培养基,用于监测测试操作环境是否无菌。方法对照应无菌生长。
  5. 结果观察与记录:

    • 在培养的第3天、第7天、第14天(及之后如有延长)进行系统观察。
    • 记录任何浑浊、沉淀、菌膜、颜色变化等可能指示微生物生长的现象。
    • 清晰记录观察日期、观察结果(有菌/无菌)、观察者。
  6. 结果判读与报告:

    • 只有在所有阴性对照无菌生长且所有阳性对照有菌生长的前提下,测试结果才有效。
    • 所有测试样品均无菌生长: 报告为“本次测试符合无菌要求”。需注意,这仅表示在本次测试条件下未检出活微生物。
    • 任一测试样品有菌生长: 报告为“本次测试不符合无菌要求”。需启动偏差调查,查明原因(是灭菌失败?包装破损?取样/测试过程污染?)。
 

三、 测试的意义与局限性

  • 核心意义:
    • 直接验证无菌性: 提供灭菌物品在放行或使用前无菌状态的重要证据。
    • 过程控制与放行依据: 是医疗器械、药品、生物制品等无菌产品放行的重要检验项目。
    • 保障患者/使用者安全: 防止因使用带菌物品导致的感染风险,是医疗安全的关键防线。
    • 满足法规要求: 是国内外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如ISO 13485)等法规标准的强制要求。
  • 固有局限性:
    • 抽样风险: 测试基于有限样本,存在“漏检”极少数污染物的统计学风险。
    • 微生物可培养性: 只能检测到在所用培养基和条件下能够复苏生长的微生物。某些受损的、处于“亚致死”状态的微生物或特殊的难培养微生物可能无法检出。
    • 测试灵敏度: 通常无法检测出极低水平的污染(如SAL 10⁻⁶水平)。
    • 破坏性测试: 被测试的样品通常会被消耗或破坏。
 

四、 结论

灭菌物品微生物复苏测试是确保无菌屏障有效性的最后一道重要实验关卡。它通过严谨的程序设计(包括严格的对照设置)和规范的操作,力求最大程度地检出可能存在的活微生物。虽然存在抽样风险和方法学固有的局限性,但它仍然是当前评价无菌产品是否达到无菌要求的最直接、最广泛认可和法规强制要求的方法。理解其原理、严格执行标准操作规程、并正确解读结果(特别是结合灭菌过程验证和日常监测数据),对于保障最终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至关重要。任何“有菌生长”的结果都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进行彻底调查。

关键术语: 无菌检查、无菌试验、微生物复苏、灭菌验证、无菌保证水平(SAL)、液体硫乙醇酸盐培养基、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基、阴性对照、阳性对照、方法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