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血敷料凝血时间检测

发布时间:2025-07-22 17:53:41 阅读量:1 作者:生物检测中心

止血敷料凝血时间检测的原理、方法与应用

引言

止血敷料是创伤急救与外科手术中不可或缺的医疗用品,其通过物理阻塞、化学促凝或生物活性作用加速血液凝固,减少出血。凝血时间检测是评估止血敷料性能的核心指标之一,直接反映敷料对凝血过程的干预效果。准确、标准化的凝血时间检测不仅是止血敷料研发、生产质控的关键环节,也是临床选择与应用敷料的重要依据。本文将系统阐述止血敷料凝血时间检测的原理、常用方法、操作要点及影响因素,为相关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

一、凝血时间检测的基本原理

凝血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级联反应,涉及内源性(接触激活)、外源性(组织因子)及共同途径(凝血酶生成与纤维蛋白形成)。止血敷料的作用机制可分为三类:

  1. 物理止血:通过多孔结构吸附血液成分(如红细胞、血小板),形成机械阻塞;
  2. 化学促凝:释放钙离子、磷离子等电解质,促进凝血因子活化;
  3. 生物活性:含有凝血酶、纤维蛋白原、壳聚糖、胶原蛋白等成分,直接参与或激活凝血途径。
 

凝血时间检测的本质是通过监测血液从液态转为固态的时间,评估敷料对上述途径的影响。常用检测指标包括凝血启动时间(如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生成时间(如凝血酶原时间,PT)、血栓形成速度与强度(如血栓弹力图,TEG)等。

二、常用凝血时间检测方法

(一)全血凝固时间(Whole Blood Clotting Time, WBCT)

原理:直接观察全血与敷料接触后自然凝固的时间,反映内源性与外源性途径的综合作用,是最直观的筛选方法。
操作步骤

  1. 采集健康人静脉血(避免肝素抗凝),立即置于37℃水浴预热;
  2. 取2 mL全血加入含敷料样本(或浸提液)的试管中,轻轻混匀;
  3. 开始计时,每隔30秒倾斜试管(45°),直至血液不再流动,记录时间。
    特点:操作简单、成本低,但受血小板数量、血管内皮状态影响大,重复性较差,适用于初步筛选。
 

(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

原理:加入磷脂(模拟血小板膜)与活化剂(如白陶土、鞣花酸)激活内源性凝血途径,再加入钙离子启动凝血,检测血浆凝固时间。主要反映Ⅻ、Ⅺ、Ⅸ、Ⅷ等内源性凝血因子的活性及敷料对该途径的影响。
操作步骤

  1. 采集静脉血,用枸橼酸钠抗凝(1:9),离心分离血浆;
  2. 取50 μL血浆与50 μL APTT试剂(含磷脂与活化剂)混匀,37℃孵育3分钟;
  3. 加入50 μL 0.025 mol/L氯化钙溶液,启动凝血,仪器自动记录凝固时间。
    特点:敏感度高,是内源性途径的经典指标,适用于评估含肝素、水蛭素等抗凝成分敷料的中和效果,或含胶原蛋白、壳聚糖等促凝成分敷料的作用。
 

(三)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 PT)

原理:加入组织因子(TF)与钙离子激活外源性凝血途径,检测血浆凝固时间。主要反映Ⅶ因子活性及敷料对外源性途径的影响(如含组织因子的生物敷料)。
操作步骤

  1. 分离血浆(同APTT);
  2. 取100 μL血浆与100 μL PT试剂(含组织因子、磷脂)混匀,37℃孵育;
  3. 仪器自动记录凝固时间,结果以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表示(消除试剂差异)。
    特点:特异性强,适用于评估外源性途径促凝敷料(如纤维蛋白胶)的效果,或监测含维生素K拮抗剂敷料的影响。
 

(四)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phy, TEG)

原理:通过检测全血凝固过程中切应力的变化,动态监测凝血启动(R值)、血栓形成速度(K值、α角)、血栓强度(MA值)及纤溶活性(LY30),全面反映凝血与纤溶的平衡。
操作步骤

  1. 采集全血(可加少量抗凝剂,检测时复钙);
  2. 取340 μL全血加入TEG杯,37℃预热;
  3. 加入10 μL氯化钙溶液启动凝血,仪器记录凝血全过程曲线。
    特点:动态、全面,可区分敷料对凝血不同阶段的影响(如R值缩短提示凝血启动快,MA值增加提示血栓强度高),是个性化评估止血效果的重要工具,尤其适用于复杂创伤或凝血功能异常患者的敷料选择。
 

(五)血小板功能分析仪(Platelet Function Analyzer, PFA-100/200)

原理:模拟血管损伤环境(如胶原+ADP或胶原+肾上腺素涂层),检测全血通过微通道的闭塞时间(CT),反映血小板黏附、聚集功能及敷料对血小板的激活作用。
操作步骤

  1. 采集全血(枸橼酸钠抗凝);
  2. 将血样注入检测卡,通过微通道时血小板黏附、聚集形成血栓,阻塞通道;
  3. 记录闭塞时间(CT),正常参考值为80-120秒(胶原+ADP)。
    特点:快速(5-10分钟)、微量(1.8 mL血),适用于评估含血小板激活成分敷料(如胶原蛋白)的效果,或监测抗血小板药物与敷料的相互作用。
 

三、操作要点与标准化

(一)样本制备

  1. 血液采集:使用硅化试管避免凝血因子激活,采血后30分钟内完成检测(全血)或分离血浆(2小时内检测);
  2. 敷料处理:采用浸提液(如生理盐水、磷酸盐缓冲液)模拟临床应用中的溶出情况,浸提条件(比例1:10,37℃,24小时)需符合ISO 10993-12标准;
  3. 对照设置:设立空白对照(无敷料)、阳性对照(已知有效止血敷料)、阴性对照(无促凝作用材料),确保结果可比性。
 

(二)仪器与试剂

  1. 仪器校准:定期用标准血浆校准凝血分析仪(如APTT、PT),TEG需用质控品验证曲线参数;
  2. 试剂选择:使用与检测方法匹配的试剂(如APTT试剂需含足够磷脂),避免过期试剂影响结果。
 

(三)环境控制

  1. 温度:凝血反应的最适温度为37℃,检测过程中需保持恒温(±0.5℃);
  2. 湿度:避免样本蒸发,尤其是全血检测(如WBCT)需加盖试管。
 

四、影响检测结果的因素

(一)敷料本身特性

  1. 成分:含凝血酶、纤维蛋白原的敷料可显著缩短PT、APTT;含壳聚糖的敷料通过激活血小板与内源性途径缩短WBCT;
  2. 剂型:粉末状敷料比片状敷料更易分散,与血液接触面积大,凝血时间更短;
  3. 溶出速率:缓释型敷料的促凝成分缓慢释放,凝血时间可能延长。
 

(二)样本因素

  1. 凝血因子水平:患者(或健康志愿者)的Ⅷ、Ⅸ因子缺乏(如血友病)会延长APTT,影响敷料效果评估;
  2. 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减少(如血小板<50×10⁹/L)会延长WBCT、PFA-100 CT;
  3. 药物影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药物会抑制血小板功能,延长PFA-100 CT;肝素会延长APTT。
 

(三)操作因素

  1. 计时准确性:WBCT需人工计时,误差较大;仪器检测(如APTT、TEG)可提高准确性;
  2. 混匀程度:全血与敷料混匀不充分会导致凝血时间延长;
  3. 样本量:微量样本(如PFA-100仅需1.8 mL血)需严格控制体积,避免误差。
 

五、结果解读与应用

(一)结果解读

  1. 缩短凝血时间:提示敷料具有促凝作用,如APTT缩短(内源性途径激活)、PT缩短(外源性途径激活)、TEG R值缩短(凝血启动快);
  2. 无显著变化:敷料无明显促凝或抗凝作用,可能仅通过物理阻塞止血;
  3. 延长凝血时间:提示敷料含抗凝成分(如肝素),需警惕临床应用中的出血风险。
 

(二)临床与科研应用

  1. 研发阶段:通过检测不同配方敷料的凝血时间,优化成分比例(如壳聚糖与纤维蛋白原的组合);
  2. 生产质控:批量检测确保敷料凝血性能一致性,符合医疗器械标准(如ISO 13485);
  3. 临床决策:根据患者凝血功能(如TEG结果)选择合适敷料(如凝血启动慢的患者选用含凝血酶的敷料);
  4. ** regulatory 申报**:提供凝血时间数据支持敷料的有效性(如FDA、CE认证要求)。
 

六、展望

随着止血敷料技术的发展(如生物可吸收敷料、智能响应敷料),凝血时间检测也在向快速化、微型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例如,微流控芯片可模拟体内血管环境,实时监测敷料与血液的相互作用;生物传感器可通过电化学信号快速检测凝血酶生成;人工智能可分析TEG曲线,自动识别敷料的作用阶段。这些新技术将进一步提高检测的准确性与效率,为止血敷料的研发与应用提供更强大的支持。

结论

凝血时间检测是评估止血敷料性能的关键手段,不同方法各有优缺点(见表1)。在实际应用中,需根据敷料的作用机制、检测目的及样本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并严格遵循标准化操作,减少误差。未来,随着检测技术的进步,凝血时间检测将更精准地反映敷料的止血效果,为临床提供更安全、有效的止血解决方案。

表1 常用凝血时间检测方法比较

方法 检测途径 优势 局限性 适用场景
WBCT 综合途径 操作简单、直观 重复性差、受血小板影响大 初步筛选
APTT 内源性途径 敏感度高、标准化 需分离血浆、不适用于全血 内源性促凝敷料评估
PT 外源性途径 特异性强、INR标准化 仅反映外源性途径 外源性促凝敷料评估
TEG 全凝血过程 动态、全面 设备昂贵、操作复杂 个性化止血方案选择
PFA-100 血小板功能 快速、微量 受抗血小板药物影响大 血小板激活敷料评估