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菌设备性能测试:确保关键设备的安全可靠性
灭菌设备是医疗器械、药品生产、实验室安全等领域的核心保障。其性能直接关乎产品的无菌性及人员安全。因此,科学、系统、周期性地进行性能测试至关重要。以下是性能测试的核心内容:
一、 性能测试的核心类型
-
空载热分布测试:
- 目的: 评估灭菌腔室内无负载状态下的温度分布均匀性和稳定性,验证设备本身的设计性能(如加热元件、风扇、气流模式)。
- 方法: 在腔内关键位置(几何中心、角落、入口/出口附近、冷点预测区等)布放足够数量的温度传感器(热电偶)。运行完整的灭菌程序,记录全程温度数据。
- 关键指标: 腔室内各点温度的最大差值应在规定范围内(如≤±1°C 或 ≤±2°C);温度波动度(稳定性)应满足要求。
-
负载热穿透测试:
- 目的: 评估在实际负载(模拟产品或实际产品)条件下,灭菌因子(热量、化学气体、辐射等)穿透负载内部并达到有效灭菌条件的能力。
- 方法: 将温度传感器/生物指示剂/化学指示剂放置于负载内部最难被灭菌的位置(如管腔中心、器械关节处、包装材料中心、多层物品中间等),同时监控腔室参考点温度/浓度。运行灭菌程序。
- 关键指标: 负载内部最冷点(F值最小点)必须达到并维持所需的灭菌参数(如特定温度下的保持时间、特定气体浓度下的暴露时间),并留有足够安全余量。
-
生物指示剂挑战性测试:
- 目的: 使用已知高抗性的标准微生物(如湿热用嗜热脂肪地芽孢杆菌孢子;干热用枯草杆菌黑色变种孢子;EO/过氧化氢等离子体用萎缩芽孢杆菌孢子),直接验证在特定负载和程序下,灭菌过程能否达到预期的无菌保证水平(SAL, 通常为10⁻⁶)。
- 方法: 将生物指示剂放置在负载内部最难灭菌点和腔室参考点。运行灭菌程序后,按规定条件培养生物指示剂,观察是否无菌生长。
- 关键指标: 所有测试生物指示剂必须显示无菌生长(杀灭),证明该程序在此负载条件下能达到预定SAL。
-
物理性能参数测试:
- 目的: 验证设备运行的关键物理参数是否准确且在设定范围内。
- 方法:
- 温度: 使用经校准的温度传感器(热电偶)测量腔室参考点及关键点温度,与设备显示值对比。
- 压力: 使用经校准的压力计测量关键腔室或管路压力(尤其对蒸汽、EO灭菌),与设备显示值对比。
- 时间: 精确测量灭菌关键阶段的保持时间(如暴露时间、干燥时间),与程序设定值对比。
- 真空度/泄漏率(对需要真空的设备): 测试设备在真空阶段的抽速、达到的真空度和保压期间的泄漏率。
- 气体浓度(对EO、过氧化氢等): 使用经校准的分析仪(如傅里叶红外光谱仪、电化学传感器)测量灭菌腔室内关键点的气体浓度及均匀性。
- 关键指标: 所有关键物理参数(温度、压力、时间、真空度、泄漏率、气体浓度)的测量值必须在设备设定范围内,并符合相关灭菌工艺标准的要求,设备显示值应与独立传感器的测量值一致或在允许误差内。
二、 验证与确认周期
- 首次验证: 在新设备安装、重大维修或改造、引入全新灭菌工艺后必须进行完整的性能确认(PQ),通常包括多次空载测试、半载测试、满载测试(涵盖常规使用的典型负载类型),结合物理测试与生物挑战测试。
- 再确认(定期验证):
- 常规再确认: 定期进行(如每季度、半年、一年,依据风险、法规要求和设备稳定性而定),至少包括物理性能测试(温度、压力、时间等)和代表性的负载热穿透测试/生物挑战测试(可选择最具挑战性的负载)。
- 变更后确认: 设备关键部件更换、灭菌程序更改(参数、时间)、负载类型发生显著变化时,需进行针对性的再确认。
- 灭菌失败后调查: 发生灭菌失败事件时,必须彻底调查原因,并在问题解决后执行必要的再确认。
三、 关键要素与执行要求
- 严谨的测试方案: 详细规定测试目的、设备信息、程序参数、负载描述(类型、数量、配置图)、传感器/指示剂放置图(数量、位置及理由)、测试仪器(校准状态)、验收标准、具体步骤、数据记录要求和异常情况处理流程。
- 校准与可追溯性: 所有用于测试的仪器仪表(温度传感器、压力计、计时器、气体分析仪等)必须经过具备资质的机构校准,并在有效期内。校准需具有可追溯性。
- 代表性负载: 测试负载应尽可能模拟实际生产或使用中最常见、最具挑战性的负载组合和配置方式(如最大密度、最长管腔、最难穿透的包装)。
- 关键点识别: 基于设备特性、负载特点和历史数据(或风险评估),准确识别和监测负载内部的“最冷点”/最难灭菌点。
- 合格的生物指示剂/化学指示剂: 使用符合国际/国家标准的生物指示剂(已知D值、Z值、孢子数量、抗力)和化学指示剂(特定参数达标时才变色)。确保其储存、使用符合要求。
- 完整、准确的记录: 详细记录测试过程中的所有原始数据(时间-温度/压力/浓度曲线、传感器读数、设备打印记录、指示剂结果照片等)、操作人员、环境条件、仪器信息、偏差情况及最终结论。记录应清晰、可追溯、不可随意更改。
- 结果分析与报告: 将测试数据与预先设定的验收标准进行严格对比分析。出具详细的验证报告,清晰阐述测试过程、结果、是否符合标准、任何偏差与处理、最终结论(设备在该程序及负载条件下能否达到预期灭菌效果)。
四、 管理体系要求
- 明确的职责: 指定验证活动的负责人、执行人员、审核人和批准人。
- 标准操作规程: 建立涵盖设备操作、校准管理、性能测试、维护保养、偏差处理等的规程体系。
- 培训: 确保所有参与测试、操作和维护的人员都经过充分培训并具备相应资质。
- 变更控制: 任何可能影响灭菌效果或设备性能的变更都需经过评估、审批,并执行必要的验证。
- 记录管理: 建立健全的验证文件和记录的存档、保管、检索制度。
- 定期评审: 定期回顾设备性能历史数据、验证结果和维护记录,评估验证周期的合理性。
结论:
灭菌设备性能测试绝非简单的例行公事,而是确保灭菌过程有效性的科学基石和核心质量保障手段。通过系统性地执行空载热分布、负载热穿透、生物挑战和物理参数测试,并贯穿于设备的整个生命周期(从初次验证到定期再确认),结合严格的管理体系,才能持续、可靠地证明灭菌设备有能力提供符合要求的无菌产品,最终保障患者安全和使用者健康。忽视或弱化性能测试,将使无菌保证沦为空中楼阁,带来巨大的质量与安全风险。
注意: 具体应用的测试标准、方法细节和验收标准应严格遵循当地法规(如中国GMP、NMPA要求)、国际标准(如ISO 17665, ISO 11135, ISO 11137, ISO 11138系列等)以及设备制造商提供的有效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